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之敵
徐 鈞
當佛陀的最初五弟子之一的尊者阿說示對還沒有接觸佛教但想接觸的舍利弗尊者說:“因緣所生法,緣謝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的時候,他其實已經表示了佛教的一個秘密。就是佛教乃是緣起法之敵,而非緣起法之友。舍利弗尊者馬上也理解了這個意思,證悟了初道果。
與緣起法爲友會有什麼結果呢?
與緣起法爲友會就有生、老、病、死、愛別離、仇人相會、求不得、憂愁悲傷,總而言之的五蘊身心就是大苦的聚合。
佛陀揭示緣起並非是要後人去喜歡緣起法,贊歎緣起法,而是希望後人能因此面對緣起法,了解緣起無常、苦空、無我的本性,從此放下對于緣起所生一切有爲的世間法的貪戀,熄滅緣起。
因爲解除了對于緣起法的無知與貪戀,所以緣起的作用就將消失,緣起對于那了悟了其性的“人”的作用在其“人”證道後消失,在死亡時徹底結束--五蘊身心也完全滅盡,由于沒有緣起作爲動力的原因,這一滅盡後五蘊就不再生起。這也就是佛教的大涅磐。
因此佛教其實是緣起之敵,佛陀發現的道路就是與緣起法做戰的方法。它斬斷緣起的根本--無明和欲愛。
什麼是緣起法呢?
就是由無明(對于一切事物無常、苦、無我的無知)緣起身口意叁業行,身口意叁業行緣起攀緣的意識,攀緣的意識緣起名色(精神、物質)的聚合,名色(精神物質)的聚合緣起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緣起眼、耳、鼻、舌、身、意六類知覺,眼、耳、鼻、舌、身、意六類知覺緣起苦、樂、中性叁種感受,苦、樂、中性叁種感受緣起對于欲望、形相、精神的叁種愛染,對于欲望、形相、非形相的叁種愛染緣起有關欲望、錯誤的戒律、我身實在、我語四類執取,欲望、錯誤的戒律、我身實在、我語四類執取緣起欲望世界、形相世界、非形相的精神世界的存在狀態,欲望世界、形相世界、非形相的精神世界的存在狀態緣起各類生、死、病、死、愛別離、仇人相會、求不得、憂愁悲傷,大苦的聚合的五蘊身心。
而涅磐就是這緣起之火的熄滅,緣起之火的熄滅也就是輪回的結束,有爲法的終結,煩惱的結束,永恒不死的親證。
而從無知到明智的道路就是戒律、禅定、內觀,特別是其中的內觀是必然之途。這道路是熄滅緣起的道路,它是與緣起發展反向的道路。
總而言之,當佛陀爲人類講解緣起法的時候,是希望人類了解緣起的害處,徹底了解之後就從事于與緣起作戰的工作。他根本不是要他的弟子去崇拜信仰緣起,而是要人們面對緣起,在這種面對中徹底了解緣起所生起事物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放下對于緣起輪轉的錯誤歡喜,摧毀緣起的環節,從而永遠停止緣起的糾纏束縛,親達不存在緣起的無爲法--涅磐。
但爲什麼這能呢?
因爲它通過如實知見斬斷了緣起的樹根--無明,從而也結束了從此開始的緣起系列。
這就是道路,如閃電摧毀生與死的城堡,如太陽洞穿愚昧的暗夜,如武士殺死欲愛煩惱之盜匪,如利刃斬殺緣起之巨蛇。
徹證這一切的“人”因爲無明的結束,所以所謂的身口意叁業行,攀緣的意識,名色(精神物質)的聚合,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類知覺,苦、樂、中性叁種感受,對于欲望、形相、非形相的叁種愛染,有關欲望、錯誤的戒律、我身實在、我語四類執取,欲望世界、形相世界、非形相的精神世界的存在狀態,各類生、死、病、死、愛別離、仇人相會、求不得、憂愁悲傷,大苦的聚合的五蘊身心都將結束,並且在結束後永遠不再生起。那也就是寂靜,清涼,永恒,無爲,無生,無死,自由,無我的大涅磐。
至于有人問起緣起之根--無明--是什麼緣起?
回答是無明由愁等而成就。如是因果相續無有終期。所以由于因果的連結而轉起的十二支的緣起之輪,是無法知道其開始的。
于是有人更加問道:如果這樣,不是與“無明緣起行等等”的以無明爲開始之說相矛盾嗎?
回答是,並沒有說無明爲開始,這是作取其要害的最要之說法。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輪回輪轉中無明爲最要者。由于執著無明而其余的煩惱等障礙于愚昧的人,正如由于捕捉蛇首而其余的蛇身卷于腕臂一樣。而斷除無明之時,則其余的煩惱等亦得解脫,正如斬了蛇首亦得解脫卷住腕臂的蛇身一樣。即所謂:“由于沒有無明的剩余所以離貪及滅而行滅等”。如是執著無明而有縛,破除無明而成不再生起輪回--即解脫,這是說那無明爲(緣起支中的)最要之法,而非作開始之說。如是當知此“有輪回但不可能知道其開始”。
但無明實際存在嗎?存在在哪裏呢?
實際存在,存在在有情的認識中,時時發生作用。
又或有人說佛教本身就贊歎緣起法,這全然是對于佛教的無知,佛教所贊歎的是緣起法的被發現這件事情,贊歎這一論題,而根本不是贊歎緣起法。因爲此法實在無法贊歎,其實在乃是生法、死法、老法、病法、愛別離法、仇人相會法、求不得法、憂愁悲傷法,總而言之就是五蘊身心聚合的大苦法。
至于說佛教是依據緣起法得解脫更是荒謬得無可附加,佛教其實是因爲摧毀了十二支緣起法才有解脫果的成立。才有佛教的成立。依據緣起只有凡夫婦之法。乃是面對了緣起的現象,認識它的本質,摧毀、放下、結束才是佛教的正途。佛教討論它是爲了結束它而不是繼續它。在緣起裏根本沒有一絲的解脫。
所以可以說
世間是緣起,緣起即世間。
涅磐非緣起,故名出世間。
閱讀本文的重點參考書目:
《佛陀的啓示》(斯裏蘭卡*羅侯羅尊者 著)
《清淨道論》第十七章*說慧地品*慧地之六-釋緣起緣起(印度*覺音尊者著)
《攝阿毗達磨義論》(緬甸*阿那律陀尊者 著)
以上現在都有中譯本和電子版,可以網上下載
這是佛教徒必須搞懂的重要問題。
有許多佛教徒只知道因緣,還來什麼個說結緣,續緣,這都是對于佛教沒有正確的認識造成的。
所以全面的認識佛教而不是片面的認識佛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