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 淨行品 講義 十一

  《華嚴經》〈淨行品〉講義〈十一〉

  南亭法師

  著袈裟衣,當願衆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十八願。

  “袈裟”者,不正色衣也。紅、綠、青、紫、黑等,是爲正色。吾人既舍去榮華、富貴、妻室、兒女等天倫之樂,出家爲道。第一、不于人身生起愛心,我就亦不喜人于我而生起愛心,第二、爲富貴驕侈者作一榜樣。所以原始佛教的製度,比丘、比丘尼祗許叁衣 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譯成五衣、七衣、大衣。五衣又名作務衣,和我們內衣一樣,朝夕不離身,是管理事務用的。七衣又名作法衣,聽經或出外乞食用的。僧伽黎是大衣,相當于大禮服。其製法是:五衣五條,每條一長一短;七衣七條,兩長一短;大衣又名祖衣,九至二十五條,叁長一短。每條相間隔如水田相,所以又名福田衣,良以僧寶爲衆生之福田故。至于質料,說起來有點可憐相了,都是撿人家垃圾堆上的破布,或齋主家的襯;襯也是一塊不同顔色的布。撿回來洗淨、聯綴而成,所以又名壞色衣。我們可以想見,那顔色多麼難看。有時也有施主布施某一比丘一件新衣,但製度上祗許叁衣。多了,就轉施他人,不許有多余的財物,生貪心,多煩惱。

  袈裟亦名染色,表心染于法。要無所染,方名染也。然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爲于正法、除其結使,方爲“心無所染”。因此我們著袈裟時,一定要願一切衆生,皆和我一同如此而得“大仙”之“道”。“大仙道”者,佛道也。

  疏文說:“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方能“具大仙道”。南本的《涅槃經》1 〈哀歎品〉2中,佛诃斥叁修比丘說:“汝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雖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貪慕。汝諸比丘身雖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猶未得染大乘清淨之法。”3 蓋聲聞乘爲學菩薩道而成佛之過渡法也。

  正出家時,當願衆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二一願。

  剃發、染衣,都准備了。其次就是“正出家時”。真正履行出家的義務,同時也願一切“衆生”與佛一樣地犧牲國王尊榮、嬌妻、愛子而出家修行。爲什麼要如此呢?爲的是“救護一切”。“一切”是指衆生而言。一切衆生愚昧無知,造善、造惡,不得解脫。所以我們要救他、護他。如何救護呢?第一是說法,使聽者明白知曉宇宙、人生的真相。救孤恤貧、慈幼養老,皆方法也。

  自歸于佛,當願衆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二十願。

  自歸于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二一願。

  自歸于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二二願。

  “自歸”于佛、法、僧的“自”,是歸依者身心的全體。我以整體的身心歸投、依靠于佛、法、僧叁寶,依叁寶的教誡而修學佛法。同時,我要發願,願一切“衆生”與我一同負起“紹隆佛種,發無上意”的責任來。“佛種”,成佛之種子也。瓜、豆皆有種子,學佛亦然。法相宗有五性衆生之說:一、不定性,半成佛,半不成佛;二、聲聞性;叁、緣覺性;四、闡提性,皆不成 佛;五、菩薩性,悉皆成佛。然而這是勉勵的性質。依性宗來說,一切衆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這才是合情合理的說法。所以我們歸依佛已,就要爲衆 生種佛種子。禮佛一拜、念佛一聲,都是種善根而引起自性中本具佛性,這就是紹隆佛種。不但此也,我們還要使它興隆起來,那就是普及佛教的工作了。

  歸依法已,要“深入經藏”。前面的佛寶是大覺世尊。法寶則指定是經。經是佛說,也包含了律、論在內。法者,法則。宇宙萬有緣起的正理以及如何修行、修行什麼,這都包含在叁藏之內。我們如果博覽全藏,那就可能“智慧如海”,因爲叁藏都是佛陀智慧的結晶。藏者,含藏的意思。

  僧寶的僧,應當是僧伽,譯雲和合。和合有六,前面已經講過。“歸于僧”已,我們應當發願,願一切“衆生”,皆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一個僧團,人數不拘多少,皆恭推一位年高德劭、戒齡最久的長老,而爲羯摩 說戒的首領。這位首領就是“統理大衆”者。統理大衆而要“一切無礙”者:大衆同居,和合無礙;明辨事理,事理無礙;通曉經律,教化無礙。

  

  

  中國的佛教,自馬祖建叢林、百丈製清規而來,有了叢林製度。住持僧領導大衆,有高、低級的職事,挑水、搬柴、燒飯、燒菜的是苦行僧,又名行單。馬祖、百丈那些大禅師們〈北宋張方平4 譽爲聖人〉孜孜矻矻領衆梵修,堪稱統理大衆。後來演變到挂鍾板,容納行腳僧挂單,皆可稱叢林。起初當然多多少少都有幾人或幾十人同住,後來剩了叁、五人,而住持照樣稱方丈〈不知起于何時〉、稱和尚。時丁末世,不成體統的人,夤緣有法,照樣住方丈。然而到民國以來,江蘇省的金、焦二山、高旻寺,浙江省的天童、育王二寺,規模還是可觀的。那些不像樣的叢林,祗是偏僻地區才有此怪像〈待續〉。

  【注解】

  1.南本爲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2.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壽命品〉第一。

  3.複次比丘,若有疑念今皆當問。若空不空、若常無常、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歸非歸、若桓非桓、若斷若常、若衆生非衆生、若有若無、若實不實、若真不真、若滅不滅、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種種法中有所疑者,今應咨問,我當隨順爲汝斷之,亦當爲汝先說甘露,然後乃當入于涅槃。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難,能忍難忍是亦複難,成就禁戒具足無缺得阿羅漢果是事亦難,如求金沙優昙缽花。汝諸比丘,離于八難得人身難,汝等遇我不應空過,我于往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爲汝等故無量劫中舍身手足頭目髓腦,是故汝等不應放逸。汝等比丘,雲何莊嚴正法寶城?具足種種功德珍寶戒定智慧以爲牆塹埤堄。比丘雖行乞食經曆多處,初未曾乞大乘法食。汝諸比丘,雖除須發未爲正法除諸結使,汝諸比丘今當真實教敕汝等。我今現在大衆和合,如來法性真實不倒,是故汝等應當精進攝心勇猛摧諸結使,十力慧日既滅沒已,汝等當爲無明所覆。諸比丘,譬如大地諸山藥草爲衆生用,我法亦爾,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爲衆生種種煩惱病之良藥。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以我子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複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爲秘密之藏?猶如伊字叁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乃得成伊叁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叁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4.張方平:〈西元1007至1091年〉宋王公。字安道。宋城〈河南商丘〉人。官太子太師。慶曆中爲滁州守,遊琅邪山地藏院,偶遇楞伽經,視之,如舊物,宿障冰釋,遂明心要。暮年,將此授蘇子瞻,並以錢叁十萬,托印放送江、淮。嘗語王介甫、張商英,謂馬祖、汾陽、雪峰、岩頭、丹霞、雲門等師,過之孔孟之教。後預知時至,作詩坐化,谥文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