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課 止觀法門
天臺宗認爲止觀法門可以概括一切因地行門及果地功德,是修行人最急需的正修之道。從因地的修習來說,止可伏一切惑,觀能斷一切惑;止有愛養心識的作用,觀能開發妙解功能;止是禅定的勝因,觀是智慧的源流。所以成就了止觀二法,無疑即能圓成佛道,自利利他。
止一般分爲“方便叁止”與“次第叁止”二種。“方便叁止”是系緣止、製心止、體真止叁種止法。
一、系緣止 把心集中在鼻端、臍間、湧泉等處,或專念佛號、專持一咒、觀想佛相好等,都是系緣止的方法。
二、製心止 心中無念,一法不立,默默返觀心性。若妄念起時,即以“放下”“斷”等法製止散動,即“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的方法。
叁、體真止 是把隨心所念的一切諸法,用因緣無性其體本空的觀察法,使心不生取舍,緣歇心空,能所雙亡,便能體入真空之境。
“次第叁止”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的叁種止法,是在方便叁止的基礎上進一步的修法。
一、體真止 以內觀、外觀、內外觀等觀察法,止息攀緣妄想,體入寂然之理體,證達真谛空性。與前面的體真止法相同。
二、方便隨緣止 在體證真谛空寂性體上,同時知空非絕對空無,不執理廢事,于內外變化的境界上,方便斷習及方便隨緣教化衆生,在種種緣中,安住不動,不取不舍,即相離相,漸能成就俗谛妙用。
叁、息二邊分別止 在真谛邊易住于“空”性;在俗谛用邊又易住于“有”相,這二者皆不契中道實相。所以應進一步體知心性非真非俗,不住空,不住有,停息真俗,空有邊的執著,但也不廢真俗空有的妙用。于法自在,能成就中道第一義谛。
次第叁止可次第斷叁惑、證叁智而成叁德。
觀法一般分爲“次第叁觀”與“圓頓叁觀”二種:
“次第叁觀”是先從假入空觀,(也稱二谛觀)與體真止的意義相同;再從空出假觀,(也稱平等觀)與方便隨緣止的意義相同;最後是中道第一義谛觀,與息二邊分別止的意義相同。但是,觀以照理爲本,所以顯了心智契證叁谛。
“圓頓叁觀”是不思議的觀法,又叫“一心叁觀”。即于一念心中所明一實相谛圓理上,觀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這是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這是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這是總中觀。叁觀即是一觀,一觀即是叁觀,因此叁觀融于一心,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皆即空、即假、即中、無次第先後,絕待圓融,任運現前。因爲圓修叁觀,于是叁惑破于一時,叁智發于一心,頓時圓成叁德秘藏,所以稱爲“不思議圓頓叁觀”。
在修的方便上,止觀法門皆有坐中修與動中修二類。動中修又有曆行、住、坐、臥、語、作“六緣”修止觀,及“六根”對“六塵”時修止觀二種。此二類皆應隨宜相續而修,不令間斷,方能有成。
一心叁觀在初步的修法上,又有所謂推檢法,即用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四句”來推理檢點一念性具叁千的道理,破一切住著,使離一切妄見。如能于推理時使心念澄澈,當下湛湛寂寂,萬念俱空,就證入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議空觀,照于不思議的真谛境。恰當空空寂寂時,即便頓了自性中原本具足一切諸法,並不象木石般的冥頑不靈,所以能妙用無盡,法法全彰,即證入一假一切假的不思議假觀,照于不思議的俗谛境。又正當諸法宛然時,即照而寂,卻當體全空;即寂而照,卻法法具備,這樣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即證入一中一切中的不思議中觀,照于不思議的中谛境。由此可見,四句推檢是圓修一心叁觀的善巧方便。
練習題:
1. 止觀法門有哪些殊勝的地方?
2. 止分爲哪二種?有何不同?
3. 方便叁止怎樣修?
4. 次第叁止怎樣修?
5. 觀分爲哪二種?有何不同?
6. 次第叁觀怎樣修?
7. 一心叁觀怎樣修?
8. 止觀法門在方便上有哪二類?
9. 圓頓叁觀的推理法修習過程如何?
思考題:
1. 叁止叁觀各種修法,是否已概括了一切的修行方法?爲什麼?
在止觀的各種修法中,您認爲哪些是事修?哪些是理修,哪些是事理圓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