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技的省思—聖嚴法師與曹興誠的對話 順勢而爲的因緣觀

  科技的省思—聖嚴法師與曹興誠的對話

  

    順勢而爲的因緣觀

  

  聖嚴法師:另外,我也想請教曹先生,您常說:「順勢而爲」,我的解釋是因緣成熟不要放棄,因緣沒有成熟也不要硬拼,是不是這樣子?

  

  曹興誠:因爲社會的變化越來越快,如果什麼事情都要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很容易將自己陷入自我中心,立場不夠客觀,做事很容易遇到挫折,不容易成功。

  

  「順勢而爲」就是要適應環境,因爲我們無法預測環境的變化,雖然面對未來,可以想見這當中一定有困難,但也一定存在著許多機會,如果堅持只走一條路,可能錯失其他的機會,所以要「順勢而爲」。

  

  聖嚴法師:其實這與佛法講的「因緣」的精神相同,也就是審時度勢;這對每一個人都很有用,佛教說的因緣指的是各方面條件的配合,例如一個人雖然運氣好,但主觀的條件不夠,也是不行的,必須主、客觀因素都具備,這就是我們說的因緣具足。

  

  陳月卿:剛剛法師說科技本身沒有罪過,端看人怎麼樣去運用,面對二十一世紀,科技必定更昌明,兩位對未來人類的發展有何看法?

  

  曹興誠:科技把人類從物質匮乏的處境中解脫出來,但相對的精神層面的人文關懷,也將越來越強,例如當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全世界各地的救難隊都來到臺灣,不分種族,不分國界;另外,二次大戰期間,歐洲的幾個國家是敵國,可是今天卻形成歐洲共同市場,連貨幣都可以統一。過去曆史上許多哲學家、宗教家、政治家用盡許多辦法,想達到和平相處的目標都很困難,但現在都已化不可能爲可能。

  

  將來科技的進展速度還會更快,所以人類應融合應用科技、宗教、藝術,使得這個世界更美好,屆時人類與自然生態間,也可能取得新的平衡,這是我對未來的一個希望。

  

  聖嚴法師:站在科技産業的立場來看未來,曹先生是樂觀而積極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抱持悲觀的態度,認爲未來的環境會越來越糟糕,例如自然資源的短绌、大氣層的破壞。

  

  在幾年前,社會上普遍皆以科技爲本位,忽略人文的重要性,現在則從民間到政府已有省思。我們應該從人文、宗教、藝術等方面提升人的素質,如此才能讓科技爲人類所用,開創樂觀的未來,否則僅僅靠科技是不夠的。

  

  邁入二十一世紀,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計較,應該往大方向、大整體、大原則去思考,把眼光放遠,心胸放大,兩只腳踩得踏實一點,兩只手勤快一點,心放寬松一些,如此一來,對個人或整體社會大環境都有正面積極的幫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