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哲學概論▪P8

  ..續本文上一頁故,根有利鈍,成佛必有遲速;利根者,一念成就八不正觀,即得道果。鈍根者,經叁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方得成佛。然而,一念不礙叁祇,叁祇不妨一念,一念即叁祇;念劫融通,猶若一夕之眠,夢百年事,如同一夕,若論叁祇修行,須經五十一位,然後成就道果,所以本宗謂自菩薩至佛果,共立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妙覺是也!

  第六節 法華學派

  一、緣起--北齊之時,有慧文大師,依智論立一心叁觀,而授南嶽之慧思,思傳智顗(智者),智于天臺山依法華經弘揚教觀,遂成天臺宗(以山立名);智者著述頗豐,大多爲門人灌頂(章安)筆錄;如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是爲天臺叁大部。又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玄義,金光明文句,觀經疏是爲五小部。而後,灌頂傳智威,智威傳惠威,惠威傳玄朗,玄朗傳湛然;湛然著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等,廣弘本宗要旨;湛然有稱荊溪尊者,或謂妙樂大師,而後代有傳人,法將輩出,至今不衰。

  二、五時--智者大師將世尊教法分爲五時,五時有通有別;所謂「通五時」者,即應機說法,不拘時期次第,但隨所應聞,即便得聞;又「別五時」者,須經五時陶冶,次第分別,如初時華嚴:佛成道之初,爲大菩薩衆及大乘根器者說華嚴經,唯化大乘者,在座小乘人卻不見不聞,猶如聾瞽。二時阿含:(又爲鹿苑時--因最初說法于鹿野苑)佛爲小乘鈍根,說四谛,演四阿含而誘導之。叁時方等:衆機普被叫方,四教並談叫等;因二乘人聞小乘法,往往得少爲足,以爲究竟,所以說維摩諸經以彈诃,促使恥小向大。四時般若:小乘既被彈诃,但其執著之情猶未頓滅,所以廣宣般若空慧之法,以與沙汰。五時法華涅槃:鈍根既經前四時之陶冶,機漸純熟,所以說法華經稱性而談,令會權責,了妄即真,使叁根鹹得成佛;然恐余習難盡,所以又說涅槃經。

  叁、八教--頓,漸,秘密,不定是爲化儀(教儀)四教;藏,通,別,圓是爲化法(教法)四教,合而爲八,是謂八教。化儀中:有頓、漸、不定、秘密四教;一爲頓教:頓具二義:一是佛初成道時,爲大根人所頓說,如華嚴經等。二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及性修不二,生佛同等,如方等般若諸經。二爲漸教:漸有二義:阿含是漸初,方等爲漸中,般若是漸後;于小根者,則漸次誘導,引入大乘,是爲一義。次是曆劫修行,斷惑識位,次第成就。叁爲秘密教:密有二義,一是密教,乃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四時中,有時說頓,有時說漸,互不相知,各自獲益。二是密咒,凡一切陀羅尼章句,于五時教均有。四爲不定教:不定有二義,一是不定教,于前四時中,有時說頓,有時說漸,彼此互知,分別獲益。二是不定益,于前四時中,有時聞頓教得漸益,有時聞漸教得頓益。化法中:有藏、通、別、圓四教;一爲藏教:指小乘叁藏教,即阿含時所說之法,鈍根者由此識小乘果。二爲通教;是佛大小乘根者共通之說法,鈍根者聞之可通達藏教,利根者可通達別、圓二教。叁爲別教:是專將菩薩之法,不同于藏、通、圓教。四爲圓教:針對最上之利根菩薩所說的圓妙之法,具圓滿、圓足、圓頓之教法;于此四教中,藏、通、別叁教是權,圓教是實。

  五時八教可以說是智者大師承古的新說,其真實的關系與目的,除以上所述者: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阿含時但說叁藏教。方等時對叁藏法的生滅門,而說通、別、圓教的不生不滅門。般若時正說圓教實理,帶說通、別二者的權理。法華涅槃時,法華開叁藏通、別的權,顯圓教的實;如果依化儀四教而言,應該是會漸歸頓,或者是說非頓非漸;而涅槃偏重未入實理者廣說常住,複爲末法鈍根而扶叁權,故重說四教,追泯四教;如果依化儀四教而言,應該是非頓非漸。不過,于秘密與不定二化儀,應該是偏于前四時的,只有法華是顯教,不是秘密,是決定,不是不定。

  四、性具法門--天臺的性具,謂自性本具善惡,才造作六凡四聖的因果關系;其他宗派但說性善,而天臺並說性惡,正是通于「一即一切」的大乘法門,其依據是爲大般涅槃經中所說:「一闡提人皆有佛性」的道理;是以,天臺的性具,說:「善有性善而修善,惡有性惡而修惡」,當衆生成佛,但斷修惡,不斷性惡。

  五、一念叁千--摩诃止觀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這便是天臺宗以叁千世間于一念中本來具足的思想;與地論的法性心,攝論的梨耶識。可以說是同爲「唯心」思想,各有千秋的理論。

  六、一心叁觀--或謂叁谛叁觀。天臺立「空、假、中」叁觀,是依中論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的理論,以及法華文句中的「空觀聞于真谛,假觀聞于俗谛,中觀普聞中道第一義谛。」的思想;智者大師于維摩經文疏(口述)中爲「叁谛叁觀」分別解釋「別相、通相、一心」叁種意義。別相叁觀:從假入空,從空入假,從空假入中道。通相叁觀: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一心叁觀:一念心中,叁觀具足。

  七、叁谛圓融--谛即是審實不虛,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真理;天臺立叁谛圓融,乃以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所謂即空即是真谛,因諸法本空,衆生不了,執實爲妄;若以空觀,則忘情離相,是爲泯一切法而顯真谛之空理。所謂即假即是俗谛,因諸法雖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則了性具諸法,曆曆宛然,是爲立一切法而顯俗谛之假理。所謂即中即是中谛,因諸法本來不離二邊;若以中觀,則了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是以統一切法而顯中谛之中道義。

  八、叁智圓明--摩诃止觀中說:「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叁智一心中得。」天臺立叁智之說,有次第與不次第之別;所謂次第者,空觀若成,即知一切法之名相,無我無所,能知能解,是爲一切智;不過,此空觀之智,只能總達諸法無生,不能別知諸法緣起,故有待假觀;是以假觀所成之智爲道種智。若中觀中道,依一種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一切衆生之因種,則成一切種智。所謂不次第者,即一心叁觀所成之叁智;摩诃止觀說:「一心叁觀所成叁智,知不思議叁境,此智由觀得,故受智名法。」可見不次第叁智,惟佛一智;于一心圓觀,成就叁智,故說圓明正智。

  九、六即佛--天臺立六即佛之思想,是依華嚴經與菩薩璎珞本業經爲典藉;智者大師爲使修證與理體圓融,了知果位之成就,設「六即」而顯凡聖之本末,深解「不二」之旨趣。所謂六即佛者:理即佛:一切衆生,悉具佛性,與諸如來,無二無別,本具理性,當體即佛。名字即佛:從知識處聞,從經卷中聞,知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達了解,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是爲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已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必須證悟心觀,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是爲觀行即佛。相似即佛:于觀行中明靜止觀,得六根清淨;斷見思,除塵沙等惑,于止寂中雖未證其理,但相似真證,是爲相似即佛。分證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能顯自性,即現真如,是爲分證即佛。究竟即佛:永泯無明煩惱,道窮妙覺,種智具圓;顯清淨法身,常住寂光淨土是爲究竟即佛。此六即佛,依初位而聖位,隨所斷無明,分四十二品;亦依別教的妙覺,十行中的第二行,以圓教妙覺之極果,而遠置四十二位;乃是智者大師所倡導的論法,爲圓融修證與理體的不二之義。

  第七節 華嚴學派

  一、緣起--本宗依華嚴經而立,創宗者爲唐之帝心杜順和尚,著法界觀言簡意達,是爲本宗之初祖;雲華智嚴法師作搜玄記而釋華嚴,並作十玄門,五十問答以申其義,是爲二代祖;賢首法藏大師作探玄記及章疏多種,廣弘法界妙義,是爲叁代祖;清涼澄觀法師作華嚴疏鈔,及新譯華嚴經,皆依法藏大師之作以爲典範,是爲四代祖;而後圭峰宗密禅師是五代祖。

  二、五教--即本宗立五教以攝佛教諸法,其教判之舉,始于杜順,成于賢首,茲分別詳述之:

  小乘教:但明我空,說灰身滅智之涅槃法;如四部阿含經、發智、俱舍,婆娑論等。

  大乘始教:也就是大乘初門之教,計分相始教與空始教二種:所謂相始教,即分別五性,依他之萬法唯識而融合心境,如解深密經,唯識、瑜伽等論;所謂空始教,即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而破法執,如般若經、叁論等。

  大乘終教:也就是大乘終極之教,說真如緣起,事理互融,認一切衆生悉當成佛;如楞伽、勝鬘等經,以及寶性、起信等論。

  頓教:也就是頓徹理性之教,不依言句,不設階位,一念不生,即見佛性;如楞伽經之「鏡像頓現」,寶積經之「頓教修多羅」,維摩诘經之「默而顯不二」,達摩之「以心印心」等而立旨趣。

  圓教:也就是融和圓滿之教,明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華嚴經開啓圓融不思議之法門,遠異于叁乘共法,以及法華經開會二乘,說相同于叁乘共法。

  叁、四法界--法界,乃一切衆生身心之本體,法就是軌則;界有二義,約事分界爲分義,謂隨事分別故;約理說界爲性義,謂諸法不能變易故。法界有四種,分別條述于後:

  事法界:謂諸衆生之色心等法,一一事相,各有差別;其界限十分分明,如水與冰,不相混亂。

  理…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