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十九課 天臺說法觀

  第二十九課 天臺說法觀

  佛法在默也在說。講說佛法是臺宗行人的廣大悲願;也是利濟衆生,開顯心量,增進觀力的一個殊勝方便,同時又是使佛法久傳不衰,發揚光大的唯一因緣。因此,天臺法門立有說法觀的這一重要課題。

  講說佛法的行人,必須要有止觀的功夫,有基本人格修養,並且不爲名聞利養而弘法,完全以菩提心的悲智方便去化導衆生,利樂一切,因此意樂一定要清淨。

  說法觀應有以下的修持基礎,方可進行:

  一、讀誦大乘經典 以空假中叁觀來讀誦所要講說的經典。假觀是現高大身,蓮花臺,金色光明字,虛空界諸佛菩薩與無量衆生,其廣度而普應。空觀則了能誦所誦皆不可得。中觀則當下直顯,更無分別空有之心,全體實相,一念法界。

  二、解讀的深透 解讀佛教經論,應深入文義,了悟境觀,圓會異說,透徹法源,方能變通其說,善巧安立法義。

  叁、擇法與應機 知衆生機緣,擇法而說使衆生心結頓開,圓悟佛旨,解脫煩惱,超出知見。因此不說無義之法,不接無緣之機。應機感相扣,妙談入神。

  四、依四悉檀而說 以“世間悉檀”隨順聞法者的意願、欲望而說世界法,以接引入門,引生興趣,歸向佛智,開顯正信。“爲人悉檀”建立五乘次第,隨順不同衆生的根機說不同的法,使聞法者生善心行善法。以“對治悉檀”針對不同衆生的習性執著分別教以善巧的法門,使藥到病除,恢複原本的清淨。以“第一義悉檀”直接顯示諸法實相的無上大道,令根機成熟的衆生頓悟頓證本來面目。四悉分別令聞法者得“歡喜”、“滅惡”、“入理”益。

  五、說法前的禅觀 在禅定中深入所說法義,以及引用的典故,發揮的內容,關鍵論點的確立,使聽聞獲知利益等,均應一一明了現前,條理清晰。

  六、正說法的叁觀 以叁輪體空的根本空智,顯起圓活妙假的言辭之海,說無言之法,用不二之道,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當體圓明直顯,使衆生在聽聞時,頓入無生妙境,獲圓妙正解。

  七、五重玄義的講式 五重玄義是臺宗講解經論時,開宗明義的一種方式,使所聞的人在入文之前已明曉全部經論的含義,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講說者必須有通達五玄與善立五玄的能力,否則就無法一貫始終的講好一部經。五重玄義即:

  釋名:以人法喻的七種情形來解釋經論的題目。

  顯體:顯示一部文中理性的真谛,即經文的根本實質。

  明宗:闡明修行所歸的真境,即教理的目的宗旨。

  論用:論說一部中對行人的利益之用。

  判教:判別一部教相的歸屬,即此經論在整個佛法中的地位。

  五重玄義分別解釋如上還有七番共解:

  標章:即分科標出章段題目,使得層次分明而容易憶念不忘。

  生起:即闡明各部分內容次第相生及其理由,使不散亂。

  引證:引證據典證明所說不謬,使人生起信心。

  觀心:即將經論文句義理指歸自心,其要旨在于即聞、即解、即證,使人精進用功。

  料簡:以問答方式解釋疑惑。

  開合:即或開而詳談,或合而略說,使不同根機的衆生都能得益。

  會異:即將不同的說法會通得出圓滿的解釋。

  後叁者能使聞法之人生起慧解。這樣七番共解能助行人具足五心(信、進、念、定、慧)從而成就五根、五力,破除五障。

  消文四意,在以五重玄義總論一部大義後,再以此四釋法解釋經論文句,即:

  四緣釋:即四悉檀。

  約教釋:即以藏、通、別、圓化法四教解釋經文。

  本迹釋:即從本地和垂迹兩方面解釋。

  觀心釋:即消釋經文指歸自己,在于勸化和指導觀心修行,不惟說食說寶,徒勞無益。

  五重玄義、七番共解出自《法華玄義》,消文四意出自《法華文句》,兩者構成了天臺宗解釋經論,講經說法一套完整系統的方法,爲後來曆代臺宗學人所遵奉。其特點不僅在于充分發揮經文奧義,更在于將教理觀心有機結合起來,自行化他,共證菩提。

  講說佛法,是以文字義理爲心觀之境,以衆生爲道場之用,觀用一體,于是自在微妙的智慧與慈悲的心懷,借此因緣不斷湧現,成爲薩婆若海的無盡之流。

  練習題:

  1. 天臺法門爲什麼重視說法這一活動?

  2. 說法之人爲什麼要有禅觀的功夫?

  3. 說法者的修養性會影響說法的效果嗎?

  4. 應如何去讀誦佛經?

  5. 解讀佛法是否應心法相應,圓會通達?

  6. 應如何擇法與應機?如何在說法前入觀?

  7. 試釋四悉檀的含義與如何對機而說?

  8. 五重玄義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9. 七番共解和消文四意體現了天臺說法的什麼特色?

  思考題:

  1. 試著去體驗整個說法觀的全部內容。

  講說佛法者的真智慧與慈悲方便是怎樣開發出來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