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的對話
現場問答
殷琪:謝謝兩位。今天的時間非常寶貴,現在就開放學員提問。
問:兩位大師好,我是一個精神科醫師,在花蓮南部的玉裏醫院工作。根據精神科的調查顯示,有兩種人對于生活自覺性的快樂指數比較高,一種是已婚男人,另一種是有宗教信仰的人。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大部分的研究裏也顯示他們比有錢人更快樂,這是宗教的力量。
可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看到玉裏鄉下雖然有人得到好處,但是也有些人,無可避免地一定會受到傷害。比方說當地的年輕人,以前可在工廠工作、從事建築業,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可以回家種田,可是現在工廠關閉了,建築業不景氣,而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許多人都面臨失業的困境,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裏。這方面我們想幫忙,卻無能爲力,也許宗教可以給他們一些力量。想請教兩位大師,對于在全球化趨勢裏受到傷害的人,如何引導他們走過難關?
聖嚴法師:新的時代來臨,唯有去面對它,排斥是沒有用的。面對這種情形,要鼓勵他們在工作上創造第二春,多學習一些謀生的技能。譬如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臺灣只有叁輪車、黃包車,後來計程車出現了,所有叁輪車、黃包車的車夫都失業,非常痛苦。後來漸漸地他們就改行,有的轉做計程車司機,有的改去做其他的工作。這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現實的問題。全球化是我們無法抗拒的,只有面對它。如何面對?就是設法走出一條路來!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我經常說:「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一時的失業,不代表前途無望,要對自己有信心。
單樞機主教:早期的臺灣,物資非常缺乏,常常仰賴歐美的教會捐送奶粉、面粉、衣物等等,因爲當時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飲食、衣物。那時候,各大鄉鎮也都有天主教的診所,主要是在偏遠鄉村及山區裏面;現在各地方都設有醫院、衛生所,非常普及,天主教的診所也就漸漸關了,或者改建成安老院、育幼院。臺灣現在已邁入一個老化的社會,在老化的社會裏,子女多半出外工作,留下老人在家沒人照顧,天主教特別關心這些需要照顧的老人。另外還有對于智障兒童的照顧,一個家庭裏如果有個這樣的孩子,對父母而言是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在全省成立叁十多所智障兒童教養院。此外,腦性麻痹的兒童,也是普通家庭無法獨立照顧的,天主教也設法來照顧他們。凡是政府照顧不到的,政府還沒有想到要照顧的弱勢族群,我們想辦法去做。
聖嚴法師:法鼓山現在提倡的教育,一共有叁大類,一種是學院的教育,就是辦大學、研究所的教育,此外尚有普化教育和關懷的教育。關懷的教育,就是教我們如何關懷自己,然後關懷他人。如果能夠隨時隨地用我們自己的信仰來關懷自己,我們自己是快樂的;看到身邊的人不快樂,也用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觀念和方法來告訴人、幫助人,讓他們也得到快樂,這就是關懷教育。譬如臺灣發生各種災難的時候,我們身爲宗教師是沒有能力捐款赈災的,我們只有一顆心、一些觀念和方法,來幫助大家度過難關。這也是關懷教育的一種。而普化教育,就是普遍的教化、普遍的淨化,譬如通過各式各樣的媒介,如電視、廣播、燈箱廣告等等文宣管道,達成與社會大衆的溝通,傳達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消息。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
問:我要請教的問題,對兩位大師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我想請問,當宗教理規和普世價值有所沖突的時候,宗教該如何回應?譬如男女平等應是一種普世價值,但是在佛教,比丘尼的地位遠不如比丘;在天主教,修女的地位也遠不及神父。我認爲在追求宗教上,男女不應該有差別的待遇,不知道兩位的想法如何?
單樞機主教:關于普世的價值,比方講基本的人權、民主、自由、男女平等,都是大家所公認的價值,至少在天主教,我們一向非常重視。但是,就像你所提的男女有別,有的是兩性之間基本的差別,比方男人不能去做母親,女人不能去做父親,但是在每個人的崗位上,都應該盡量去做,尊重彼此的差別。至于製度上,宗教有它的製度,但是在基本人權這方面,我想我們都應該做到尊重,也許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可是不傷害彼此的基本人權。
聖嚴法師:從佛教的立場來講,釋迦牟尼佛很明確告訴我們:男人修行,能得解脫,能證阿羅漢果;女人修行,能得解脫,能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實際上就是佛的名稱之一,因此男女是平等的。另外,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每個人都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都是平等的。不過,剛才你提到,好象佛教中的兩性是不平等的,男尊而女卑。其實這是印度當時的社會背景,印度早期是一個階級森嚴而重男輕女的社會,女人很脆弱、沒有地位,任何時間都需要男性來保護她們;如果沒有男性,很可能會受到欺負或者危險的攻擊。因此才有一個規定:女性出家衆住的地方,不能離男衆比丘的寺廟太遠。另一因素是風俗習慣使然,印度早期存在的風俗習慣,佛並沒有把這些風俗全部廢除。
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以法鼓山僧團而言,女衆人數比男衆多,優秀的女衆也比男衆多。現在我是這個團體的開創人,將來的第二代、第叁代住持,是男性是女性都好,這不是由我決定的,而是由僧衆一人一票投票選出的。我們開會的時候,是以僧職來排位,而不以性別做區分。現在來說,我們的團體並沒有男女差別待遇的問題。
問:今天兩位的開示,讓我覺得做爲一位宗教師,你們對于世界的變化其實非常注意,而且很清楚掌握它的變化過程。想請教兩位:您覺得全球化趨勢下所産生的變化,是一種短暫的現象,還是一種本質的變化?對您個人的修行會有什麼影響?
聖嚴法師:首先,大家應有一個共識,曆史不會走回頭路,曆史永遠是往前的。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全球化的必然性,至于將來是否又重新回到分疆而治我想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在我來看,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五○年代,全球已不需要護照即可通行,而各國的幣製已經無用,因爲經濟上是共同的市場,交通是全球暢通的體系,語言上也可能産生全球的共通語言。至于宗教是不是有共同性?到那個時候,宗教與宗教的交往只講共同性,不談差異性,否則今天我和樞機主教不可能坐在一起,假如我排斥他,他也排斥我,我們兩個人不可能在一起。因爲我們不談彼此的差異性,只談彼此的共同性,就是共同朝著相同的部分一起合作、一起努力,便是「求同存異」。我相信,「求同存異」是未來全球化的一種必然。
問:您認識到的這個變化是「求同存異」,這是世界産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嗎?
聖嚴法師:世界永遠在變,但是人心不會改變;世界的現象會變、價值觀會變,但是人的需求不會變。
問:在個人的價值追尋和信仰上,亦即個人的態度和修行上,會不會隨著改變而變?
聖嚴法師:不會變的。
單樞機主教:關于全球化的趨勢,是不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我想這不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人類絕對不會再走回頭路,全球化要一直往下走,多元化也是一樣。對于第二個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宗教人士的修行是不是在本質上有所改變?
在宗教人士的信仰方面,因著全球化與多元化,讓他更要反省自己的信仰、研究自己的信仰,以便和其他的宗教、其他的信仰比較,而讓他能夠更認同、更認真地按照自己的信仰去生活。但是對于其他的信仰一定要尊重,要能夠存異求同,看看與其他的宗教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可以合作的地方,可以一起進行宗教的交談。
在修行方面,宗教界的領導人也應強調一種全球化、多元化的修行。修行本身可能不同,但強調的層面可以很廣,就是宗教領袖該當有什麼樣的胸懷、精神和態度。這是你所問的兩個問題,謝謝。
殷琪:探討「全球化」的主題,每次都讓我們覺得座談會時間太短,更不用說「宗教」這個大題目了。浩然基金會過去曾稍微碰觸宗教的主題,那就像是手中握有一把鑰匙,將門輕輕開啓,今天的這場座談,我們覺得確實是將這扇門又更開啓了一些。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聽到聖嚴法師和單樞機主教的演講或開示,再次感謝兩位的莅臨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