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師簡介
一、在俗簡曆:
法師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北投,俗姓陳,祖籍關西客家人,因家貧及生父以白色恐怖而入獄等因緣,故出生四十日即受領養,養父姓梁,安徽合肥人,養母潘氏爲臺灣人。
出家前大學時代,主要親近蓮因寺 上忏下雲長老,對于日後僧格之養成影響甚深。複以蓮因寺齋戒學會之因緣,得以親近 上顯下明長老(任侍者),學習《教觀綱宗》等天臺教理,自覺與天臺教理宿有因緣。大學期間又陸續親近(依序)過:智谕長老、白雲長老、星雲長老、煮雲長老、聖嚴長老、廣欽老和尚等尊宿大德。一九八五年畢業于成功大學物理系,旋即入伍服義務士官役。
八七年空軍義務役畢,是年秋出家于臺中清涼寺 上慧下顗長老座下(爲上煮下雲長老于大陸普陀山之同參,後于長老座下重新出家之弟子),是年(1987)冬,于臺北臨濟禅寺受叁壇大戒(上白下聖長老爲得戒和尚、上悟下明長老爲羯摩和尚、上了下中長老爲教授和尚)。
二、出家簡曆:
<1987至1992> 于臺中清涼寺
受具戒已,回寺擔任佛學院教務主任五年(1988至1992),學習南山律學,並于佛學院講解《小止觀》、《二課合解》、《大愛道經》、《南山在家備覽》、《戒本疏》、《淨心誡觀法》及《不淨觀》(自編講義)等經論。 法師在寺六年期間:對內,建立學院解行及生活規矩,除講課教學、處理行政事務、投入生活管理及協助常住必要的經忏佛事外,每月又定期領衆熏修<大悲忏法>不辍。對外,則參加圓光佛學院第二屆佛學院院務會議,發表論文《完整佛學院體製之嘗試提出》,參加佛光山「第叁屆佛學院教務會議」,並于學院聯合會議上,發表講題爲:〈關于尼人八敬法之實踐教育〉之演說;擔任正*輪弘法團之總幹事,舉辦第叁、四兩屆「僧伽講習會」,分別邀請 道海長老、 聖嚴長老、 淨心長老、 日常長老等爲講師。乃至前往中國大陸,協助促成如法比丘僧團之成立;至北美東西八州巡回演講一個月(其間于于舊金山萬佛城開示「八敬法」)。並于1991年創辦《僧伽》雜志(季刊)至今。
<1992至1996> 于昆侖山茅蓬
于清涼寺淨土專宗佛學院帶領兩屆畢業後,遂往谷關住山自修,前後四年(1992至1996)。期間曾往馬來西亞巡回演講二周;往燕巢悟光精舍,第叁次開講《大愛道經》一個半月;參加臺中慈善寺第五屆僧伽講習會,並發表演說:〈宗教立法的新思考〉;參加高雄光德寺「第六屆僧伽講習會」,于會上發表題爲:〈從臺灣到大陸 談中國僧青年的僧涯規劃〉專題講演。參加慈善寺「第四屆佛學院院務會議」,並發表論文:〈常住即佛學院的體製初探〉(1994)。並參學藏傳佛教的淨土法門,進行兩次閉關專修。此外,更于埔裏正覺精舍兩年的結夏安居中,親近 上道下海長老學習戒律,並聽聞 上妙下境長老講解《法華經》。安居中除聽經外,自于埔裏法華茅蓬中誦持《法華經》,並開始校、注《法華叁昧忏》經年始畢。之後乃倡印《法華叁昧忏法輔行集注》、《法華叁昧忏法儀軌校訂本》,發願以禮拜《法華忏》、誦持《法華經》、《般若經》等爲功課。第二年夏安居期間(1994.5),于正覺精舍開山長老 上了下一老和尚座下,受天臺第四十六代之法卷,後即隨緣于各地領衆禮拜<法華叁昧忏法>。
<1996至1999> 于臺中南菩陀佛學院
住山末後近半年,照顧母親(法妙比丘尼)至往生(1996),遂以此因緣于全臺七處道場打佛七(始自高雄光雲寺,終于汐止廣修禅寺)。繼而受 上廣下化老和尚之命,擔任臺中南菩陀寺叁壇戒會之尊證及戒會講師,同時並出任南普陀寺佛學院教務主任(1996至1999)。讵知開學前 老和尚竟示寂于戒會期間,因此乃戒會結束後,排除萬難多次領導阖寺大衆,一同禮請正覺精舍退居住持 上道下海長老來寺擔任住持兼院長(1996)。亦以此因緣,得以再次親近、依止 海公長老。任教務主任期間,一方面主理教育行政及學僧解行管理,二方面則努力建立南普陀寺的各種規約製度,另外則致力于講學。主要講解:《得戒教育》、《沙彌律儀要略》、《沙彌教育的精神與要義》、《天臺宗入門》、《法華叁昧忏儀軌》、《菩提心修要》、《南山律行事鈔–敘緣發起》、《佛七精要》等課程。對外,則至逢甲大學教職員佛學社開設:《天臺宗入門》略講,與《法華叁昧忏儀軌》略講等系列講座;至蓮因寺男生齋戒會上講《出家功德經》,北部女生齋戒會,講《沙彌五德十戒》,北部居士齋戒學會講《無量壽經要疏》等;慈光禅學研究所講《彌陀要解》略講、《淨土生無生論》略講等課程。並于第一屆禅學會議上,發表論文:<天臺禅法的特質 兼論《法華叁昧忏儀》之修持>。 此外,更與 海公長老及 日常長老一同前往北印度達蘭沙拉,參加藏傳佛教對于比丘尼傳承之討論會議, 海公長老于會中代表漢傳佛教,發表由法師所整理,關于漢傳佛教比丘尼傳承考察的二萬多言報告書。
<1999至2002> 于車城青龍寺
南普陀寺佛學院叁年辦學畢(1999),複與福嚴佛學院院長大航法師一同禮請 海公長老至車城青龍寺,傳授叁壇大戒;並與諸道侶留住彼處叁年,首度成立比丘僧之共學團體。期間,除修治寺院內外環境,並繼續領導修持「法華叁昧忏」外,更講《僧團共住理念》(2002)以建立僧團共住之核心價值與共識,重講《淨心誡觀法》(第叁次)以加強大衆共住之道心。至鹿谷淨律寺講《中國佛教史》,複于第二、第叁屆禅學學術研討會上,分別發表論文:<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的統一 ---以天臺思想爲核心>及<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之實踐>。
<2003至2006> 于滿州千華寺
二○○○年,因一慧比丘尼捐獻千華寺(滿州鄉)與僧團之緣,乃先建設「永淨精舍」以安置之,同時亦爲僧團日後退居之所。並于○叁年起,僧團即由青龍寺遷往千華寺常住。期間除領導大衆整修寺院外, 法師尚宣講《天臺小止觀》(第二次)、《在家佛教兒童教育》、《二課貫述》、《中國佛教史》(第二次)及《大乘起信論》等。○四及○六年春,前往福建平興寺,分別講演《法華叁昧忏儀》及《天臺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本願即心念佛之提出》。○四年夏季,爲避免政府不當宗教法之立法,乃整理各方意見,撰寫《宗教界對當前「宗教立法」議題應有的了解與共識》論文,其後數月則爲<宗教法>立法事而奔走南北各地。另于○四及○六年春,兩度前往美國紐約州觐見 顯公老和尚,除于莊嚴寺領衆熏修「法華叁昧忏」及禅修外,並于○六年講演《始終心要》及針對西方人士介紹天臺宗,甚得老人贊許。遂于該年冬(2006.11)更飛美東,于華盛頓特區的禅學講堂,老人慈悲授予傳持天臺第四十六代之法卷。
<2006 ~>
鑒于共住僧俗的增多,及僧團大衆解行教育的提升之需要,千華寺的空間及因緣已不敷使用,因緣和合故,遂于○六年仲春,有圓靓比丘尼,發願將已建設近二十年之楠西鄉萬佛寺,無條件供養于僧團。 法師乃與僧團大衆,于該年(2006)解夏後移錫于此,繼續共同進行僧伽之自我教育工作至今。(原千華寺以其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故,則立爲僧團久修比丘的靜修或老年退居自修之道場)
叁、參學經曆:
法師學佛乃至出家以來,曾先後親近(依序)過:
智谕長老(最初佛法之接引及淨土信仰之開蒙)、
忏雲長老(僧格養成影響最深)、
顯明長老(天臺教理之啓蒙、天臺行者之典範)、
白雲長老(禅學思想之開啓)、
星雲長老(處衆圓融,心量廣大之熏陶)、
煮雲長老(精進佛七之學習及淨土信仰之堅定)、
聖嚴長老(禅教一致、化衆善巧之學習)、
廣欽老和尚(難行苦行之示現,道行成就之典範)、
白聖長老(教會工作之苦心及得戒和尚之成就)、
道海長老(于南普陀親近、共住叁年,戒法圓融之教導)、了一長老(受天臺法脈之法師父)、
廣化長老(悲願忍志之示現)、
妙境長老(聽學《法華》,學者風範)、
慧嶽長老(天臺教史及弘宗護教之學習)、
文戒長老(叢林規矩與道格風範之熏陶)、
心田長老(護法護教之精進與堅定)、
淨心長老(教會工作之發心與善巧)、
寬裕長老(圓融處事、提攜後進)、
廣慈長老(漢傳梵呗之傳持)、
夢參長老(堅忍卓決、不畏權勢、精進修持)、
壽冶長老(刺血書《華嚴經》而隱居市囂之典範)、
乃至仁俊長老、敏智長老、印海長老、幻生長老、妙峰長老、水月長老等。使法師得以廣泛學習出家道格、天臺教觀、戒律開遮、淨土信仰、禅修基礎、梵呗唱誦、忏儀行止、道人處事、弘法利生、護法衛教乃至僧團事務等,各種教理及實踐法門。
四、住持弘化:
法師出家以來,一直以住持道場及僧伽教育爲己任,並以「教學天臺、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爲住持道場、自利利他之宗旨;以「敦倫盡份、歸敬叁寶、具足正見、順于解脫」,爲化導信衆、成熟衆生之根本。早期除擔任佛學院教務主任及教會負責人之外,平時則常受邀至國內、外(美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大專院校等)各地演講、領衆熏修「法華叁昧」。 法師一向堅信並且強調:僧伽對于大乘佛法的真解實修,以及此類真解實修之僧伽的人數增加,且都能依律而如法的和合共住,樹立解行並進、自他兩利的清淨僧團幢相,才是佛法住持與興盛的最根本保證!
爲了實踐以上的理念,因此僧團近幾年來,除了道場必要的後續建設,需要善巧繼續予以完成之外, 主要則是以僧團內部的自我教育及解行修持增上,爲 法師及僧團大衆共同而首要的努力目標。
五、曾 任:
1、淨土專宗佛學院教務主任(1988~1994)
2、正*輪僧伽聯誼會總幹事(1989~1992)
3、《僧伽雜志》創辦人兼總編輯(1991~1994)
4、南普陀佛學院教務主任(1996~1999)
5、屏東車城青龍寺副住持(2000~2003)
6、中國佛教傳布協會會長(2000.2~2008.2)
六、現 任:
1、《僧伽》雜志發行人(1991~)
2、佛教僧伽林教育院院長(1999~)
3、僧伽林文教基金會負責人(1999~)
4、僧伽林文化事業出版社負責人(2002~)
5、屏東滿州千華寺、永淨精舍住持(2003~)
6、佛教衛星慈悲電視臺臺長(2003~)
7、楠西萬佛寺管理人(2006~)
七、理 念:
以教學天臺、行遵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爲總綱;
以痛念生死、發菩提心、叁學總持、信願持名爲宗旨;
以廣學多聞、隨緣作務、忏悔業障、觀心修德爲助行;
以盡壽學戒、定慧等持、恒課不斷、閉關專修爲目標。
八、著 作:
1、《水月抄》、《法華叁昧忏輔行集注》、《法華叁昧儀軌》、《天臺入門》(講義)、《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佛七精要》、《信願念佛》、《彌陀攝生叁願》(以上叁部目前僅有大陸簡體字初版流通過)、《僧教育》(編輯中)、《傳戒改良刍議》(編輯中)。
2、各類教團評論文章及論文(大部份發表于《僧伽》雜志上)。
3、各類弘法、演講影、音光碟。
《法藏法師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