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追尋—聖嚴法師與李亦園、楊國樞的對話
放眼新世界
陳月卿:最後我們要來談談,在世紀交替之中,現代人如何安身立命?
李亦園:世紀末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我們人類作繭自縛的,時間並沒有階段,也不一定像直線一樣一直在走,只是我們爲著要理解、要生活,不能漫無目的地往前,所以會把時間分隔,一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如此而已。
只是宗教在這樣的情形下,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千禧年,救世主等觀念,都是利用時間的發展而引起的,而我們凡人也就把心裏的不安、困境,投射在這種世紀的交替階段,而以爲這是一個關口。其實從我的立場來看,這是我們心裏一種不安的投射,並非真正有世紀末的困境或不安。
爲了這場座談會,我去看了很多資料,其中一個針對十九世紀末的文學著作與當代二十世紀末的文學著作的比較,發現其中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世紀末有特別情感,那是一種不安、頹廢的情緒。但很重要的是,二十世紀末的現代文學,頹廢的感情非常濃,而十九世紀末的那些文學感情,除了頹廢之外,還有一種預期的,對未來的新的看法,預期人類在新的世紀會有新的景象。
我特別要強調,二十世紀並不是世界末日,時間並沒有意義,我們應該想到的是二十世紀快結束了,能把從前的不幸趕快忘掉,重新建立新的預期,尤其在臺灣,族群的關系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更融合、和諧,對不同族群的人,一定要容忍,然後理解他們爲何會這樣,最後要欣賞他。不同的族群都有其好處,不要誤解他,要理解、容忍,然後欣賞他,在新的世紀就會得到好的結果。
陳月卿:我想容忍、理解、欣賞,不僅用在不同的族群當中,用在自己的家,與同事之間,甚至一個小社團中,都非常有用。接著是不是請楊院士談談您有什麼樣的看法?
楊國樞:我非常同意李教授講的,就是所謂的世紀末並不等于那個末日的末,它純粹是時間上的一個「末」,就是一個客觀的時間來臨,所謂世紀末的感受,是我們一種心理上的心理時間、心理階段、感受。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過去有人做過研究,不見得每一個世紀的世紀末,人類都那麼倒楣,情況也沒有很糟糕,所以我想我們先不要自亂方寸,認爲世紀末一定有災難來臨。
至于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我們如何自我安頓,或是安身立命,我想簡短地講四點建議。
二十世紀以來,有些思想家認爲它是一個所謂焦慮的時代,爲什麼焦慮感這麼強?主要是因爲我們進入到一個曆史上從沒有過的高度工商化時代,而工商化是一個使人快速産生疏離現象的主因,它使人從自然疏離出來,甚至從宗教、從人群關系疏離出來,從自我疏離出來。因爲工商時代的生産方式,或工作的設計,是以個人爲單位,不像農業社會是一家人在一起,是集體性、團體性的工作,所以工作中有感情、親情存在。
由于生産方式改變,經濟形態改變,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單獨工作,都可以有收入,都可以很容易擁有所謂的獨立,獨立本來是很好的,但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在心靈上真正獨立,不能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負責,反而與整體人類或個人,産生疏離現象,或跟環境對立、破壞環境、利用環境;同時又跟別人沖突,跟家人、父母,跟所有的人産生不和諧的狀況。尤其在這個工商社會,因爲以個人爲單位,所以個人跟個人之間産生競爭,這種競爭傾向非常嚴重;人與人之間競爭,與同學競爭,家人兄弟姊妹競爭,父親跟母親競爭,競爭得無孔不入,而造成疏離。這是大時代的演變所造成的疏離現象,二十世紀只是開頭,二十一世紀說不定更厲害。
面對疏離的問題,我們要重新尋回良好的人際關系,要關懷別人、容忍別人、接納別人,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要假獨立之名,弄得六親不認,獨立可以,但要聽聽人家的意見,溝通事情之外,親子、夫妻、兄弟姊妹、朋友、同學等關系,還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面對所謂的競爭關系,由于現代社會強調競爭,競爭變得不可避免,什麼都要比賽,而且只有前叁名,其它通通算失敗,只有叁個人能受到注意,于是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失敗倒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所以誰都可能會産生焦慮。
而且這競爭的網眼、評價的網眼這麼密,簡直是無所逃于天地間,所以我覺得對競爭我們要有不同的想法,那就是盡心盡力去做,但不要以別人作假想敵,不要跟別人比,如果一定要比,就跟你自己比,跟以前的自己比,看看你有沒有進步,只要跟以前比有進步就好了。
第叁點,剛剛李教授也談到,就是物欲要減低,一個工商社會發展以後,會得到很多新資源,收入也大爲增加,所以自然會努力去滿足過去匮乏年代無法滿足的物欲,甚至就進入所謂的物質主義世紀,這是很可怕的。目前臺灣正在處于這個物欲、物質主義的階段,人們擁有很多消費權;這是必須要超越的,要超越到「後物質主義」。
現在世界上的國家,例如美國東部及西部的洛杉矶、舊金山等,歐洲的北歐,或一些較進步的國家,像南歐一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後物質主義,或者物質主義之後的階段,在那個階段,一般人對物質的消費、物質的享受已經不在乎了,他追求的是聖嚴法師方才所講的,宗教或藝術的境界,就是非物質性的一種生活境界,反樸歸真,回到人的本性,這點是蠻重要的。
最後我要提出第四點,並藉這個機會呼籲,我們每個人都有份職業,但大部分的人沒有志業,職業是朝九晚五用來養家活口的,但其實心不在焉,大部分只點到爲止,最好能遲到早退。「志業」就不同了,志業是一種你非常喜歡,只有做這種事情才覺得能夠安身立命,才能自我實現,才能心安理得的活動或事情。
我們都要找一個志業,這個志業不是爲了賺薪水,不是爲了老板而做,不是爲了養家活口,就是爲了安頓自己,找一種你不必依靠別人,跟四季、氣候無關,不受場地限製就可以投入的活動來跟自己合而爲一,你在其中可以不知老之將至。
陳月卿:楊院士最後提到志業,我想在座都會有相同的感受,我們到法鼓山就是志業,所以我們很快樂,現在就請法師給我們開示。
聖嚴法師:其實我對任何一個宗教都很尊敬,有宗教信仰比沒有宗教信仰好,雖然賄賂式的宗教不很好,但也有它的功能,不是完全沒有功能;急診式、健身院式的宗教也沒什麼不好;不過神棍式的宗教則是不好的。其它宗教雖有功利主義色彩,如果能提升,那也就很好了,能提升到第七個層次最好,只提升到第六個層次,也不錯。
但願我們這樣的一個座談會,能對我們這個社會說出平安這樣的觀念,讓它能更貼切到每個人,或每個人以他的自我來出發、落實、著手;如果人人能這樣子講、這樣子想,則每個人都能成爲宗教師,宗教徒。
所以今天這個座談會,希望是點起一把火,能讓大家思考一下對宗教的觀念,對平安的觀念;不會一味反對宗教,或一味迷信宗教;也不要一味的就只是說平安,這是非常模糊的平安。許多人會說,我要平安,你也要平安,但是如何平安,大家都不知道;大家只是說,許多的問題都叫我們不平安,卻沒想到,自己也有奉獻平安的責任。
今天很謝謝大家,也祝福每個人平安,家庭、社會、國家也都能得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