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境界
法增比丘
涅槃是什麼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與八十九心),它是無爲法。它是與世間向背而行,它是出世間,亦即是熄滅了世間的火,叁毒或叁垢之火,它是渴愛的熄滅。只要人們還被渴愛所糾纏著,他們還未達到出世間,還陷在生死的輪回苦海裏,他是不會明白涅槃的真理的。
涅槃(巴Nibbāna梵Nirvāna)的同義字在《雜部經》中有卅二種這麼多,包括斷愛,無爲、止貪、寂滅、清淨、甯靜、安全、洲、皈依、彼岸、和平、吉祥、善、護、不生、解脫等等,但它不是用文字能給予充分解答的。巴厘聖典對涅槃的解釋如下:涅槃是徹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棄它,遠離它,從它得解脫。(《初轉*輪經》)佛對羅陀說:「羅陀,愛盡實是涅槃。」(《相應部》卷叁)佛對舍利弗這麼說:「此五取蘊根除與舍棄欲貪,即是苦滅。」(《中部》第廿八經)「比丘們!一切有爲無爲法中,無貪最上。就是說:遠離憍慢,斷絕渴想,根除執著,續者令斷,熄滅貪愛,離欲,寂滅,涅槃。」(《增支部》卷二)
涅槃有兩種:有余涅槃及無余涅槃,有余是指阿那含果已斷五下分結,但未斷五上分結,死後生到淨居天(阿那含天),在那裏修習圓滿,不還來人間,在那裏般涅槃。這在《增一阿含》的火滅品中曾提到:「何名爲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五下分結(已盡),即(生于)彼(淨居天)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爲有余涅槃界。彼雲何名爲無余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斷色愛、無色愛),意解脫(斷掉舉、我慢),慧解脫(斷無明),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如之,是謂無余涅槃界.」同相應部閻浮車相應.經中閻浮車問舍利弗:「雲何爲涅槃者?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貪瞋癡等的煩惱的滅盡無余,就是涅槃。
在《小部。感興語》及《長部》卷一中指出:「此中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粗、細、善、惡、名、色、等等觀念也一樣摧破無遺,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無來無去亦無停留,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在《雜阿含經》中:「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余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汙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系。愚癡無聞凡夫于未來世。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昙。何所見
」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婆蹉種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谛.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作如是知.如是見已。于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昙。何故說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如有人于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即于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
」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爲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雲何說
」
婆蹉白佛。「瞿昙。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複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複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因此當一個行者澈底了知並斷除對五蘊的執取,涅槃猶如截斷的多羅樹頭不複生起一般,于未來世永不再生起。若說他去了東方、去了西方、去了南方、或是去了北方、或是任何地方,都是錯誤的說法。乃至于深遠廣大的世界,無量無數的世界永遠滅絕。
在《經集》《烏波濕婆問經》中烏波濕婆問:我將去到那裏?識還否存在?我是消失了還是健康地存在?佛說:「如風熄滅火,空寂無可名,牟尼除我執,離相亦離名。」說:「彼滅色無有,論彼無依據,諸相無有時,諸辯、論亦無。」
因此在《自說經》中佛言:「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無限空間、非無限意識、非空無一物、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涅槃是有的,就好象未生之火、風等等,不能因爲見不到,就說沒有。
涅槃的境界是與凡夫的錯誤觀念(四顛倒)相對。凡夫把世間的事物的無常看成是常,這叫常顛倒;他們把涅槃想象成是一種境界國土,修行完後去到那兒享受長生不死的快樂。凡夫把世間的衆苦當成快樂,這叫樂顛倒;成天到處看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視若無睹。凡夫把身體與種種不淨之物看成是淨,這叫淨顛倒;天天洗啊抹啊掃啊,要把身體與地方整理幹淨,卻忘了思惟這些身與物的本質是不淨。凡夫把無我的事物當成有我,這叫我顛倒;這個邪見與六十二邪見把我們緊緊地束縛在叁界裏,不得出離,也無能證涅槃。
法增比丘,澳洲佛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