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心倫理—聖嚴法師與錢複、施振榮、劉炯朗、張淑芬的對話
尋求永續的、利人利己的利益
施振榮(以下稱施):一般人常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人性本來自私,但由于因果循環,到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但如果我們能把「自私」改成「自利」,以「利他」爲出發點,這個利益才能夠真正永續。
我們知道,如果只是自私,反而將對自己的生活造成最不利的影響。現在社會上的高位者,無論是家長還是知名人士,都更需要提倡「利人則是利己」的新觀念,因此我也決定由自己開始做起,試著說服大家追求對人生價值有利的「利」。
第六倫有別于前五倫,在群(包括社會、自然環境)我之間,由于循環較慢,産生的影響表面上不是那麼顯著,因此我們經常忽略這樣的倫理關系。今日社會上許多政治人物,所作所爲多以自私爲出發點,帶給社會不良示範,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私爲本位的文化。其實站在治理衆人之事的立場,這樣的人更應該具備倫理觀念,如此才能對自己産生真正的利益。如果經濟、社會及環境叁者有一方無法平衡,那麼之前沒有預料到的種種問題就將一一浮上臺面。
公司的治理本身就源于治理的文化,要考慮到所有利害相關者的權益,過去人們總先考慮到股東淨值的報酬率,而在今天,應該考慮的是,多方面的平衡及整個經濟體相關的整體報酬價值。從過去一、二十年的社會發展可見,企業的品質是全體員工的責任,由于每個人角色的多元化,過去企業創造優良品牌只是行銷人員的責任,今日早已是全員品牌管理的時代了。
總而言之,建立臺灣整體形象是全民各行各業的共同責任。雖然「心倫理」運動的最終目標仍是利己,卻是要我們關注到廣義的、社會整體的利益,而非單只從個人金錢的角度出發。我們要賺快樂、歡喜心,付出以後的歡喜心,由利他來利己,如此才能創造全體真正的、永續的價值。
葉:在了解「心倫理」的規範及價值後,請臺積電文教及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張淑芬跟我們談談,「心倫理」運動應怎麼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張淑芬(以下稱張):由于現代社會強調個人發展,導致過度自我中心而形成自私,因此剛剛大家都把焦點放在爲社會、國家奉獻的倫理觀念上。然而我從自身的角度體會到,社會、國家的基礎仍在于以個人爲出發點。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倫理及道德觀念,層次高低亦有所不同,故該如何逐步自我提升道德觀念,從挫折中學習,就是「心倫理」運動推行的開始。
以我自身爲例,在五、六年前,我對社會抱有莫大熱情,看到人心不安,許多人在絕望中走上自殺之路,我感到十分心痛,于是開始撰寫文章、四處演講。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這些努力並未達到如何的效果,因而退而求其次,先安定自心,隨時隨地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擁有清淨心之後,自然能夠更容易了解別人所發出的訊息,得以漸進地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人,彼此交流。其實這樣的正向互動,最根本的就是要從家庭倫理開始。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步調迅速,不容易真正深入地認識自己、了解家人。如果能夠多給自己與家庭成員一些相處的時間與空間,細膩地經營彼此對待的方式與態度,我認爲人們的家庭生活會更加健康。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很快樂,我們的社會、國家就會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