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五四運動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心五四運動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體實踐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從「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來著手。

  

  感恩—奉獻、回饋不求報

  

  隨時隨地心存感恩,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奉獻的時候,態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舍心來付出,否則便會自以爲是施恩者,産生自以爲了不起的心態,認爲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對方回饋,這是不知慚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務的人,則要把對方當成恩人,感念他的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著奉獻、供養、感恩、報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獻,另一方以感恩的心來接受。

  

  很多人嘴上說是奉獻,其實心裏是在做投資生意,今天給了些什麼,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饋,事實上,這是利益交換,不是報恩,也不是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沒有條件的。

  

  感謝—順境、逆境皆恩人

  

  應該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順、逆兩種助緣。助我們一臂之力的是貴人,理當感謝;而以逆境激勵我們成長的,也是貴人,也應該感謝。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所有我們遇到、見到的每個人都當做貴人、當成恩人,都是有利于我們的人,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感化—知慚愧、常忏悔、以慈悲智慧感化自己

  

  許多佛教徒都是拿經典來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標准來要求別人。

  

  佛法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不是拿來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僅以佛法度量人,並且以世間的道德標准來要求人,卻不能以身作則,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幫助自己,又怎能對別人有助益呢?

  

  感化自己就是要知慚愧、常忏悔。慚愧是因爲自己做得不夠好,希望能夠做得更好、更努力;忏悔是因爲知道自己有做錯的地方,提醒以後不要再犯錯。

  

  經典中告訴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薩要到了八地以上,才成爲無學;而小乘的聲聞也要證了阿羅漢果後,才是無學。無學,就是不再需要學習了,學習忏悔、慚愧。或許有人會說:「菩薩怎麼還會有過失?菩薩還需要慚愧嗎?」事實上,菩薩要常慚愧、忏悔,才會愈來愈精進、愈來愈清淨、愈來愈能夠感動人。

  

  感動—從自己做起,以學佛所得悲智感動他人

  

  有人會抱怨家庭裏的成員不夠好、不能滿自己的願;或覺得社會混亂,人心不安定。總認爲等別人都變好了,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以此標准期待他人,認爲只要別人都好,自己就有福報;但卻忘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滿了別人的願。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産生力量感動他人。

  

  「四感」就是要我們感化自己、感動他人、感謝順逆緣、感恩奉獻,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學習地藏菩薩的大願心,如此就能夠經得起苦難,而且不以苦難爲苦難,同時又能夠在苦難之中救濟苦難,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的菩薩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