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園—聖嚴法師與蕭萬長、張淑芬、李連傑的對話 宗教與心靈相輔相成

  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園—聖嚴法師與蕭萬長、張淑芬、李連傑的對話

  

    宗教與心靈相輔相成

  

  主:救災與重建都需要智慧,是否請蕭萬長副總統從政府的角色來說明?

  

  蕭:救災的工作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救命階段,救人活命很重要,但這個階段的時間很短,大家也會將所有關心投注在這個焦點上。過了那個時間點後,就開始要安置,就是要安身、安家與安業,基本上都是硬體居多,不但政府本身要有政策,政府也要用很多的經費預算來推動這個政策,若加上民間與社會的力量,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圓滿。

  

  當事件剛開始發生時,社會的愛心以及捐款通常是短時間的、是一時的,可是重建需要長時間的、長期的努力。一時的捐款容易,但是長遠的重建經費就比較困難,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很長遠的計畫,政府投入往往是最主要的,其他的民間力量只是配合的。但是政府投入的通常是以看得見的基礎建設爲主,中間最大的困難其實是在精神、心靈方面的建設,這部分政府再怎麼投入,效果都是有限。所以我常說救人、救命,還要救心,心才是最重要的。而救心的工作特別要靠社會的力量,例如NGO以及宗教團體等,往往可以有效彌補政府之不足。

  

  關于九二一的故事,若現在再回到災區去,或許不會讓人感覺到當初災區民衆曾有非常悲恸的記憶,這就是說在心靈重建方面已經相當成功。像九二一那次的災變是對臺灣社會一次重大的洗禮,等于是一個總體檢。這樣的洗禮後,讓臺灣社會的力量有向上提升的契機。

  

  現在大陸四川也正經曆這樣的一個過程,李連傑整合了大陸NGO力量,再投入政府整個救災的工作,我想這個重建工作會做得很好。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救災的工作雖然大部分是政府要做的,但也要有社會、民間力量的配合,而且這些能量要整合得好,才不至于有浪費和資源重複的情形發生。天災很難預測,因此我們要有天災隨時會再來的准備。當自己有經驗後,將來的應變就會更有效率。

  

  天災對整個國家、人類來說,是一個災難,但也是一個考驗,這就牽涉到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角度來看災難。災難本身固然令人傷痛,但如果在災難過後,能夠重新整合,而且動員發揮力量,那麼災難所帶給我們的會是另外一種更大的祝福。

  

  主:請教聖嚴法師,救災分爲叁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當然有不同的作法,可是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文化與傳統,甚至政府的運作方式也跟我們所熟知的不一樣,目前以法鼓山來講,包括人員的培訓、資源的整合與臺灣的過去經驗累積等等,在不同的階段有哪些具體的作法?

  

  師:法鼓山雖然是一個小團體,可是全世界只要有發生災難的地方,我們就會很快地進入災區救援,雖然我們的力量有限,但是會全力以赴。然而每個地區有各個國家與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我們怎樣走進他們的社會去幫助他們,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法鼓山到任何一個國家,並不會強人所難,例如我們到屬于伊斯蘭教的伊朗、阿富汗和印尼救援時,不會強調我們是佛教徒,而說是從臺灣來的一個救難團體,雖然團體裏有出家人,但是絕對不談宗教,純粹只是爲了救災,因爲我們不傳教,所以他們也很歡迎我們。除此之外,我們還曾經到南美洲的天主教國家秘魯救災,我們也不談宗教;即使現在到中國大陸,仍然秉持「救災就是救災」的態度,沒有附帶條件。

  

  我一直強調救災的叁個階段,第一在七十二小時之內是救命的、救人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現在所要做安身、安家與安業的工作;然後准備進入第叁個階段,計畫做安心的工作。法鼓山提出六大項的工作目標,將會與中國大陸政府配合進行。

  

  心靈重建是我們的主軸、我們的根本,是我們很有把握可以做好的事,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有培訓安心義工,希望能結合曾在九二一地震與我們合作的「張老師」組織,准備培訓大陸當地的菩薩們,能夠擔當與從事安心的工作。可是這一項工作需要有慈悲心、奉獻心和長遠心,希望有智慧、有慈悲、有願心的人一起來參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