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種環保 生活環保

  四種環保

  

    生活環保

  

  佛教的生活觀是要知福、惜福、培福、種福,能夠如此,才是「有福」。

  

  大家都希望有福報,例如:中國人過年時喜歡把「春」、「福」二字倒過來貼,象征春到、福到;春天到了,希望也來了;希望來了,福報也跟著來。但是,真正的福,應該是先知道「有福」,才可能會珍惜福報,因爲福報得來不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種瓜不一定得到瓜,種豆也不一定得到豆,有瓜一定是種了才能得,有豆也一定是種了才能得,即所謂種善因才能結善果,一定要珍惜得來不易的福報。

  

  現代臺灣和幾十年前相比,生活品質大爲提高,能夠生活在今日的寶島臺灣,我們的福報實在太大了。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生活在福報之中,不要浪費、揮霍福報。這就等于我們存在銀行的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不是不勞而獲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才能保有它,不但珍惜它還得增長它,使福報更多,福報一多,生存的保障也愈多。否則有多少福報就用多少福報,生活便沒有安全的保障了。爲了更安全、更幸福,我們必須培福、種福,才能有福。

  

  可是自然資源似乎是來得太容易,我們往往浪費了還不自知,不管吃的、用的,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許多。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惜福的觀念還不能接受和了解。

  

  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有一次看到一對父子在吃飯,兒子吃飽後拿了一塊甜點和一個蘋果,都各咬了一口就丟掉了,他的父親便說:「兒子啊!爸爸小的時候想吃塊甜點都很不容易,也不可能一個人吃掉一整個蘋果,你怎麼把這些都浪費、糟蹋掉了呢?」兒子回答:「爸爸,你太古板了,你小時候可憐沒東西吃,現在冰箱裏隨便拿,都有許多東西可以吃,我已經吃飽了,這些東西又不好吃,爲什麼不可以丟掉呢?」

  

  這是我在日本親眼經曆的一則事件,很多人或許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甚至多少也有這種觀念。因爲資源豐裕的緣故,我們工作一天可以買到許多蘋果,如果不好吃或吃不完便覺得可以丟掉,但是沒有想到丟掉這些東西,等于是浪費資源,同時也製造了環境的汙染。

  

  一天之中,如果製造的垃圾愈少,我們的生活便可以保持得愈清淨,若任意浪費資源,對環境的破壞便愈多,這是相互循環的道理。許多人把自己家裏的垃圾往外丟,卻在走過街頭聞到這些垃圾臭味時,都不約而同地掩鼻而過,就是沒想到這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惡果。

  

  臺北縣、臺北市爲了垃圾問題,曾産生許多爭執,臺北市希望把垃圾倒到臺北縣,臺北縣說:「我們不需要垃圾。」同樣的問題在美國也發生過。有一次在紐約港口停泊兩大船的垃圾准備出海,但不知要運到哪一個島,只要一被島上的人發現後,便處處被嚴密地監視著,這兩條船在海上漂流幾個月後又回到紐約。這足以說明本來雖未想要害人,最後卻害自己。我們製造垃圾時好象與己無關,其實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佛教徒的另一個生活觀念是甯靜、清淨、整潔、簡樸,這便是修行。

  

  有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食物被吃掉的只有百分之四十至六十,被丟掉的也是百分之四十至六十;也就是說,一半被吃掉,一半被糟蹋掉了。其實我們吃東西時,只要拿夠吃飽的分量就可以了。

  

  現在不論在臺灣或西方的餐廳用餐,大家都有一種習慣,如果不剩下一些,就表示這個人很貪吃,不懂禮貌。請問這種習慣好嗎?淺而易見的,這樣不但增加清洗碗盤人的麻煩,流出去的菜渣也會汙染大地、水溝及海洋,既浪費資源也破壞環境,這是一種不環保的壞習慣。

  

  臺灣現在沒有人餓死,但世界上有叁分之一的人口,還生活在饑餓的邊緣,如果我們不惜福,不過簡樸的生活,將來臺灣可能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養成「惜福重于享福」的習慣就是一種美德,這個觀念一直很難被人接受。一部分的經濟理論家說:「鼓勵消費便是刺激生産,消費得愈多,生産量愈高。」

  

  但是,也有相反的意見,因爲天然資源有限,世界上的資源只會愈來愈少,不可能愈來愈多。現在我們利用大量的鋼鐵生産機械,大量的石油供給能源,卻沒有想到地球本身是個「有限公司」而非「無限公司」,不可能無限的供應,總有匮乏的一天。

  

  我經常這樣比喻:人身上有皮、血、骨、肉,地球也一樣有皮、血、骨、肉,我們使用自然資源,等于是把骨頭一塊塊拿出來用,把血液一桶桶的抽出來用,抽多了以後會貧血,沒有血便會死亡,那時候的地球就成爲一個死亡的、無人居住的星球。

  

  想把資源從外太空或其他星球運回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爲了人間淨土能在地球上實現,我們應該珍惜自然資源。

  

  社會上的搶劫、綁票、偷竊,看起來這些人以爲只是損害他人。有些犯人更是異想天開,認爲如果犯案被捉到是自己倒楣,沒被逮到是自己福氣,這種觀念是全然的錯誤。因爲我們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就像是同一個人的身體,只要身體上任何一部分受到傷害,一定會影響到全身其他部分的健康。

  

  自害害人是最愚蠢的,短時間內看,也許會以爲是自己受利,若從長時間看,一定會遭受到相當程度的報應。

  

  (本文摘自《禅的世界》一書之〈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