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課 天臺宗的拓展

  第叁課 天臺宗的拓展

  繼慧文大師之後,天臺宗因南嶽慧思大師的自心悟證與廣弘妙法而使天臺教觀有了更進一層的發展。

  慧思大師(515—577),是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今河南上蔡縣)人。《佛祖統記》卷六載大師兒童時因夢與同道共讀《法華經》,于是借經本在空墓或古城獨誦,涕泣頂禮,感普賢菩薩夢中摩頂,從而慧解大開。十五歲出家爲僧,二十歲受具足戒,精持律儀。他平時不常與人來往,樂于獨處深思。每天以讀誦《法華經》爲常課,不數年便滿千遍。後來因爲閱讀《妙勝定經》,見經中贊美禅定的勝妙,就發心去廣泛地親近禅修大德,習摩诃衍(即大乘經典),並依止學修禅法。從此他常居林野,經行修禅。

  後聞慧文大師道風精卓,即去拜谒求道,在座下咨受了一心叁觀的法門要訣。從此白天隨衆奔忙于僧務雜事,晚上坐禅修觀以至天明,如此精勤,不知疲倦,二十多天後,便于定中觀見一生的善惡業相,于是更加勇猛精進。不久,忽在禅修中出現障礙,覺四肢軟弱無力,身體不再隨心自如。他當下自省到:“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並在禅障中作體空之觀,消除無始以來對于五蘊身心的執著,超越自我意識的妄受,使自心不再受惑于妄相的束縛,于是以返照心源之智,而了不可得之境。大師在反觀之後,顛倒妄想頓滅,心地清淨,不取于身心妄境,也不舍于一切妄相感受,一心無住,由此便自然地進入初禅,發動了欲界色(物質)到色界色轉變的八觸根本禅相:重、輕、冷、熱、澀、滑、動、癢。由于心空廊然,便見到過去叁生中行道的形迹。當到了結夏安居結束,將受僧歲的時候,他准備上堂去,內心忽生感慨:“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吾今虛受僧歲,內愧深矣!”正想將身體倚壁沈思之際,豁然頓悟法華叁昧,叁谛圓融的實相妙理,分明現前,無明塵累不止而息,中道妙性不顯而具。于是大乘法門,一念明照,從此之後,所聞一切經典,自然通達無礙。

  慧思大師以自己的悟證,對照《法華》義旨,得出“一切萬法,無非中道”之圓融遍攝的諸法實相論,以此統攝叁谛妙理及叁觀修證的歸趣。于是諸法實相、叁谛圓融、一心叁觀,就成爲本宗教義的基本架構。

  慧思大師成道後,爲了弘揚自己所悟證的圓融教觀,普濟一切有緣衆生,曾遭許多惡論師的暗害與外道的誣陷,但大師不惜身命,不畏艱難,一一用實相智慧與禅定道力化解諸難,安然無恙。悟證後,大師由北往南,先後到兖州(今河南境內)、信州(亦屬河南)、郢州(今湖北武昌),隨地應請講說大乘,度化有緣。在北齊天保五年即梁承聖叁年(554),大師率衆進入光州大蘇山(在今河南光山),在光州遊化曆時十四年之久,智者大師就是在這期間追隨受教的。陳光大二年(568),大師率衆四十余人往湖南南嶽,晝講夜禅,直至陳太建九年(577)示寂。後世臺宗學人稱之爲“圓證法華南嶽尊者止觀大禅師”。

  慧思大師隨機說法,留下了許多光輝的著作,如《大乘止觀法門》、《諸法無诤叁昧論》、《隨自意叁昧》、《法華安樂行義》、《立誓願文》等。這些著作是本宗教義的記錄之始,深刻地影響了後來天臺宗的大成與發展,對于專攻天臺教觀的後學,更是契悟妙理的無上法寶。慧思大師較之慧文大師,在習學經論、觀行悟證、隨緣弘化諸多方面都有不少重大拓展。大師在修習弘揚龍樹菩薩般若思想的同時,更重視《法華經》的熏修弘傳,成爲我國曆史上妙證法華叁昧的第一人。大師在《法華安樂行義》中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法華菩薩,即不如此,一心一學,衆果普備,一時具足,非次第入。……若證法華叁昧,衆果悉具足”。慧師大師即以此法華至上的觀念傳于智者大師。據《佛祖統記》卷六載,智者大師代講般若至“一心具萬行”時有疑,慧思大師即爲解說:“如汝所疑,乃大品《摩诃般若經》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吾既身證,不必有疑”。這對日後智者大師創立天臺宗以《法華》爲中心,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又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下立心相、心性說,論及如來藏緣起;並有以心法爲中心而談諸法實相的傾向。而《佛祖統記》卷六也載有大師常對徒衆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又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見真相。”慧思大師這種心識觀和實相觀,無疑地對智者大師倡說的一念叁千和圓融叁谛等發生過作用。

  結合上課,則可表明,天臺學淵源于龍樹大士的般若學,其觀行法門則發端于慧文大師,而真正能融合教義和觀法以闡明《法華》奧義加以行持實證的,則首推慧思大師了,僅就弘傳教觀的地域範圍而言,也大大超過了慧文大師。通過慧思大師在修證和弘化上的努力拓展,臺宗教觀的成熟爲期不遠了。

  練習題:

  1. 慧思大師的修行用功對你有什麼啓發?

  2. 慧思大師重于禅定與以後的開悟、證道有怎樣的關系?

  3. 諸法實相說明了怎麼樣的一種理趣?

  4. 慧思大師爲什麼有許多著作留世?

  5、慧思大師與慧文大師有何異同?

  6、慧思大師對天臺宗的大成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思考題:

  1、作爲一個天臺學子,你將如何去體悟慧思大師所走過的路?

  2、你將怎樣以圓融悲智去平等地利濟一切有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