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的對話
打開心窗,關心世界
單樞機主教:大師剛才所提的,我非常贊成,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很多宗教都面臨了相同的問題,比方世界和平、人權和尊重生命等等,在這方面我們的看法都是相同的。至于天主教面臨全球化、多元化的趨勢,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回應這個挑戰?
在一九五○年代,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前,教宗若望二十叁世說:「教會不能只想著自己內部的問題,一定要打開窗子看看世界,了解世界,關心這個世界。」所以梵谛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爲教會開了大門,也開了窗戶,和世界打成一片。比方關于世界和平的問題,從教宗若望保祿六世一直到現在的教宗,這叁十幾年來,每年元旦教廷都會發表一份和平文告,不僅受到聯合國和各國政府的重視,很多的學者專家也極爲關注。教廷也主持了兩次的世界宗教和平祈禱會議,地點就在義大利中部的「和平之城」——亞西西(Assisi),那裏曾誕生一位聖人,十叁世紀的聖方濟。大概大家都聽過他的和平祝禱辭:「哪裏有仇恨,就去播種愛;哪裏有傷害,就去播種寬恕⋯⋯。」他原來是個富家子弟,後來棄家修道,全心奉獻給宗教,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當時正值十字軍東征失敗,在長達叁百年的戰爭裏,有時十字軍獲勝,有時回教徒告捷,最後是回教徒繼續占領聖地耶路撒冷。那個時候,即便歐洲的國王、皇帝派出最精銳的子弟兵,同樣無濟于事,只有聖方濟的子弟不帶一兵一卒進入聖地,與回教徒做朋友,才結束了長達叁百年的戰爭。爲這個緣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選擇在亞西西城舉辦世界宗教和平祈禱會議,最近一次是在去年(二○○二年)二月,當時由佛光山的兩位法師代表臺灣佛教參加,還有日本、韓國的佛教,以及回教、東正教等等,每個宗教都以自己的宗教儀式爲世界和平祈禱。我相信在全球化之中,各宗教已經慢慢看到許多共同的目標,進而思考如何一起合作、一起祈禱、一起研究,再一起爲世界和平做點事情。
天主教對于十六世紀以後分裂出去的基督教,也在思考如何能夠再合一。十一世紀初期,東正教和天主教仍是合一的,後來因爲政治的緣故,東羅馬帝國受到東羅馬皇帝政治因素的影響,以及一些神學用語的爭執,再者因爲交通的不便,始有宗教的分離。東方的天主教就叫做「東方正教」,西方的天主教則在十六世紀,因有馬丁路德、喀爾文,還有英國的亨利八世等人創立新教,也開始出現分裂。因此在梵谛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便是思考如何能夠再合一,雖然天主教與基督教之間有分歧的地方,但是相同的地方更多。
對于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互動往來,在羅馬教廷的委員會中,有一位安霖澤樞機主教負責「宗教交談委員會」,主要從事與各宗教的交談互動。安霖澤樞機主教在八年前(一九九五年)曾到過臺灣,出席在佛光山舉行的「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當時有叁十余位佛教代表參與,原來也想邀請大師出席,但因大師的行程早已排定,故而失之交臂。
在對回教方面,教廷也設有一個聯合委員會,常常不斷地開會研究;對于基督教各大教派的往來也是一樣,也設有專責的宗教合一委員會。所以,天主教面臨全球化的問題,就是思考如何爲人類整體的、社會整體的好處,大家一起合作。但是大師剛剛也說了,各宗教不可能完全合一,因爲人的良心、人的看法,不可能通通勉強爲同一個,這是不可能的。不過至少大家不要敵對,不要發動戰爭,而能夠在許多事情上合作,在教育、文化、慈善、世界和平、保障人權及珍惜生命等等各方面共同合作。
例如正信宗教大多認爲「優生保健法」太過寬松;任何懷孕婦女爲了一些心理或經濟的原因,就可以合法墮胎,比方懷孕的婦女認爲生了小孩,對她的心理、健康、家庭産生影響,即可選擇墮胎;本來胎兒很健康,母親也很健康,但是如果胎兒對她的心理、生活有影響,就可以墮胎。舉例來說,這位母親已有一輛車,想再買第二輛,假如生了小孩以後需要買奶粉、嬰兒用品,可能暫時不能買第二輛車,因此她可以合法墮胎。我認爲這條法令太寬松了,現在臺灣每年約有四十五萬個胎兒被墮胎,順利生産的胎兒則不到二十幾萬,墮胎的數字高過于誕生的嬰兒。在這一點上面,各宗教都是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的,大家可以合作發動各宗教的立法委員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