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助緣—聖嚴法師與張怡筠、嚴長壽的對話
集衆人之力,推動新風氣
葉樹姗:胡適說過:「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但是有人很努力付出,卻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心中不免覺得委屈,質問爲什麼會如此?佛法告訴我們,這一切皆是因緣所致,因緣有逆增上緣,也有幫助我們的助緣,該如何善用呢?請聖嚴法師爲我們說明。
聖嚴法師:許多人都有自我膨脹的毛病,以爲人定勝天,自以爲個人的力量便能影響一切,凡是存有這種心態的人,心理上往往很脆弱、很缺自信心。我是一個佛教徒,當然相信佛菩薩會保佑我,但是佛菩薩卻不可能左右我們的命運,命運是掌控在自己及所處環境和時代背景中。
例如今天的法鼓山,有上百萬的信衆,看起來似乎很成功,但我卻不以爲這是我個人的因素,必須是這個時代、社會,接受、肯定我們的奉獻,才有今天的規模。千萬不能存有法鼓山的成績是因爲我個人帶領成功的念頭,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所以我行事格外謹慎,時時存有危機感,遇到狀況即會尋求智慧的人提供解決辦法。
而做爲一個精神啓蒙運動的生活教育團體、新風氣的推動者,法鼓山彙集了許多人的智慧與力量,往未來看還必須衆志成城不斷開創新局,繼續不斷創新,才有明天。今天便是希望兩位給予我們智慧,與法鼓山共同帶動整個社會的新風氣。
葉樹姗:法師常說,智慧不起煩惱,要如何讓心中有智慧,讓心中沒煩惱呢?請教各位:把握當下,就可以處理問題的方法。
嚴長壽: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聖嚴法師說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當我們面對困境時,最重要的就卸掉自己不必要的需求;當開始放空自己,重新觀照自己,就會得到更平和的自我期許。胡適先生曾寫一封信給蔣中正先生,提到:「作爲領導者,不應去幹涉許多事情,要能做到無知,以衆人之知爲知;要做到無能,以衆人之能爲能;要做到無爲,以衆人之爲爲爲。」
張怡筠:法師提倡的心靈環保觀念中,影響我最深刻的兩句話是:「以智慧斷除煩惱,以慈悲利益衆生」。關于慈悲,心理學上類似的概念有叁個,第一是「同理心」,能夠將對方與自己平等看待,並且可以感受對方的感覺,從他的角度去看事情,第二個是「願意去原諒別人的過錯」,第叁個是「尊重」,心理學家最重視的是對自我的尊重,對別人的尊重。
關于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情緒管理」;亦即能夠分辨哪些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哪些是我們無法掌控的,這「分辨能力」就叫智慧。另外,能夠清楚了解當下行爲,以長遠眼光來思考它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這種「判斷能力」也是智慧。
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心靈環保、展現慈悲?我提出個人意見,第一,當接收到媒體所呈現的負面訊息,應給予一份慈悲與同理心,多一份自製與尊重,不要受媒體上的報導而影響情緒,隨之起舞;第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慈悲,以貢獻豐厚自己的生命。
法鼓山所推行的禅坐,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它對于解壓及心髒血管方面疾病的改善有很大幫助,並能夠和自己對話,跟萬物自在相處;藉此學習回歸自己的本性,幫助現代人找到心靈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