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暴風眼中有平安—SARS後的心靈對話 抗SARS心路曆程分享

  暴風眼中有平安—SARS後的心靈對話

  

  

  時間:二○○叁年八月十日

  

  地點: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

  

  主持人:葉樹姗(電視臺新聞主播)

  

  座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陳建仁(衛生署署長)

  

  馬英九(臺北市市長)

  

  葉金川(仁濟醫院院長)

  

  抗SARS心路曆程分享

  

  葉樹姗(以下稱主):前一陣子SARS在全臺各地造成嚴重的影響,臺灣通過SARS的考驗之後,累積了哪些防疫經驗?各位在防疫過程中又有怎樣的心得與收獲?

  

  馬英九市長(以下稱馬):市府團隊在臺灣從SARS疫區除名之後,就規畫到香港、越南、新加坡以及多倫多,看看這幾個國家和城巿如何走過SARS的侵襲,以及預防SARS在秋冬之際複發。綜合大家的抗疫經驗得知:面對這樣一種新興的疾病,大家剛開始都不知所措,都在摸索中學習;等到對疫疾的情形熟悉一點,比較知道如何有效控製後,人們就能在相互扶持與關懷中,一起走出SARS的陰影。經過了SARS之後,大家都感覺到自己的社會變得更團結,民衆也更了解怎樣去關懷別人。這一點讓我深受感動。

  

  當然我也很好奇地問他們,在疫情剛發生的時候,醫護人員感染和診斷失誤的狀況頻頻發生,難道他們不會追究責任嗎?他們說,因爲這種疾病從來沒有出現過,而且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不能夠因此責怪在第一線的工作人員。

  

  其實在人類曆史中,這種情況很多,面對不知名的疫疾,經常會産生莫名的恐慌、疑懼,甚至仇恨與猜忌,但最後靠著人與人彼此間的愛與關懷,終究度過了難關。這給我一個啓示,就是當我們碰到很多未知因素的時候,真正能用的,恐怕還是這些最根本的價值。所以我們可以從過程裏歸納出一些抗SARS的基本原則,也就是除了高科技的醫療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把人性面、感性面等克服疫疾的寶貴經驗凝聚起來,作爲類似情況再發生時的參考依據。

  

  陳建仁署長(以下稱陳):這段時間以來,我們最關注的是SARS如果再來,要如何應付。衛生署未來首先要把良好的衛生習慣內化成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勤洗手、量體溫等,很多國家都已經把它當成是一個國民必須的衛生習慣。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從自己開始做起,這樣社會每一個分子都能健全。第二是對境外移入病例的管控,以及建立亞太地區疫情聯絡網,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每一個國家的疫情。在SARS剛發生時,確實有一些隱匿疫情的情況,使得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人在一種無知的情況下,難免會有這樣的反應,但是當我們越來越能將資訊完全公開透明化,這樣的情形就會改觀,所有國家都能夠受益,因爲疾病是沒有國界的。第叁是建立快速診斷的能力,由于SARS的症狀和感冒很類似,可是一年中約有四十萬民衆得到流行性感冒,而感染SARS的則不超過一千位,所以如何正確區別SARS與流行性感冒相當重要。最後就是要做好醫院的內部管控,以及避免醫事人員因防護不足所造成的犧牲。

  

  實際上臺灣這一次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到控製疾病的目的,世界衛生組織在宣布臺灣從旅遊警示區除名時,就曾說:臺灣各界,包括政府、民間,還有所有的醫事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全體動員起來,做了最好的措施。這裏面包括疾病通報的透明化,還有通報系統的即時性、診斷的快速性,所有民衆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參與政府量體溫等的活動,這樣一個動作的成功,實際上是代表臺灣所有老百姓的成功。這一段話讓我十分感動。

  

  在此我也要向所有的醫事人員至上最高的敬意。當時我到醫院探望SARS病患,看到我們的醫護人員在做了很好的防護措施之後,就殷勤地站在第一線照顧病患;對不幸往生的患者,他們同樣站在第一線爲他們擦澡,幫他們做妥善的身後安排。從醫護人員的眼睛看每一位病患,就像是看菩薩、看受難的耶稣一樣,而他們本身其實就是救世救難的大菩薩。

  

  葉金川院長(以下稱葉):剛進醫院時,我孩子的學校就發動學校同學,寫祝福卡給醫生、護士、病人,還有我,滿滿一大袋,算起來大概有叁、四百封;後來李遠哲院長發動全民量體溫,也有超過九成的民衆支持。點點滴滴讓我感受到,在抗疫過程裏,其實每個人都很想幫一點忙、做一點事,這就是臺灣的生命力、臺灣人的活力。SARS之所以來得快去得也快,正是因爲全民凝聚的向心力,每個人都願意全力配合,一位協助抗疫的外國專家就說,民衆的高度配合造就了臺灣的成功。

  

  至于我,做爲走在最前線的救火隊,其實我也會怕;但如果「害怕」是一百分,我們已經知道「害怕」成分中的九成五爲何,那就只需要擔心剩下的百分之五,擔心那不了解的部分。換句話說,要戒慎但不要恐懼。因此我每天在醫院就是做內部的公關,不斷地鼓勵他們說:你們做得很好,你們的努力沒有問題。我們不知道的當然沒有辦法,但是只要照著知道的來做是可以預防的。

  

  我也想藉此呼籲民衆,大家要有信心,就算未來SARS卷土重來,我們也已經累積相當豐富的知識去面對它。對SARS病毒了解愈多,我們需要害怕的部分就愈少,大家要有信心面對未來可能的考驗。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今天這個主題:「暴風眼中有平安」,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也曾講過一樣的題目。美國雖然沒有SARS入侵,但對當時全世界來說,SARS其實是個大風暴,任何人都擔心隨時可能得病,人心很不安定。

  

  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說,盡管身處危險之中,只要心能夠安定,就可以轉危爲安。譬如叁年前有一個公共場所發生火災,因爲那是一個密閉空間,所以很難逃出來。有一個人眼見沒有逃生希望,所以就開始念觀音菩薩。可是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忽然看到旁邊有一張椅子,于是他就拿起那張椅子朝玻璃窗的角落用力打下去,結果玻璃打破了,而他也逃出來了。這聽起來好象是因爲他念觀音菩薩的關系,其實不一定,這是由于他的心念觀音菩薩而安定的緣故。因此你念觀音菩薩也好,或是禱告耶稣也可以。不管念什麼,只要心裏有一個信仰的對象可以寄托,心就容易安定。

  

  

  但是我們的心時時刻刻沒有安全感、時時刻刻不滿足,人與人之間經常産生嫉妒、懷疑和對立等種種磨擦,因此失去了智慧,隨時都有危險。所以釋迦牟尼佛以「火窟」、「火宅」來形容這個世界,愚癡的人不了解危險隨時在我們身邊,還在火宅裏面貪玩,造種種惡業,彼此互相鬥爭;唯有智慧的人能感受到身處火宅的危險,深切體認居安思危的重要。

  

  SARS是可能卷土重來的,就算SARS不來,其他的災難也會來,像水災、風災、地震等,都是臺灣民衆時常遭遇的問題。假如我們隨時有居安思危的觀念和心理准備,就能比較平靜地面對和處理各種災難的發生。

  

  當災難發生時,首先我們要相信專家,並接受專家的指導;第二要接受現實,如果災難臨頭,逃也逃不掉,那就把災難當成我們必須肩負的任務,接受它,如果不會面臨這危機,就沒有窮緊張的必要;第叁是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人與人相互給予溫暖,並相信自己有付出溫暖的能力。

  

  SARS期間有許多人付出了許多,卻仍招致批評,結果産生心理的不平衡。釋迦牟尼佛曾說過:如果你被箭射到,不要追究射箭的人是誰,自己又是爲什麼被箭射到,而是要趕快把它拔起來,希望以後不要再被射到。因此受到任何委屈,我們不需要怨恨別人,也不需要期待別人的慰問;別人沒有慰問我們,我們可以去慰問別人。當我們慰問別人的時候,自己得到的安慰往往是最多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