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盡頭的光明—聖嚴法師與維德.戴維斯博士的對話
現場問答
問:二○○叁年起,蘇丹境內的達佛開始出現種族屠殺,災難持續至今,請問聖嚴法師,遠在臺灣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當然我們會記得祈禱。
聖嚴法師:假如你有意願的話,可以直接到蘇丹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以當地的年輕人爲著力點,宣導和平的訊息。達佛目前所面臨的種族屠殺問題,是兩個回教族群的對立,一個是黑人的回教徒,另一個是阿拉伯人的回教徒;而交織在這兩個族群之間的仇恨,主要是世仇,不是一時之間發生的。因此,我們可以做的是告訴他們:怨怨相報無法解決問題,而要用慈悲來療傷止痛。
最近,法鼓山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召開爲期一周的「蘇丹青年和平論壇」(Sudan Youth Peace Dialogue),由于蘇丹國內不允許這樣的活動,所以移至肯亞舉行,並且邀請蘇丹的青年領袖們參與互動、對話。我相信,蘇丹青年參加這個活動以後,回到自己國內將會産生一些力量,原來是激烈對立的,或許可轉爲平和地握手。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事,但是這樣的工作,如果多一些團體一起來做,力量將會更大。
問:我們都知道要保存文化、保護地球資源,但是真正掌握實權者不一定這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像我們一般沒有權力、沒有資源的人該怎麼辦?
聖嚴法師:我們這些升鬥小民、平凡的百姓,人微言輕,要想做大人物該做而不做的事,怎麼辦?很簡單,就從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凡是破壞資源的東西,你不要用;凡是破壞資源或破壞地球環境的活動,你不要參加;凡是製造種族、族群沖突的事情,你不要參與,同時,適度地向身邊的人,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宣導這樣的觀念。如此一來,至少你自己不會破壞環境,也能影響一些人不去破壞環境。由此一人影響十人,十人影響百人,力量就會慢慢出現。一直以來,法鼓山推動的就是人心淨化的工作,只有人心淨化,才能帶動社會的淨化,從而破壞環境的速度會慢一些。因此我相信,世界盡頭的光明是可以期待的。
維德·戴維斯:我的一點結論,也是我要重申的,當你聽聞佛法之後,信與不信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你。唯有人心的轉變,才能帶動社會的改變。不過,很可能會有一種情況:當人們對某一想法認同之際,卻不認爲這種想法足以改變世界。偉大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經說過一句名言:「無庸置疑,少數人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事實上,從人類的曆史來看,能讓世界改變的,從來都是少數人,而政府與大型組織,則往往缺乏改變現況的適應性、見識和動力。」
改變,始于一個個人的心靈,試想甘地、佛陀,或者史上偉大的名人,無不是從個人的一個理念開始,從而帶動世界的風潮。因此,我不認爲悲觀是有用的,在許多方面,悲觀只是一種放任,特別是對爲人父母者。除了攜手邁向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