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種環保 自然環保

  四種環保

   自然環保

  

  山河、大地、陽光、空氣、水和我們生存的空間,都是自然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沒有土地讓我們生存、活。從佛教的觀點而言,不論地面、地下、空中、水中、城市或山林,無一處不是衆生的家園。

  

  臺北市的基隆河曾經是清澈的,現在都變綠、發臭了;早期高雄市的愛河是幹淨的,後來工業發達,住民愈來愈多,廢水排到愛河,使得愛河變成臭河。現在愛河還是臭的,基隆河還是綠的,河裏還可能會有水族物嗎?

  

  原本,天空應該是幹淨的,但是工廠密集的地區,鳥不敢飛過去,飛過了便會中毒死亡。我曾經去過日本大阪,那是一個工廠密集的城市,空中已很少有鳥飛過,若有,也是生命力相當旺盛的種類。

  

  本來大地無處不是衆生生存的家園,現在,衆生的家園是愈來愈少了,不僅城市受到汙染,鄉村和山林也一樣被汙染了。

  

  梨山下的達見水庫,水庫的水質本來可以飲用的,後來因爲上遊山坡被農民使用及農場開發,水竟然毒到不能飲用了。在佛教的觀念裏,每一處空間都是衆生生存的地方,如今環境受到巨大的改變,人口雖然增加了,人類生存的空間與環境卻愈來愈少了。

  

  佛教也認爲,任何一個空間方位,無一處不是佛菩薩救濟衆生的地方及修行的道場,因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被看成是修道的地方,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來。」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都是如來說法的型態,我們把整個的自然環境都當作是諸佛的法身,爲我們說法,給我們恩惠。所以對任何一樣東西都要珍惜,用它、吃它是爲了要維持生命,而生存是爲了要修行,要自利利人。除了必須吃、必須用的東西之外,便不該浪費,否則便是有傷慈悲。

  

  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經很少了,但我們卻砍伐很多樹木製造紙張。每天我們可以從每戶人家信箱中發現許多廣告印刷品,每次只要一有群衆運,馬路邊上便可以看到很多宣傳紙張,實際上這些都是一一的樹被砍倒後製造成的。這樣一來,一方面破壞自然,另一方面又汙染自然。

  

  在農禅寺,除了衛生紙,其他的紙張都集中給再生紙的製造廠商回收,其實,不需保存的書籍,也應該集中作爲再生紙,但願全臺灣的人,都能響應這樣的環保運。

  

  有一位女居士到農禅寺看我時說:她的丈夫印了許多觀世音菩薩像,因爲不莊嚴所以沒有人要,不知如何處理。有人教她燒了,有人教她埋了,使她非常煩惱。我則教她拿去當再生紙。因爲燒掉的結果,一者製造空氣汙染,二者浪費資源。當然埋在地下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能有屬于自家的土地可以埋了,縱然埋了,也會造成地下汙染。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回收後,做成再生紙。這位女居士聽後說:「師父啊!這很罪過。」我說:「阿彌陀佛!如有罪過,算是我的,因爲是我教你拿去做再生紙的。

  

  你可告訴菩薩:『請不要責怪我,都是聖嚴法師教我這麼做的。』就可以了。」我是不是真的有罪呢?相信是沒有的。因爲印刷成紙張的佛像,當你供養的時候,是將它當成一種工具,象征著佛菩薩,並不是說那便是真的佛菩薩。如何處理則是按照我們的意思,只要不是故意糟蹋它,是不會有罪過的。

  

  前幾天有人到法鼓山,他看到那裏有好多臺灣本土生長特有的野花、野草,覺得非常珍貴。他說:「啊!法鼓山還有這些花草,法鼓山開發後,是不是要把它們都鏟掉呢?」我告訴他:「我們還是要保留這些的,它們是在這裏住了很久的『原住民』,我們一定要尊重它們生存的權利,保護它們。打算蓋房子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想辦法移植,讓這些植物能綿延下去。」

  

  這些原來在臺灣島上隨處可以看得到的植物,會愈來愈稀少,都是因爲到處濫墾開發,造成這樣的後果。

  

  生態的資源非常奇怪,在法鼓山有一榕樹,兩個星期前還是滿樹的葉子,上個星期我再回去看時,葉子已經被啃食精光了。這樹是被非常漂亮的蟲吃的,吃了以後就變成蝴蝶,我覺得這也是值得的。樹葉被吃光後便能養活許多蝴蝶,雖然多數的蟲吃完後便死亡,沒有蛻變爲蝴蝶,但是這是自然界生態的自我調節,樹葉雖被吃光,明年一定又會長滿一樹的綠葉。

  

  換個角度看,若我們使用農藥噴死這些蟲,樹是否會因此受到保護是一回事,但生態的循環卻受到破壞了。

  

  所以在法鼓山,我們都不會刻意去理會這些蟲,它們自己會去找東西吃,生與死是自然的循環。人類知道不要做危害自己生存的事,但要更進一步做到尊重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利。

  

  但是若因爲放生而破壞自然環境,就必須仔細考慮了。以前放生,是把鳥放到森林裏,把魚放到水潭裏,可是並沒有考慮到南部的鳥,可以放到北部嗎?高山上的鳥,可以放到平地嗎?人工養殖的鳥,可以放到高山野外嗎?深水魚、溫水魚都可以任意放到淺水及冷水裏嗎?這些都是大家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因此,以往的放生是非常愚蠢的。例如石門水庫一年會撈一次魚,都是因爲許多人前去放生。許多年前我們在新店溪的上遊放生,魚剛放掉,還不熟悉環境,很快就被撈起來了,這些人是在看到我們把魚倒下後,趕快把船開出來,明目張膽的把魚撈走。因此,現在我便呼籲不要再放生,因爲放出去的魚和鳥很可能會死在無法適應的自然環境裏,若魚死在水的源頭裏,人們便喝那些死魚的毒素了。

  

  我們要改變放生、護生的觀念,應該把放生的錢拿去做珍稀野生物的保育、醫療,讓這些物有一個調養的地方,複健後再放回原來生存的環境,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否則就不是放生,而是殺生。

  

  許多人買烏龜放生,並在龜背刻字,可憐的烏龜便受到殘忍的虐待,一次次被人捉來刻上字再放生。如果我們不放生烏龜,它們便會生存得很好,不會經常被人捕捉。

  

  慈悲,是認爲地球上一切衆生都應該受到人類的平等關懷,因爲只有人類有慈悲心,其他物則不知何謂慈悲。「慈悲」兩字是佛教對人類的定義:人類受到教育的影響、佛法的熏陶,而産生了慈悲心。有了慈悲心,便應該平等地關懷一切衆生,因爲所有的衆生皆享有生存的權利。

  

  自然界的生物,有一個循環的生存原則,就是食物鏈,什麼樣的生物吃什麼樣的東西,然後回過頭來,再産生同樣的循環,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由于人爲的破壞,現在生存于地球環境的衆生,已不能自然的循環滋生,許多物已失去生存的權利。人類也是衆生的一分子,我們無權剝奪、破壞其他衆生的生存權利,而是應該讓他們也有生存的環境與空間,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應該要做到的地方。因此,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濫捕、不濫殺。

  

  (本文摘自《禅的世界》一書之〈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