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濟與環保的創新作爲—臺灣青年領袖促進和平論壇 將知識化爲行動

  經濟與環保的創新作爲—臺灣青年領袖促進和平論壇

  

    將知識化爲行動

  

  主:施董事長將他自己的理念及成功過程,與青年朋友分享,希望青年朋友如果能夠領悟到他的理念,讓臺灣再多産生十個施董事長,臺灣未來絕對有希望。接下來請張教授爲我們的青年朋友及社會,提供一些建言。

  

  張:從前面聖嚴法師的開示及施董事長所談到的需要與想要,我就覺得,真希望我們是地球的醫生,這樣就能夠讓地球的環境品質更好。

  

  我在教學時,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做研究,希望能把資源做有效的循環利用,包括我們使用過的一些物品,像是廚余,是否可以做爲其他的利用。我常常覺得,我們在享用一頓食物時,當下它是珍馐美味,一旦不想再吃時,瞬間就變成廚余、垃圾,真的這樣嗎?它其實一直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是可以轉換去做很多利他、當然最後也會利己的事。

  

  目前國際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都市采礦學」,意思指我們從深山某一個礦區,或是從海洋開采、撷取資源來享用,不要的時候就把它丟棄。但是丟棄這樣一個動作,如果我們能夠做好分類,讓它到該去的地方,就不需要再回到深山礦場或是海裏撷取資源,只要在生活中就可以采礦。過去的垃圾場被當做汙染的廠址,現在卻成爲資源的來源。觀念的轉變,可以讓原來可能是有汙染的、受沖擊的、浪費資源的社會,變成節約資源,如此環境和經濟都會是雙贏的。

  

  不管哪一個行業,我們都要面對目前地球上遭遇到的環保問題,將知識充分應用到綠色産業上。從全球接軌、國際合作的角度,將綠色産業融入大家的生活與工作中。因爲製定政策的人只要把環保理念、綠色生産、消費概念融入,資源就能有效運用,産生的沖擊就會降到最小,對環境也會最友善。

  

  此外,我們所具備的知識,也必須內化成行爲,才能夠力行實踐。如果大家能夠朝這個方向努力,人間淨土的永續發展便指日可待。我們的青年朋友,未來代表國家前往聯合國等相關場合時,除了籲請美國這些大國家應該要爲首做示範以外,也希望國際上重視臺灣的聲音,畢竟環境也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包括每一個人、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都應該貢獻心力,臺灣也在努力。

  

  主:非常謝謝張教授,接下來請朱教授。

  

  朱:剛才聖嚴法師提到的「四要」,我特別要提出來,而且鼓勵大家能從大我的角度來思考這「四要」。法師提到,利他最後一定會變成利己。平常在學校和年輕朋友有很多的接觸,我發現現在的年輕朋友有一個趨勢,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比較關心切身的問題。

  

  譬如,畢業以後是不是要考研究所?如果零用錢不夠,要去哪裏打工?對于公共事務比較不關心。甚至還有一個傾向,避談公共事務;尤其談及公共事務的最高層級會觸及政治,萬一雙方政治理念不同,吵起來會影響私交。這個現象,在國外有很多報告和研究發現,不是臺灣所獨有。

  

  其實任何一個民主社會,它的公共政策要能夠健全地運作,不能只靠個人或政府,因爲政府層級太高,個人力量太過渺小,它一定要有一個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什麼是公民社會?就是在這個社會上,必須有很多關心個別公共政策議題的大、小團體,這些團體所提出來的意見,要能夠在一個公共領域做討論,然後把辯論的結果化爲幾項不同的政策可供選擇,最後再由政治的過程來決定采取哪一個。

  

  很多年輕朋友會問:如何關心社會議題?如何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應該有什麼願景?我想利他,但是要如何利他?

  

  我的建議是,你一定要關心公共事務,環保就是一個典型的公共事務。臺灣的環保,如果不是長久以來,學術團體、各社會團體及各非政府組織等的努力,絕對不會有今天的發展。

  

  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不要怕政治、逃避政治,要參與政治;如果對社會有理想就參與政治,甚至出來選舉。今天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最優秀的年輕人對政治沒有興趣,覺得政治跟自己沒關系。其實剛好相反,你可以不管政治,但政治會管你們每天的生活。從你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和公共政策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公共政策如何決定,就是政治決定,所以不要回避政治,要關心政治,要關心公共事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