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 淨行品 講義 十五

  《華嚴經》〈淨行品〉講義〈十五〉

  南亭老和尚

  見升高路,當願衆生,永出叁界,心無怯弱。

  乞食必須行路,道路必有高低。當我們見到“高路”而欲上升時—升,由下而上也—,我“當願”一切“衆生永出叁界,心無怯弱”。“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叁界二十八天,在人間之上,等于高路。我們遇到高路,固然要奮勇直上;我們是修行人,我們更要奮勇精進,而超越于人天之上,所以要“永出叁界,心無怯弱”。因爲人間是富貴不常。天上雖自在快樂,壽命最長者亦不過八萬大劫。佛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我們要求出生死,作自度度人的賢聖,心上不要生起怯弱。“怯弱”,駭怕也。

  見趣下路,當願衆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行乞托之時,遇到下坡路,我“當願”一切“衆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謙下”者,我們做人,不要有高傲之氣,你才能吸取他人之長,增“長”成“佛”的“善根”。《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1”《論語》上孔子也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見斜曲路,當願衆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行乞而遇到“斜曲路”。斜曲路是不正直的路,拿來指示修行人,要由正知、正見的路走去。如果誤入邪途,而生惡知“惡見”,那就是不但不能得到正果,反要墮落叁途,備受無量諸苦,所以有叁四兩句的教誡。《論語》上有“澹臺滅明行不由徑3”,可以與此參看。

  若見直路,當願衆生,其心正直,無谄無诳。

  行乞時而遇到筆直的道路,我“願”一切“衆生其心正直”,猶如道路,“無谄無诳”。心爲人們行爲的主宰,心正,則一切行爲皆正;行爲正,則無谄無诳。谄、诳是十個小隨煩惱之二,名之爲小,其實則爲惡很大。“谄”者,谄媚;“诳”者,诳妄,谄媚而诳妄,是無恥小人也。小人而無恥,則何事不可爲。曆史上的大奸大惡,無一不是谄媚、诳妄。《維摩經》上說:“直心是道場。4”一語盡之矣。

  見路多塵,當願衆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坌,塵土積聚也,可以汙染人們的衣服、顔面。行乞而見到路上塵坌飛揚,我“願”一切“衆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塵坌是一個譬喻,譬喻我們心理上的貪、嗔、癡、愛。這些煩惱能使我們造殺、盜、淫的汙染事,而墮落六道,受生死輪回之苦。“遠離塵坌”就是斷除貪、嗔,使心地清淨,故曰“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當願衆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行乞而見到平坦如石版所砌的路,無塵土堆集,行人則無崎岖之苦。所以我“願”一切“衆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大悲所以拔苦也。菩薩應以大悲甘露之水潤澤衆生枯槁之心苗。

  若見險道,當願衆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險道”,是危險的道路。危險莫過于生死之道。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時而餓鬼、畜生。受樂時少,受苦時多。所以我“願”意一切“衆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法界”,清淨心也。心本虛凝空寂,一無所住。住于無住,名“住正法界”。住正法界,不造諸業,可以“離諸罪難”。

  若見衆會,當願衆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以下有十九願,即二、所事境。“衆會”是四衆集會。一般的集會,多分因事集議,或飲食娛樂,是生死邊事,無甚價值。佛四衆弟子集會一處,要請有道學的長老,說如來所“說甚深”之“法”。非世法、非出世法,是甚深之法。“一切和合”者,知甚深之法的人,自然和合無诤。我願一切衆生,同會斯旨。

  若見大柱,當願衆生,離我诤心,無有忿恨。

  舊時的建築物,其骨幹大都是棟、梁、椽、柱、磚、瓦、木、石。棟、梁、椽所負擔的重量,多集中在柱子上。柱子的擔負在棟、梁、椽之上。柱子如果是有情的事物,它一定要大聲叫喊,這太不公平。幸而它是無情的,所以無诤。我們是人,假如我們在大衆之中,負荷的重任太重,我們要向柱子看齊。爲什麼呢?吃小虧就是大便宜。諸如施恩不望報。所有的功德,都變成佛國土的莊嚴。所以,我“願衆生離我诤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衆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叢林”,《疏鈔》雲:“德猶叢林,森聳可敬。”是以叢林比修道人之道德也。樹木密集之處,也就是林森木茂,鳥獸深藏。自唐時馬祖道一禅師建寺安僧以後,每一寺廟動辄千百成群,時人目之曰叢林,一顯其人衆之多,二亦喻其德行深廣。四方遊客或香客,未有不尊敬之也。所以“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當願衆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行腳僧,東南西北,初無定向。假如在路上遇到“高山”峻嶺,應“當”發“願”,願一切“衆生”每日所種“善根”,日積月累,愈積愈高,猶如高石,“超出”衆山之上,“無”有“能至”其“頂”者。

  見棘刺樹,當願衆生,疾得翦除,叁毒之刺。

  在道路上行走,偶爾見到路邊有“棘刺樹”。棘刺樹,樹的身上長滿了釘子(也就是刺),能刺人皮膚出血。刺人荊棘,沒有什麼了不起;最壞的東西是我們心理上貪、嗔、癡“叁毒之刺”,能使人造惡而入叁途。所以我們要下決心,很快地將它“翦除”,是爲“疾得翦除”。

  見樹葉茂,當願衆生,以定解脫,而爲蔭映。

  “樹葉”繁“茂”,可以爲行人庇蔭,而避免烈日之威;加以微風徐來,清沁肺腑。但這祗是短暫的。我們如能不起念慮,而獲得定力,“以定”力來“解脫”一切衆生生死熱惱,那才真能爲衆生的掩蔭。

  若見華開,當願衆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若見華開”,是華正開而未全開之時。我“願”一切“衆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神通”者:變化莫測謂之“神”,無障無礙謂之“通”。聲聞聖者有叁明、六通、十八神變;圓教十信菩薩以上于禅定皆能入出自在,在定中更能起度生作用,不可思議。《華嚴經》有〈十通〉、〈十定〉、〈十忍〉等品。“等”即等于定、忍等法。我願衆生于此等法有“如華”之“開敷”。“敷”者,舒展也。

  若見樹華,當願衆生,衆相如華,具叁十二。

  木本的華,名爲“樹華”。華的顔色是豔麗而芬芳的,而且各色具備。世間上的人也無有不愛華的。基于這個原理,佛陀的成佛,必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妙好。這是對著相衆生,施以確切方便的身教。因爲叁十二相中,有眉如秋月、眼绀青色、雙耳垂肩、舌出可以舐到鼻孔等,這都是因中修菩薩道時,多生多劫目不邪視、不聽谄媚的話、不說妄語等,由因感果,才有如此的莊嚴妙相。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上,曾大聲昭告,汝等比丘速觀如來紫磨金色之身,佛將涅槃,一見不得再見了5。所以我“願”一切“衆生衆相如華,具叁十二”(待續)。

  1.出自《尚書》卷二〈大禹谟〉第叁。

  2.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

  3.出自《論語》〈雍也篇〉第六:子遊擔任武城的縣長,孔子說:“你在這裏找到人麼人才了嗎?”他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他走路時不抄捷徑,若不是公事,也從不入我屋裏來,可知此人奉公守法與有所不爲,的確是個政治人材。”

  4.《維摩诘所說經》卷一〈菩薩品〉第四:“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5.出自《大涅槃經》後分卷一:“爾時世尊顯出如來紫磨黃金色身普示大衆,如是叁反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叁反從空中下坐師子床。如是殷勤二十四反告諸大衆: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如優昙花難可值遇。汝等當知我欲涅槃,汝等應當以至誠心看我紫磨黃金色身,如熱渴人遇清冷水,飲之令飽,無複余念,汝等大衆亦複如是。我欲涅槃,汝等大衆應當深心瞻仰,爲是最後見于如來。自此見已,無複再睹。汝等大衆瞻仰令足,無複後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