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界盡頭的光明—聖嚴法師與維德· 戴維斯博士的對話 世界盡頭的光明-心靈的體會

  世界盡頭的光明—聖嚴法師與維德.戴維斯博士的對話

  

    世界盡頭的光明

  

  —聖嚴法師與維德·戴維斯的對話

  

  時間: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地點: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

  

  主持人:陳文茜女士(知名媒體評論工作者)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文教禅修體系創辦人)

  

  維德·戴維斯博士(Wade Davis,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

  

  心靈的體會

  

  陳文茜: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座談會的兩位主角:一位是在臺灣大家最敬重的宗教家之一——聖嚴法師,法師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提出很簡單的兩、叁句話,就把許多人花了許多時間都參不透的道理告訴我們。我想宗教之所以成爲許多人的心靈寄托,是因爲許多從事宗教探索的人,他們對于心靈的了解比大多數人來得深刻。另外一位,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維德·戴維斯(Wade Davis)博士。其實,人類學家與宗教家的角色有一點類似,他們透過不斷地探討各種文明的存在與消失,及其演變的過程,從中去思考人性思惟裏最深刻的部分。

  

  首先請教聖嚴法師,在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什麼原因讓您出席今天的座談?

  

  聖嚴法師:主持人好。維德·戴維斯博士是全球知名的探險家、旅行家和作家,在他拜訪尼泊爾以後,我認爲他也是一位大修行者。我自己雖 然也修行了六十年,但是懂得的佛法仍然有限,我只知道自己是一名中國禅宗的佛教徒,同時我們有一個團體叫做「法鼓山」,而我們這個團體,就是用禅佛教的方法和觀念,來幫助參與修行的人和各界人士。

  

  在這十年之間,我也經常在全世界各地,跟不同宗教、民族、文化和地區的人接觸,分享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我發現許多人都很能夠認同,也很願意接受,我用的一個名詞是「心靈環保」。如果我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互動,不時地談起佛教,那會讓對方感覺是在傳教,而不歡迎我了。因此,我跟他們互動時很少提到佛學名詞,而是用「心靈環保」來溝通、來分享。

  

  這個世間,地球一天天受到破壞,是誰破壞的呢?是受到人類的破壞。由于人爲破壞,所以地球逐漸暖化、變熱,而地球的資源日益短少。盡管大家都有共識 ——「地球只有一個」,也都主張地球資源需要保護,但是說要保護地球資源的人,往往就是地球資源的破壞者。因此,我們必須從觀念的調整開始,練習從我們的內心來體會自己、體會他人,體會這個世上所有的一切。

  

  戴維斯博士是人類學家,同時兼具生物學、植物學的研究專長,大凡與這個世界相關的知識領域,可說都在他的研究範疇之中,尤其是他到了尼泊爾之後,因爲接觸藏傳佛教而成爲佛教徒,內心也有一些深刻的體驗。因此,今天這場座談主題也可定爲「心靈的體會」,我們不去申論彼此專長的領域,而是針對心靈的體會,彼此交換意見。戴維斯博士的想法,如果能與法鼓山「心靈環保」的理念相呼應、相結合,應當會産生一些影響力,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維德·戴維斯:我只想說,在聖嚴法師面前,我不敢造次,只想聽他開示。或許我可以做的,就是從我先前的演講中整理出一些問題,同時也是我們大家共有的疑惑,來向法師請益。

  

  我想請教的是:當人們來到亞洲,在這處佛陀與佛教的誕生之地,譬如新加坡、吉隆坡、臺北,會發現處處充滿驚人的能量與蓬勃的經濟。我很好奇,佛教的修行如何在現代社會找到定位?在環境保護這件事情上,佛教所扮演的角色爲何?

  

  聖嚴法師:我不敢說我的回答就是代表整體佛教的立場,因爲佛教發展至今,已形成各種不同的宗派,也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傳承,而我僅是代表法鼓山所傳承的漢傳禅佛教立場,來回答佛法如何幫助這個社會。

  

  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在追求快樂、追求富足、追求平安,甚或追求一個倚靠;這些期望,如果是向內心以外的物質世界、人群或者社會去追求、爭取,很可能得到的是一種虛幻——虛幻的快樂、虛幻的富足、虛幻的平安,就連倚靠也是虛幻的。

  

  但是,從佛法的立場來講,世事的虛幻是正常的。要知道,所有的事物,無論是得到的、失去的,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虛幻不是「沒有」,而是暫時的「有」,但這並不實在,也不可靠。如何才叫做可靠呢?那就是我們的心要能夠安定,無論生活條件富有或者貧乏,我們的心都能不受外在的環境影響,經常處于安定、甯靜的狀態之中,這才是真正可靠的。

  

  某些開發中或者未開發的國家,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低,可是他們過得很快樂;我在西藏、印度,看到當地的窮人生活很苦,可是他們的臉上經常有笑容。而我自己從小也在貧困的環境裏成長,那時並不覺得有什麼欠缺,也不覺得哪裏不好;反而是在富裕的現代社會裏,人們擁有充裕的物質條件,可是不快樂的人卻很多。不快樂的原因,主要是不知足、貪求無厭。至于佛法如何在現代社會幫助大家修行?主要是從觀念上來調整,並且提供方法的練習,來幫助我們安定、健全身心。

  

  戴維斯博士拍攝這一系列影片時,也到了尼泊爾,跟著藏傳喇嘛一起修行,和醫師友人一起打坐。在打坐時,他有一些體驗,讓他很震撼,也很感動,這就是他的內心有所轉變。當一個人的內心轉變以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會更懂得反省、知足惜福,而經常覺得自己與身邊的人,和社會、自然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融合體,因此他對物質的需求、對自然世界的破壞可能會少一些。這也是法鼓山正在推動的工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