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河流—聖嚴法師與馬英九的對話
慈悲智慧就是心靈環保
陳月卿:能否請法師從您所推動的心靈環保,來看法治問題?
聖嚴法師:心靈的觀念跟法治的觀念,應該是「裏應外合」,互相融合,但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人,因爲法律是人製訂的,執行法律、遵守法律也是人。一旦法律訂定出來,大家就應該共同遵守;如果覺得某些法條製訂得不好,或是因爲時空因緣改變而不合時宜,立法單位要能夠反省、考察,然後重新製訂,不是放任民衆用犯法來解決問題。
還有執法一定要根據慈悲心與智慧。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沒有以慈悲心來執法,可能就因爲執法反而傷及更多人,而使社會更亂;如果沒有以智慧來執法,判斷也可能會錯誤。
因此從製訂法令、守法、執法,都要看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慈悲心?這便是從心靈的觀點來談法律。
馬英九:法師談到法治上幾個很重要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執法很重要,執法的目的是要維護公平正義,但這個法本身必須是善法,是合理的法,所以立法的人很重要;立法的人要把法令製訂的很恰當,本身就一定要有慈悲心、要有智慧。
執法的人也是如此,因爲同樣的一條法令由不同的人執行,很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在執行法律的時候,也特別需要有慈悲和智慧,才能夠拿捏得恰到好處。
我常常感歎,我們國內的法學教育,似乎很缺乏人文素養,四年的法律科系訓練出很多法律專業人才,但卻沒辦法真正養成足夠的智慧跟慈悲,往往只有在做了法官、檢察官、律師之後,靠著自我的覺察和反省,才知道要培養人文素養。
陳月卿:最後請馬市長與法師發表簡短的結語。
馬英九:我個人從事的工作,大部分是法律與政治,這是比較形而下的,如果以一條河流來做比喻,那是在下遊從事管理與整治;但真正重要的是,如果在上遊就不要把汙水、廢棄物丟到河裏去,下遊的問題自然會比較少,而上遊則像是我們的心靈。當然這也不是推卸責任,我們除了期待上遊不要丟廢棄物,下遊還是要有一個很完善的汙水處理廠,這樣整條河流的水,才能很正常、很幹淨地排放到海裏去。
我想我們社會所需要的應該是這樣一個體製,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造成社會的問題,身爲一位市長,在物質的建設以外,也要從事精神層次的建設,除了要在上遊加強心靈環保,多做藝文方面的活動,下遊則要把矯正的工作做好,才能讓市民有個能抒發欲望,又能適度節製的環境。
聖嚴法師:馬市長提到所謂上遊和下遊的問題,我們宗教界當然就是做上遊整治的工作。不過我相信,只要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需要改進,這個人通常都是有救的;因此只要我們願意承認這個社會是有問題的,我們這個社會就會有希望。知道危機也就是轉機,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問題,不知道我們的社會有危機,那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