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叁課 叁性止觀法
南嶽慧思大師在《大乘止觀法門》中以叁性之明止觀境界和止觀體狀。其中止觀體狀對止觀修證闡述較爲詳明,這又從染濁叁性和清淨叁性兩方面說明。後來臺宗祖師較多側重染濁叁性即妄心觀,因此本課就從染濁叁性方面敘述止觀的體性與狀態。
叁性是:“分別性”,爲妄心分別的緣慮心;“依他性”,爲客觀存在的事物;“真實性”,則指人生宇宙的真實體性。分別性中的止觀是止息無明妄想及虛妄境相,依他性中的止觀是體入空及空的源頭,真實性中的止觀是悟入真如及徹證真如的大用。
第一,分別性中的止觀分爲兩個步驟:一、是從觀入止。觀五陰身心與外六塵境界,虛妄無實,唯意識分別所現。由于不了此義,執以爲實,在一切境界中念念起貪瞋癡,造種種業,招感生死,不能解脫。作了這樣的觀想以後,再作止忍的工夫:不再相信妄境是實有,雖有習慣的相續作用,以意志力免強違背習性而以智慧觀破,念念轉化。再進一步達到了知能觀的心念也非實有,但以癡妄認爲是實有,所以次第以後念破前念,不斷破折,使執實之心止而息之。二、是從止再起觀修。《大乘止觀》說:“複以知諸法無實故,反觀本自謂爲實時,但是無明妄想。”即初步悟入妄想實有之境皆空。
第二,依他性中的止觀:先從觀入止,以悟唯心所作,虛相無實,不斷體察觀修,一切五陰等境界皆是相似有,其體虛妄,因妄熏而妄現,如空中花,有即非有,不生不滅。這樣以緣心遣心,知相本無,所以虛相的執著立即消滅,體入了身心境界皆空的狀態。
從觀入止之後,再修從止複觀的工夫。《大乘止觀》說:“既知諸法有即非有,而複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顯現。即名從止起觀。”空不礙于有,才是真空。因此在空中觀力起于照俗的作用,以達真性的空有不二之境。
第叁,真實性中的止觀,這是體入真如的關健:
一是從觀入止。即參究體悟現前一念的心相是什麼。是無前二性的以“無”爲心呢?還是不同前二性別有淨心呢?再進一步觀照:“無是無法,對有而生,有尚本來不有,何有無法以爲淨心?”如此觀修,執無之心便得止息。此說明無性性。
二是從止更入觀門。《大乘止觀》說:“觀于淨心作如是念,二心之無既非是心,更有何法以爲淨心?又複此心可見耶?爲不可見耶?爲可念耶?爲不可念耶?作此分別時,即念爲觀”。這樣不斷地推窮心源,了悟我覓心之心體,唯是淨心。……又複設使分別,即正是淨心分別也。……是故當知覓淨心者,即是淨心。……而淨心之體常無分別,作此解者,名爲隨順真如。此說明無真性。行人在定心中尋覓清淨心性,了悟能尋覓的就是心體,心體雖無分別,卻又有分別的作用,這樣就是隨順真如的悟境。
叁是體悟之後,再從止起觀,以所悟真如,修習久之,無明妄想的習氣消盡,微細妄念自然而息,這就是證入真如。因爲在觀修中有悲願的熏習力,就在定中興起大用,或者從定而起,若念、若見、若心、若境,種種差別即是真如的妙用義,也叫從止起觀。此即說明根本真如叁昧。
四是再進一步達到寂照的止觀雙運行,即“熾然分別”而當體寂;雖當體寂,而即緣起分別,此即說明寂用雙現前。
這叁性止觀中的八層體狀工夫,“若利機深識,則不須從第一分別性修,……又複雖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叁番並學,資成第叁番也。”(《大乘止觀》)可見叁性止觀亦具圓頓旨義。依之修習可圓成真如佛德。
練習題:
1. 什麼叫叁性?其名義如何?
2. 依分別性如何修從觀入止法?
3. 依分別性如何修從止複觀法?
4. 依他性如何修從觀入止法?
5. 依他性如何修從止複觀法?
6. 真實性中從觀入止是怎樣體究的?
7. 真實性中的真如體與分別用有何區別?
8. 真實性中的悟與證有何不同?
9. 真實性中的大用是怎樣興起的?
思考題:
1. 修習叁性止觀法門並認真體會。
2. 深入思考真實性的止觀四重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