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便能彰顯你自性的報身。佛經上常說佛在放光動地,真不真呢?真的。叁十二相到底是真的嗎?真的。法身成就可以使報身變成這樣,同時要放光動地也並不難。
這個一用就靈
接著講化身,這是“由心中有真如用大”,我們此心的應用本來就無窮無邊的啊!譬如清朝名臣曾國藩,他就說過一句名言。曾國藩是距離我們現在不過一百多年的人物,他的曆史事迹我們年輕人應該知道。他是一個書生,後來打太平天國的時候,那真叫做一天當中起碼拔一萬個雞毛,修理一萬只雞,這是我講他笑話,“日事萬機”,可是他修養很高。他說:“腦子是越用越聰明”,沒有錯。所以我們許多光想一味學佛的人,也不用腦子,光坐在那裏打坐,越坐往往越昏沈。禅修叫做思惟修,你不求智慧的思維修,卻只在那裏呆呆板板的,是落大昏沈中,昏沈到了底,就變成昏天黑地的混帳,那就糟糕了。所以曾國藩在世間法上都知道人的腦子是越用越出來的,佛現在也告訴你,化身是由心中有真如用大,自心它的功能功用有無比無限的力量,這是生命的作用。“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你要修行,便能引發這種大作用的化身功能。
我們經常看到佛教塑造的觀世間菩薩的像,中國人很流行的是白衣觀音,再不然是十八手或千手千眼觀音。你說一個人假使長成像白衣觀音菩薩那樣,蠻好看嘛!可是若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心裏頭有一個眼睛,他如果站到這裏來,我們一定嚇死了,因爲他的手像個蜘蛛網一樣,如同我們在廟子裏看到的一樣。廟子裏的千手菩薩你會拜,可是假使有一個這樣的菩薩真這樣過來。你說我們大家是不是都要往太平門跑?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呢?是不是外太空其他星球就有這樣的東西,我們不知道。但是理論上千手千眼是代表各種不同的手段和智慧。千手,手就代表手段、方法。千眼,眼睛就是代表各種不同智慧的看法,觀音菩薩都會都能,所以叫千手千眼。他的無量手眼都是爲了幫助衆生,所以稱爲大慈大悲,你不要把菩薩都想成是一個怪物,這千手千眼的智慧和手段就是化身的成就。
妖怪是人造的
實際上這“真如用大”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功能所具備的,在坐的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衆生,本身的功能都有千手千眼的大智慧、大妙用,爲什麼我們發不出來呢?因爲我們心量太小了,沒有經過修證。大家想想看,我們一天想的就是我,我要吃,我要上街看看,這個東西蠻好,我要弄錢來買,除了這類的外,再也沒有想過別的。我的心有無比大的領域,這一方面你不敢想,只被花花綠綠的鈔票與物質享受、名利需求困得牢牢的,所以智慧和妙用發不出來,要引出來心中的“真如用大”,才能夠成就化身。所以這裏接著說“乃至十波羅蜜”,一切成就佛法的課目,“一切塵沙萬行”,各種數不盡的善行作爲,“但是自心中引出”,都是自心所變化生出來的。這就說明了,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外道?自心求證到的法是佛法,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又說“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從外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說”,一切行爲都是心,乃至說我一跪下來,忽然看到頭上一陣光,菩薩就站在我頂上看我,這菩薩哪裏來?你心中來。你心中不看,那名堂就沒有了。所以中國文化古人講的八個字非常好:“物從心造,妖由人興。”你說夜裏睡覺怕鬼,嗖——什麼都是鬼的聲音,就來了,有沒有鬼呢?有。在哪裏?在你的心中。像我們一生總想看看鬼,有時候明知道那個地方感受上已經有點古怪,像我就非要過去碰碰看不可,可是你一過去,他再也什麼怪都不見了。如果說你感覺那個地方不對,“唉唷!有鬼”,轉身就逃,後面越來壓力越大,真有個鬼跟來了,那你就完了。佛法講一切唯心,心外無法,心外也無道。如果你以爲修行是從外面得個什麼,那就是外道的理論,那是錯的,絕對地錯。
進進退退爲哪般
問:信入此法,還有退者否。
現在要來下個結論,佛法是什麼?心法,心外無法。我們打坐做功夫乃至練氣功搞了半天,氣一下到了頭頂,一下到了腳尖,都是心法。如果你天天練手心這部分,手心就起作用。你們看過有些練道家掌心雷的,這個手那麼捏個拳念咒子,一天念一百遍,還要到一個雞犬不聞的山頂去,一百天以內不能看到一個人影。如果練了九十九天,突然一個人來看你,完了,破功了,第二趟要練兩百天。兩百天,你練了一百九十九天,有一個朋友來看你,或者聽到雞叫一聲,完了,又破功了。第叁次要練叁百天,練完了,所謂掌心雷成就了,可以手一放來個“咚”地那麼一下,我說還不如拿一把槍“砰”一下就更厲害了,馬上把你手心打爛掉,你也就完了。那麼掌心雷到底有沒有這種功夫啊!我告訴你,一切唯心,心外無法。所以,你修密宗念咒子,做觀想,那是一切唯心,由自己下意識的心去製造成功,你那些氣的感覺,還有什麼結了丹在那裏,千萬注意,不要亂搞啊!這一切都是唯心,心理暗示自己變現出來。你若不清楚這個道理,就迷糊地神經兮兮起來,糟糕了。
既然一切唯心,那麼“信入此法,還有退者否?”你一信入這個一切唯心的道理後,還會不會退轉呢?有人在得意的時候,告訴我:“老師啊!這一回我再也不會退了。”過了兩叁個月後,通通退掉了。過叁年以後,聽到我來,趕快躲開。然後再過幾年,他又信了:“唉呀老師啊!我那幾年真糟糕,現在我真信了。”其實,他自己一直在那裏輪回,在搗鬼。到底你信了此法,下文又如何呢?
答:信有二種。一若正信堅固。谛了無疑。理觀分明。乘戒兼急,如此則一生可辦,誰論退耶。
他回答你,信有二種,任何宗教都講信。這裏講信是講“正信堅固”的信,能夠“谛了無疑,理觀分明。”一般宗教的信仰往往是情感、情緒的作用,可是這裏特別提出理信,絕對理信,要將佛學的修持理念完全通了,心不再疑惑動搖,這就是“谛了無疑。”谛字,代表仔細又精細,徹底又透底,一切道理明明白白地,“理觀分明”,道理知道了,觀察清楚了,心理行爲要“乘戒兼急”,自己的戒律、道德的標准建立得非常堅固,以此爲要務,這樣來修證佛法,“一生可辦”,這一世一定成就,絕對不可能有退轉。
二若依通之信,觀力粗浮,習重境強,遇緣即退。
什麼是依通之信?我們大家大都是依通之信,今天看看佛書,“唉呀!好久沒有看佛經,好難過。”然後一看,阿彌陀佛,好清淨哦!這是依通,不是你自己通了,是佛經通,你靠佛經給你打通的。你到了廟子看人家打坐,嘿!他們都在打坐,我也來打打坐,一坐,“唉呀!這兩天跟到你們打坐,蠻舒服的。”這也是依通,你的心行是靠著外境而定的,這不是正信,靠不住的。“依通之信,觀力粗浮”,這種依通之信,證明你智慧觀察的能力太薄了,“習重境強”,生命平常帶來的習氣太重了。“境強”,外界的環境引誘力量大強。這種情形不是正信,“遇緣即退”,一個冤家碰到對頭,我還是先去了冤家再說,說信佛學佛,其實就是這樣一件事,這樣一種“遇緣即退”的狀況而已!
(全文完)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七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