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集義▪P6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執筏能渡,認是救命工具,因而荷筏進行,則反成累贅了。

  渡河的主旨,在離開此岸而往彼岸,當然有其目的,亦如離苦得樂,渡生死海;修學佛法的主旨,在于破偏立正,轉煩惱惑而成菩提道;或者說,轉迷成覺,渡煩惱海,同樣須要渡海的方法。

  筏喻于法,不能確具渡能,即執著不舍;何況能渡之法頗多;因此,法在臻渡之德,能顯其德用,則生死之海不愁難,涅槃彼岸必能到達。

  這,就是證取般若,究竟涅槃之德,遠諸生死輪回,獲得常樂寂靜的道理。

  學佛即是培養般若,圓具般若;唯必須起信,知解,修行,實證,別無取巧捷徑之法。

  十八、法界淨觀

  法界有理與事的分別。

  或者:

  現實世界,是事法界。

  闡釋世界,是理法界。

  法是一種現象,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有已成就的,未成就的。

  界是一種範疇,有大,有小,有方位;有青黃赤白等顔色,有動靜圓缺等型態,以至涵蓋了有情和無情等衆生之類。

  依理說世界,則非世界,是法界。

  依事說世界,則非法界,是世界。

  經雲: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以一銀河系而言世界,叁千大千世界,則將作如下的計算:

  一千世界,爲一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

  世界數,約言叁千大千世界。

  每一銀河系爲世界的基數,同一世界中,除地球外,尚有其他的星球;佛典中,將此一銀河系劃分爲叁界,那就是:

  欲界,具有欲念的衆生世界。

  色界,具有行色的衆生世界。

  無色界,具有行色,卻不能現今見聞的衆生世界。

  例如:

  欲界,有情和無情的生命世界,如六道衆生,及樹木花草q菜,以至細菌微生物等。

  色界,能見能聞,包括利用科學儀器等方法,見聞其行相與色礙。

  無色界,暫時不能見聞者,于未來必能發現。

  每一銀河系中,各別皆有不同的事相,因事相的展現,均具不同的道理;因事說理,因理明事,所以,事也好,理也好,都稱之爲法界。

  這就是:

  所說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因此,經中說衆生,謂: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這些,就是世界中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衆是群體,生是生相;各個群體,各具生相;可謂道盡了銀河系中的現象和範疇,于事法界和理法界的世界。

  衆生是世界範疇中存在的現象,是廣博的,是深奧的,是繁複的,切勿小看了衆生。

  十九、如如不動

  布施,從發心到成就,其間少不了流變的過程;物質的,精神的,智慧的,均具分別意識;于相而言,都叫做有爲法,即使是資生的,法的,無畏的。因此:

  經中說: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所謂有爲法,就是有所作爲,于人與事與理的作法;也就是造作的意思,從因緣而生起,即所謂:

  能生之因緣,是造作所生之事物。

  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緣之造作。

  這就是依因緣而顯理,依造作而顯事,于佛法的唯識學上,論及有爲法的能所關系,道出事與理的因緣法則。

  有爲法于佛典中標出的內涵,約略分爲叁種類型:

  1色法--質礙之類。

  2心法--慮知之類。

  3非色非心法--于色心不相應之類。

  唯從行相而言,則不外緣起之生,現象之住,流變之異,緣盡之滅;因此,于時空的任何分位,總不離生住異滅之相。所謂:

  生--本無今現,色心未起今起。

  住--存在現象,色心作用之時。

  異--流轉變化,作用逐漸衰異。

  滅--終究殒逝,竭盡而後銷失。

  在時空的速率中,無論是剎那,暫時,久遠等,因色塵而生緣慮,因緣慮而有知見,因知見而起分別;有時,從因而生果,或遷流變異,或色與心不相應。所以,肯定有爲法是以因緣法則,說明造作行爲,纔會發生事物;同時,因有事物而說緣起,展現造作之妙;其間的流程,不外生、住、異、滅之相。

  (注:因緣法是從因說果,緣起法是從果說因;唯于法相之理,必須依因緣、造作、事物的現象,纔能建立事物、緣起、造作的法則。)

  從上所述,可見一切有爲法是:

  如夢一般的不真。

  如幻覺令人迷惑。

  如泡沫而不實在。

  如影像藉物纔顯。

  如露水剎那消失。

  如電光難以捉摸。

  學佛行者,尤其是修養般若波羅蜜,倘若能夠于中體取;那末,有爲而無爲的真貌,必將識得「因緣所生法」的個中玄奧。

  當然,若能進一步于現象中了解「成住壞空」的軌則,于生滅的認知,便會發現原本如如的道理,也就是:

  從色塵相應而生色心之法。

  于色心不動而滅色心之事。

  相應是因緣和合而生諸法。

  不動是從因緣法則而生理。

  因相應緣不動生如如之相。

  取如如色心寂靜達般若境。

  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谛義

  

  

《金剛經集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哲學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