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

  《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

  提要:

  唯識宗的依據經典

  勝義谛相品

  無自性相品

  分別瑜伽品

  地波羅密多品

  如來成所作事品

  一、一切種子心識

  二、諸法唯識

  叁、叁性叁無性

  四、五姓各別,無姓不能成佛

  五、一乘方便,叁乘真實

  唯識宗的依據經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當推《解深密經》,在唯識學創立過程中,許多重要理論都淵源于此,是學習唯識宗必讀的經典。

  《解深密經》在印度的梵本有廣略二種:一、廣本,有十萬頌;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頌(見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二)。漢地但傳略本,先後有四譯:

  一、劉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功德賢)在潤洲江甯(今鎮江)東安寺譯出。一名《相續解脫經》有一至二卷,相當唐譯《解深密經》後二品;一名《第一義五相略集經》(見嘉祥大師《法華玄論),此經已散失了,從經題看,當爲唐本《勝義谛相品》的異譯,因爲第一義是勝義谛:五相,《瑜伽師地論》所引《解深密經》,在辨勝義谛相中正由五相說明(見《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

  二、北魏武帝延昌年間,菩提流支在嵩山少林寺,譯名《深密解脫經》,有五卷,分十一品,爲唐本全經的異譯,唐本《勝義谛相品》的四段,在此分爲四品,所以唐譯本八品,在此則爲十一品。

  叁、南朝陳文帝天嘉二年,拘那陀羅(真谛)在梁安郡(今廣東惠陽一帶),建造寺,譯名《解節經》,有一卷四品,相當唐譯《勝義谛相品》。

  四、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叁藏在西京弘福寺,譯名《解深密經》,有五卷八品。是四譯中,最爲完善的本子。

  本經的內容主要由序分(教起因緣)和聖教正說的二大部分組成(見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二)。

  序分爲序品,本經但有通序(證信序),敘述聞、時、主、處、衆、五事(依親光《佛地經論》判)。教主說經時,住光曜無比的七寶宮殿,法會特別莊嚴,具十八種圓滿,佛身有二十一種功德。以大悲心,普爲發趣一切乘衆,其中有具足十叁種功德的聲聞和具足十大功德的大菩薩,更得觀自在、曼殊室利等極位菩薩爲當機者,益顯法會之隆重。

  聖教正說分共有七品。初四品(勝義谛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明所觀境;次二品(分別瑜伽品、地波羅密多品)辨能觀行;後一品(如來成所作事品)顯所得果。

  勝義谛相品;辨勝義谛相。全品分四段說明:第一段由解甚深密意菩薩解答如理請問菩薩所提出的勝義谛無二離言的道理。第二段佛陀正式爲法湧菩薩說:勝義谛是聖者內自所證、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絕諸诤論,不是凡夫衆生所能尋思的。第叁段佛陀爲善清淨慧等說勝義谛與諸行相是非一非異的關系。第四段佛陀爲善現(須菩提)等說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的平等相。

  心意識相品:由廣慧菩薩請問心意識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在此宣說了第八識甚深大法。此識名一切種子心識,往來于五趣四生之中,投胎受報,執受根身、種子:又名阿陀那識,隨逐執持根身;又名阿賴耶識,與根身共安危故;又名爲心,能積集滋長色聲香味觸,有情由此識作爲根本依止,前六識隨緣顯現,前五識現行必有分別意識與之俱轉。這是依止法住智建立心意識秘密善巧。如果能透過諸識差別,不見諸識別相,則名心意識勝義谛善巧。

  一切法相品;由德本菩薩請問于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說叁相:一者偏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偏計所執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所有言說,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過患;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緣所生自性,如眩翳人眩翳衆相;圓成實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如淨眼人所緣境界。又遍計所執相是無相法,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菩薩如實了知無相法,就能斷滅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菩薩通達這些道理,就可以稱爲于諸法相善巧。

  無自性相品;辨叁無性(一、相無性,二、生無性,叁、勝義無性)。全品由五大部分組成:一、菩薩請問分:由勝義生菩薩回顧世尊初轉*輪時,曾說過蘊、處、界等自性差別的有性教,至般若會上又說諸法皆空無自性,以爲前後矛盾,不知世尊依何密意說的?二、如來正釋分:正顯無性教的施設,用叁無性顯了解釋一切法無性及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叁無性依叁性安立:依遍計執相立相無性,由相本無,但有假名言安立;依依他起相立生無性,由緣生法無自然性,又緣生非勝義爲勝義無性;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由勝義是無我法性所顯。由此所謂一切法無性,但無凡夫所執我法性及外道之自然性,非謂一切都無性也。又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依相無性及勝義無性說的:由遍計所執相本無所有,而圓成實相法爾如是。又叁無性中:爲初發心有情說生無性,顯緣起諸法無常無恒,從而相信因果,修習資量,爲資量、加行位有情說相無性及勝義無性,使其于緣起因果不生遍計所執性,能正厭離,能正離欲,能正解脫,不起煩惱、業、生叁種雜染。又依無性教釋一乘義:由叁乘有情都依叁無性妙理而得解脫,所以世尊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諸有情無聲聞、緣覺、菩薩種姓的不同,尤其是趣寂聲聞永不成佛。又辨五事具足不具足的四種人,對無性教取解不同,升沈各異。叁、菩薩領解分:是勝義生菩薩對世尊昔日所說的五蘊等法門,一一用叁性叁無性分別解釋,並舉喻顯示佛陀的無性教,或隱或顯的遍一切大小乘經中。四、校量歎德分:勝義生菩薩進一步對佛陀一生所說教理,依叁無性教的隱顯不同,用叁時判攝。以阿含的有教及般若的空教,具爲佛陀隱密不了義說:唯今所說叁性叁無性爲顯了了義說。又辨弘揚此經功德。五、依教奉持分:是說信受奉行利益。

  分別瑜伽品:佛陀爲慈氏菩薩開示瑜伽止觀。主要內容包括修習止觀的依住、止觀所緣四種境事,獲得止觀的方法,隨順止觀的作意,止觀二道一異,止觀的單修與雙修,止觀的種類差別,止觀中的止相、舉相、舍相,修習止觀菩薩如何知法知義,修止觀中遣除法相的方法,止觀所攝諸定,止觀的因果作業,止觀諸障差別,止觀能證菩提的過程,修習止觀菩薩善知六處能引發廣大威德,無余依滅受等,全面介紹了大乘瑜伽止觀法門。

  地波羅密多品:佛陀爲觀自在菩薩宣說十一地及六度。全品大分爲四:一、廣明諸地:解釋十一地的名義,闡述諸地所攝功德:四種清淨、十一分、八種殊勝,及地上菩薩投生、願力的優越性,分別十一地中所對治二十二愚十一種粗重。二、詳釋六度:由六度出名、六度與叁學,六度與福智資量,五相修學六度,施設諸度數無增減的所由,六度次第安排依據,六度品類差別,波羅密多得名理由,六度總別清淨相,波羅密多五相有五種業,六度具最廣大等五相,六度因果無盡,菩薩愛度不愛度果的原因,諸度各有四種威德,德度因果利益,衆生自業過失,般若取法無性、叁種波羅密多的十八門組成。叁、分別地中隨眠等障:說明害伴隨眠、贏劣隨眠、微細隨眠叁種在地上斷的情況、斷的時間,以及菩薩煩惱的得失。四、辨如來說一乘意:如來依諸法法性是一,說惟有一乘,非諸有情無種姓差別。最後是依教奉行分。

  如來成所作事品:世尊爲曼殊室利菩薩解說如來成辨的種種事業。全品內容有十二部分:一、分別法身相;二、如來化身生起相;叁、如來言音差別;四、如來心(受用身之心)生起相;五、如來化身有心無心;六、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區別;七、如來成佛、轉*輪、涅槃相;八、如來爲諸有情作緣之差別;九、如來法身與二乘解脫身的不同;十、如來威德住持有情相;十一、淨土與穢土何事易得、何事難得;十二、依教奉持功德,這些顯示了佛果叁身的不同作用。

  本經是唯識宗重要依據經典,爲唯識宗的建立直接提供了理論根據。

  一、一切種子心識:在本經《心意識相品》提出一切種子心識,又曰阿陀那識,又曰阿賴耶識,又曰心。經中以之作爲有情生命主體出現,它輪回生死,來往于五趣四生之中,執受根身、器界、種子,成爲諸法生起所依,精神領域的依賴。是唯識宗特殊理論。

  二、諸法唯識:唯識宗核心典籍《成唯識論》,建立諸法唯識,有從因能變和果能變的兩個方面說明:因能變,指萬有之因的種子阿賴耶識,集起生成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這種思想就是根據本經《心意識相品》中一切種子心識又名曰心,以能積集滋長色聲香味觸的思想。果能變,是自證分變現相見二分,從認識論角度建立唯識,這種思想淵源于本經《分別瑜伽品》,世尊對彌勒菩薩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的思想。

  叁、叁性叁無性:叁性叁無性是唯識宗核心理論,也可以說它包括了唯識全體,唯識家談空說有,顯示中道,都是根據叁性叁無性,由叁性中,遍計所執性說明了我們凡夫的我執法執境界:依他起性顯示了客觀世界中依因待緣所生的假有現象:圓成實性告訴我們聖人以如實智所認識的宇宙人生實質。凡夫由無知産生的心外實有我法境界是沒有的。所以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相即無性,了不可得:依因待緣所生現象雖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無性,蓋無自然性也。宇宙人生的實質,真實不虛,但必須遠離凡夫錯誤觀念,空去遍計所執才能證得,所以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由此勝義是依無性所顯,修道人遣除遍計所執性之後,才得以證入。這種叁性叁無性思想,就是見于本經《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

  四、五姓各別,無姓不能成佛:在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過闡提能否成佛之爭,出現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最後以大本《涅槃經》譯來而宣告诤論結束。因此,在隋唐之前的教界,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幾乎已成了定論,沒想到唯識佛教的傳來,把一切有情分爲五種姓,即聲聞種姓,菩薩種姓,緣覺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其中定姓聲聞不能回小向大,無姓有情不能成佛,這與中國傳統佛教的主張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說法。唯識家的五姓各別思想僅詳見于《瑜伽師地論》,但還是來源于本經《無自性相品》。

  五、一乘方便,叁乘真實:與五姓各別,無姓不能成佛一樣,一乘方便、叁乘真實是唯識家的又一特殊理論,因爲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佛教,都是說一乘真實、叁乘方便。而這種思想又是出在佛教權威的經典《法華經》中,因此,在隋唐以前的中國佛教界,一向都主張叁乘方便、一乘真實;而唯識佛教則說叁乘真實、一乘方便;實在也令中國人震驚,好在一想到《大智度論》所說的,佛陀依四悉檀設教,衆生根機不同,佛陀說教各異,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了,不過唯識家的這種思想,主要還是依據本經《無自性相品》。

  此外還有叁時判教、瑜伽止觀、十度、十一地、佛陀叁身、諸障差別等,無不來源于本經,這就說明了學習唯識,研習《解深密經》是何等的重要啊!

  本經在印度最早爲《瑜伽師地論》所引用,該論在《攝抉擇分》中引用了《解深密經》正宗分之全文,作爲教證。顯示了瑜伽法相教理出自金口。其次是無著撰疏弘揚,據西藏大藏經的丹珠藏中,有無著菩薩撰的《解深密經釋》,文約義豐,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具有權威的代表作。無著的《攝大乘論-所知相》分中,也引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心境一異門,成立唯識。世親釋《攝大乘論-所知依》分,本經的《心意識相品》被全部引進。此外還有真谛叁藏,譯出《解節經》後,撰《解節經》四卷,弘揚本經。

  在漢地翻譯的《解深密經》中,流傳最廣,注疏最豐,當屬唐譯本。奘公留學印度十七載,從戒賢論師聽授《瑜伽師地論》叁遍,當然學過本經,歸來後主持譯場,隨譯隨講,由弟子們記錄成書。在奘公門下,最著名的有窺基、圓測二師。《大藏經》中現存圓測的《解深密經疏》四十卷,書中旁徵博引大小乘經論,深刻分析經文奧義,是後世研究本經的准繩。又有遁倫著的《瑜伽師地論記》四十八卷,其中有本經的注解八卷,內院歐陽竟無居士曾將這一部分內容,單獨摘錄出來,列入經中各品文下,成八卷;又從親光《佛地經論》的序文引來補足序品,成前二卷,合爲十卷,稱曰《解深密經注》。唐代《解深密經》及《瑜伽師地論》注解,從史籍的記載看來還有很多,可惜大多都已佚失,此不贅述了。

  近代,太虛大師撰有《解深密經綱要》,概論經史及全經大意:又著《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闡述佛果功德。又有韓清淨居士撰《瑜伽師地論披尋記》,給論中所引的《解深密經》也作了注疏。現代有演培法師撰《解深密經語體釋》,用現代語言寫成,通俗易懂,是學習本經的入門典籍。

  

《《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