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指導 觀行法門 參話頭

  靜坐指導 觀行法門

  參話頭

  參禅的認識

  參禅這個法門,是禅宗祖師因應不同根器者所開立的方便法門。本來禅宗一脈,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諸祖師相傳是以心印心,契悟而已。沒有什麼法可傳,也沒有什麼法可得。古德雲:「佛說八萬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法,唯有祖師西來意,不在八萬四千門。」所以禅宗一門的確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但是後來的人根器趨下,無法領悟玄妙的奧旨,契悟本心,所以祖師們在不得已之情況下,開出參禅一門,既有方便,又在八千萬四法門之內了。所以古德雲:「參禅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功到自然全體現,春來依舊百花紅。」參禅是方便法門,所以對方便法的內涵就必須更清楚的認識與了解,纔能生出正信,有正信才會産生力量,有了力量纔能靈活運用這個方便法門,如駕車一樣,平平穩穩地到達寶地。

  話頭與疑情

  話頭的種類很多,如「看拖死屍的是誰?」「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看念佛的是誰?」又如「看吃飯的是誰?」「看喝茶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誦經的是誰?」「看聽法的是誰?」亦是相同。目的在以毒攻毒,以一念抵萬念,這實是祖師不得已所立的法門。

  什麼是話頭呢?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那一念不生不滅的心。如水有源頭,樹有根一樣,找到水的源頭,這股水就用不盡了。參禅就是要找到本心,本心當中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也是無窮無盡的。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是頭,簡單的說,一念未生之際,就叫做不生不滅,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時時刻刻,單單的的,提起一念,反照這「不生不滅」的地方,叫做看話頭,或稱照顧話頭,或稱不離本參,更明白的說,就是觀心。故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沈淪諸趣。」所以參禅一法是即是參究心地。

  看話頭先要起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古德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如問「念佛的是誰?」大家都知道,是自己在念。但反問自己一下,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爲什麼不會念?因此不明白者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疑情,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

  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一定要保持這個疑念。無論行住坐臥,只要「誰」字一提,就能發出這個疑念,不是經由考慮才有作用。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禅的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念個不停,也不是去東尋西找。念個不停不是話頭,而是已成話尾;東尋西找,不是起疑情,而是打妄想。如果這樣的參禅,還不如老實念佛。

  博山和尚說:「做參究工夫不得起絲毫別念,行住坐臥,單單只提一個本參話頭,發起疑情,一定要討告下落。」若起絲毫別念,古人所謂「雜毒入心」。豈但傷身命,更傷慧命。

  參禅受用以後,境界很多,但一切境界不出識心幻現,不要去理會它,便不礙事。若見妖魔鬼怪來擾,不起煩惱,也不起恐懼。若見佛來摩頂授記,也不自滿,也不歡喜。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古德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總之,不管善惡境現前,始終不失本參覺照,自然太平無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