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十六課 天臺淨土觀

  第叁十六課 天臺淨土觀

  “教宗天臺,行歸淨土”是天臺曆代祖師一貫的主張。其故有叁:一、因爲淨土的理性,即是實相理體,也是如來藏妙心的淨性,所以天臺即淨土;二、淨土的行持,即是一心叁觀的念佛法門,性修不二,理觀並舉,乃是唯心淨土的無生不生的妙行;叁、淨土的果德,即是叁德秘藏,常寂光淨土即法身、般若、解脫,實報淨土即是妙假,方便淨土即是真空,凡聖同居土即是法性的垂示。所以淨土之果德,全收天臺的妙證。

  志磐大師在《佛祖統記》卷二十六說:

  “在凡具惑而能用叁觀智,顯本性佛,如四明師之言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現,斯觀佛叁昧之正訣,唯明宗得者意能行之。至若稱唱嘉號,瞻禮尊容,讀誦大乘,持奉淨戒,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而但修善行也。仁慈者,亦可以成回向莊嚴之績。然則若定若散,若智若愚,無一機之或遺,雖登堂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至于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概雲耳。悠悠末代,憑願行而升安養,自廬山而來傳往生者,才叁百人,意遐方外域,不及知者,奚若河沙之多。是知此方學佛道者,機疏障重,未聞有成,而獨于念佛之法,無問僧俗,皆足以取一生之證信矣!撰淨土立教志。”

  在志磐大師看來,淨土法門即是最高的觀修方法,也可做次第接引的方便,但因末代機劣,欲取一生成辦,唯有淨土法門。所以天臺提倡淨土法門是根據衆生實際情況而展開的。

  但是作爲天臺的行者,絕非一般世俗淨土信仰者的觀念與求拜行爲,而應建立在天臺教觀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淨土觀與行持觀,方能真正弘傳淨土,實踐淨土法門的人間化。

  其中要觀照的有以下數點:

  一、理事觀 淨土法門“事是明顯說,理是秘密談”,因此觀淨土的種種事緣,應悟此中理性,但理不孤起,必托事緣而顯,即理爲本事爲迹也。

  二、唯心觀 說理說事,皆不離一心而顯現,故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無論悟與未悟,此唯心之旨常然不變,能知“心作心是”的唯心境界,則常以此現前一念之心起信、發願、念佛,而時時生于自心的淨土。如此,淨土法門,方成天臺一心叁觀的圓修,證成唯心實相的妙境。

  叁、生死觀 生死者唯心念的變易生滅,肉身的生與死只是正報色的假相,如能不執身相,了悟此心爲生死本,則于念佛時,念念了妄不生,生緣不滅,一心虛明,神棲安養,于是當念無生,無生而無不生,則娑婆印壞,淨土文成,雖生命未終,而早已迳登極樂了。

  四、厭欣觀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此淨土行人常生的心念。但應知所厭者乃娑婆世界之煩惱惡業與種種執著,並非人生世界應作的事業與借此開發的善根的殊勝因緣。因此,厭者不消極,心靈中仍有菩提智光與方便利濟之行爲。欣求者,也並非只貪西方勝妙境相,而應欣慕淨土賢聖的功德,開發自心的蓮花,把淨土的美德淨妙化解爲自已的行持,如是身在濁世,心在蓮邦,自有一番清淨安然的天地。

  五、信願觀 “信、願、持名”爲淨土叁資糧。唯信需要解而悟知,方是真信,故常須思維觀察淨土理事,自他因果,不斷開拓自心的信德,才能顯示信心中的淳善至美的德性。而願則須切,切切在自心中不忘失淨土的功德,不離開一念的清淨,不執著自我的分別,唯彌陀是我心中之佛,唯蓮邦是我心中之土。念念歸真,時時反源,所以願至切者,即可頓入空明無礙的淨妙境界。

  六、妙行觀 化一切境爲極樂,悟一念心即彌陀,覺智照于無住,慈悲觀于平等。聞一切聲皆名號之所自出,說一切語唯妙音之所演暢。娑婆即淨土,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正于圓明獨朗之際,不妨行衆生緣而行方便,逗機巧施,應迹無方。于是妙行自在,利樂無窮,成娑婆之智燈,轉五濁爲蓮邦,導衆迷于長夜,開菩提于正覺,俾使一切有緣衆生,皆得解脫,永離苦輪。

  七、品位觀 真行道人,不求品位之高低,唯覺正行之無住,但不妨以品位而印證,以資策進道業,克期勝果。

  未證無生之前而修叁輩之法者,生于凡聖同居土。初證無生,未破無明,生于方便有余土。破無明顯中道實相,生于實報莊嚴土。無明究竟,妙德全彰,則圓證常寂光淨土。

  至于叁輩九品的位差,可參閱《觀無量壽經》。又行于事一心不亂,雖伏見思而未斷者,生于凡聖同居土。證于事一心不亂者,生于方便有余土。行于理一心不亂者,即圓悟而圓行菩薩道者,則生實報莊嚴土。證于理一心不亂者,即圓證而顯圓德者,則生常寂光淨土。

  淨土是未法時代最殊勝的普被法門,使上智下愚一切衆生均有往生成佛的可能。因此臺宗學人在圓解的基礎上,更應力修淨業,使自己與淨土的妙假功德相應,開顯出清淨的莊嚴妙果。

  練習題:

  1. 天臺宗與淨土法門的關系如何?

  2. 天臺的觀智與淨土的妙行是怎樣一致的?

  3. 志磐大師的在“淨土論”說明了什麼問題?

  4. 淨土理事觀與唯心觀的關系如何?

  5. 淨土生死觀與厭欣觀的關系如何?

  6. 如何是淨土的真信切願?

  7. 淨土的妙行觀應如何悟入?

  8. 淨土品位觀應如何體證?

  9. 爲什麼說淨土乃未代的最妙寶筏?

  思考題:

  1. 認真思考天臺的圓理圓行與淨土法門的一致性的要素所在。

  建立自己的淨土行,以達臺淨不二,性相圓修的妙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