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安的追尋—聖嚴法師與李亦園、楊國樞的對話 宗教信仰與宗教性

  平安的追尋—聖嚴法師與李亦園、楊國樞的對話

  

    宗教信仰與宗教性

  

  陳月卿:聖嚴法師提出了八種臺灣目前的宗教形式,不知道兩位是否從各自的心理學、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對此有何回應?

  

  楊國樞:我想就此表示兩點意見,首先針對聖嚴法師所列的八種宗教,我認爲很生動的描繪出臺灣現在各種各樣的宗教形態,或者說是功能的分析,其實很多信徒之所以信宗教,就是爲了某些目的,或想達到某些功能而信。

  

  其實臺灣宗教上的最大問題,應該就是功利化,而這在臺灣信衆當中比例占得非常大,我認爲這是臺灣宗教信仰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仍有很多像聖嚴法師這樣的高僧大德,或水准較高的信仰者是第七類的,但我相信,一般社會大衆的信仰多是前面那幾種。所以我認爲宗教家或關心臺灣宗教素質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尤其現在很多奇怪的神棍,對一般人的吸引力遠比第七種來得更強。

  

  所以我想應該要好好去推廣第七種,宗教素質才能提高,人的素質也才能提高,這是相輔相成的,因爲每個人素質提高了,第七種宗教信仰的人就會增多。所以我也要藉這個機會建議法鼓山,不光要從人的素質的提升來建立人間淨土,也要直接從宗教素質的提升來著力。

  

  所以我想我們面對信仰時,也要注意我們的動機,不是爲了前面的那幾種,尤其是賄賂式最要不得,但也最多,現代這個社會,不但賄賂人,還要賄賂神,賄賂鬼,這就是很大的危機了。希望兩位宗教方面的專家,想想到底要怎樣,提高宗教信仰的素質,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倒想建議在第七種前面再加一種,我發現很多人的信仰,是把信仰的對象,當成父親,而這個父親一方面是萬能的,我只要信了他,即便沒有實際的利益,但覺得受保護了,心裏就平安。我們小時候有父母保護,感到很平安,長大後誰來保護我?外面的人不但不能保護我,甚至會占我便宜,隨時可能剝削我、讓我吃虧,很不安全,所以要有一個神,好心好意,絕不欺騙我,絕不害我,至少傳教的人這樣講,所以我覺得受到保護,就像是父親一樣,強而有力並且很慈祥,像牧羊人一樣,保護我們這些迷途羔羊。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宗教信仰跟宗教感是不同的,很多人有宗教信仰,但境界並不那麼高,甚至不那麼富有宗教性。另一種人,他不信具體的宗教,但他有宗教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