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首語——行止趨上之教授
蓮華生大師以多種不同的身相,莊嚴,越守而守聲聞戒律,以至持明密誓,口傳漸道九乘,展示見趨下而行趨上,見行合一之教授,具正遍知之證量,以菩提心重有情甚于己。
此覺者化身大師對行止之教授,由磋嘉媽結集。
大師曰:不論汝修外乘內乘,必須先皈依叁寶,依所修習之(外、內乘)戒律爲基礎,向何方而行,便皈依該方之佛菩薩。
對叁寶不舍信心,依當下業力爲緣,未來世爲佛弟子,是故,供養祈請叁寶,殊爲重要。
蓮師曰:修十善業道,深信行止取舍,引生黑白果報,如是,汝之行將具大力矣。
業力不爽故,棄舍一切黑業惡行,對治煩惱,盡力積集福資糧。
不修福者難高潔,積福者情操高尚,一旦自相續持高尚之情操,汝將盡力行善去惡;是故以身、語、意諸方便,精進修福爲要。
蓮師曰:修法前,心向無上正覺,發菩提心,爲(修行)之要訣,發菩提心者生起一切有情平等無偏,悉爲我母之覺受,本此而行饒益有情事。
一切有情,無一未曾爲我父母,當盡力饒益,以報慈恩。
當對一切有情,增長慈悲,不斷薰習菩提心;一切行持悉以利他,重視有情甚于自己。
簡言之,修外、內,生圓次第前,堅持先發菩提心,爲修持之要點。
增長菩提心,爲一切修持之根本。
蓮師曰:欲證正遍知佛陀果位,當薰習了知執著境我,無有自性。
凡有所行,不論具何功德,當知一切境夢如幻。
故應依余口授,不著六度大悲,而觀顯境之空性。
由觀空力,得證六波羅密,與大慧增長,亦如幻化。
雖修空性定,必須確定此舉,能助長善行,對治煩惱。
于所作善根,應以菩提心,不離六波羅密。
凡有所作,皆以增善減惡爲動機。
身所作行,令之具善,口所言語,令之具善,意所思念,令之具善。
簡言之,身語意悉全部投入于義利善業,極微之邪惡,亦遮除之。
倘不以警覺之盔甲自保,煩惱利刃,將斷汝上進解脫之血脈,日常四威儀中,以警覺之盔甲自保爲要。
蓮師曰:首先,深信因果。
常念死決定至,此生非常短暫,莫爲此生積聚名利。
常念來生長久,當爲未來世之利樂而積聚。
當下座確認清此點,並准備未來世之資糧,切莫墮于下降軌迹中。
于任何事,莫自命精通,若存有自以爲博學、偉大、高尚之我見,功德不生,是故,斷此執著,修持教法,須臾時光,亦毋令荒廢。
對治惡業,應勿存極微之煩惱惡業,當思棄巨如須彌之苦痛。
疑惑之行,難以成就,縱極微之疑惑,亦莫隱藏。
若未舍我執,縱極微之惡業,仍令衍生惡果。是故遮止惡業爲要。
蓮師曰:既受大小乘誓句,縱使斷命,切勿舍棄。若有損毀,立即忏悔。還淨再受極爲重要。
有以誓句既損,意志消沈,所行更趨違越,如有人誤墮垢中,立即清洗塗香,以求還淨,故當淨化愚蒙墮落之行,切莫積聚破誓。
戒律或誓句退轉者,雖退轉須臾,亦勿聽任,譬如衣白袍,而臨汙沼,白袍染汙矣。故縱誓句清淨,仍爲破戒者所集,當然,倘汝誓句不淨,故更須小心改過。
任何情況,切勿自以爲是。
蓮師曰:凡有所作,皆與法相應,莫作離于福智之行。
除正遍知佛位,及利樂有情外,無欲無求。
離諸染者,染者爲系縛之根。
勿批評其他教法,亦勿輕蔑他人,一切教法,究竟無分,如鹽之“一味”。
勿批評派乘高低,彼實前後相連,如此途之于旅,級之于梯。
無神通則無知人之明,故勿批評他人。
總說,一切有情,自性爲自生圓滿佛陀,具足證悟體性,故莫批評他人之過失謬見。
莫檢討他人之不善,當檢討如何改善自己。
莫檢討他人之不足,當檢討自己之不足。
惡之至大者,爲執著宗教偏見,對他人心意,毫無認識,而胡亂批評,如此偏見應舍之。
蓮師曰:以自無始以來,雖已輪回多世,並未成就自利利他,此生;汝當即身成就二利。
汝過去雖多次轉世,惟無緣接觸佛法,只是于有壞輪回黑獄,愈陷愈深,此短暫一生,幸遇聖法,當全心投入大乘教法。
當與善業增長者爲伴,舍惡業增長之友。
心有渴求,煩躁不安,如狗如鬼,切勿如是,當以方便對治,安閑而住,若以渴求自縛,惡行先亂自心,繼亂他心,惡業積聚矣。
若以極微之不適爲苦,彼將增盛爲痛。
自心若不能安閑而住,難尋快樂。
切勿自憐過去苦況,過去者,好壞皆成過去,亦莫期待未來之苦況。
不論面臨那種痛苦,當一次次、一次次的鼓起勇氣面對,切勿屈服。
若不對治自心,苦痛難息。
放松汝心,自然安住,離諸整作,任運轉之向善。
蓮師曰:修持佛法時,以身語意善業回向有情爲要。
先自細事開始,間或自省,可有偏于自利,若存絲毫自私,亦難以成就,故此,確定不爲自利所染爲要。
大小乘之分,在發菩提心,此由大悲分,不由見分,是故,當持平常心,而修大悲。
自利利他故,永棄輪回苦果。
反複薰習出離輪回之覺受。
先觀一切有情如己,次觀有情之苦即自己之苦,最後觀有情重于自己。
修習大悲,任運自然而行利生事。
大乘之義爲以他人爲重,而非以己爲重,追求自樂而忽略有情之苦痛。
蓮師曰:倘修慈、悲、菩提心,則將不墮叁惡趣,再者,由當下起,永不退轉,此即余之口授。
任往何處,菩提心住心,永不分離。
任行何事,薰習爲利他之行,如是修以他人爲重,則將獲無量功德,叁昧耶誓句無有損墮。
所有世出世悉地,由自相續生起菩提心而來,此即余之口授。
蓮師曰:不論依空性調心,或依有相調心,若修持不能有效對治煩惱,或希懼,即爲謬法,不能抵消煩惱者,爲墮入輪回之因。
若汝聞、思之教授,能有效對治煩惱,有助自身生起正法者,爲無謬大乘教法。
汝縱自稱博學、深思、專修,倘動機在于世間八法,所修行者,名爲黑法。
修顯現如幻,遮止汝之執著,增盛爲要。
大瑜伽士含義不外是離諸執染者。
蓮師曰:一切有情利樂之根,爲佛陀之教法,是故,當鑽研經續,谛聽大師開示。
行止之苦樂果報,成長如種子,是故,善惡之行,當善巧分別之。
不留心誓句,則壞修行之根,小心保護叁昧耶誓句如目。
不論何種修持,無信則徒勞,所作無效益,是故,離諸疑惑不信,爲行之要點。
蓮師曰:有自稱密乘行人,而行止粗魯,此非密行人所應爲。
大乘之義爲無分大悲,關護有情。
自稱密行,而不抑惡行善,殊爲不足,一切密行人,當修大悲爲要。
大悲不從自相續生起者,縱自稱密行人,已轉爲邪見外道。
蓮師曰:密咒即是大乘。大乘義爲利他,爲利他故,汝需證取叁身果位;爲證叁身果位故,需積集二資糧;爲積集二資糧故,需修菩提心;汝需生起圓滿之道,合一而修。
無論如何,密行人缺乏菩提心,則完全不是大乘之根,亦非修大乘者。
蓮師曰:密咒與般若乘,名雖爲二,而畢竟爲一。見行若缺其一則迷途,轉入聲聞(乘)而已。故當見趨下,而行趨上,無二合一而行,殊爲重要,此乃余之口授。
叁昧耶
行止趨上之教授圓滿。
兔年季夏月初八日,承命結集于瞻部上茅蓬
寶之印藏之印托付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