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
我們常常以爲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開始存在,死就是存在著的事物停止存在。當我們深入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將看到這個關于生死的觀念是非常錯誤的。沒有任何現象能從一無所有中開始存在,也沒有任何存在著的現象能變成一無所有。事物總是不停地變化。雲沒有死,它只是變成了雨。雨沒有生,它只是雲的變化和延續。樹葉、鞋子、快樂及痛苦都符合這一不生不死的規律。以爲死後我們不再存在,這是一個狹隘的觀點,佛教裏稱之爲"斷見"。而死後我們將不變並繼續存在的狹隘觀點被稱之爲"常見"。真實超越了這兩者。
佛陀教育我們要直接地看到那些聚合在一起、構成我們的色身的諸要素,以便看透它們的本性,以便超越"自我"觀念不管那是"常見"的我,還是"斷見"的我。經上說:"若有人親近佛、法、僧叁寶,聽聞修習聖教法,不作如是思惟:”色是我,我是色。受是我,我是受。想是我,我是想。行是我,我是行。識是我,我是識。”那麼這個人不念過去,不願未來,他也就不會被現在所束縛。"
聚在一起構成被我們稱之爲"我"的那個東西有五個因素,即:色、受、想、行、識。如果我們看透這些因素,看到它們無常和互攝互入的本性,我們自然就會明白,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可以稱之"我"。這五個因素是在不停的變化,它們無生亦無滅。它們當中沒有一個是從虛無變爲存在,也沒有一個是從存在變爲虛無。我們以爲是"我"的那個東西,沒有生,也沒有滅。我們不要把"我"同或健壯或衰老的色身等同起來,也不要把它與時時變化的受等同起來。同樣地,我們也不能把它與我們的想和識等同起來。我們不要被這些因素所束縛,我們一旦明白這些因素本自無生無滅,我們就不會再被死亡所壓迫。這一覺悟將使我們超越于生死。
該經所說的"若有人修習聖教法",意思是說,此人爲了看透生命的無常和無我的本質,活在當下,深入觀察。佛陀教導說,"我們今天就必須精進修行,因爲明天太遲了;死亡的到來是不可預料的,我們無法與它們討價還價。"通過深入觀察,我們能夠認識到事物無生無滅的本性,這時就沒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們害怕了,哪怕是死亡。借助深入觀察和對無常無我的覺悟,我們就可以看透有關存在之本質的虛妄觀念,就可以當下了生脫死。一旦了脫了生死,我們就不需要"與死亡討價還價"了。我們可以向他微笑,並握著死亡的手,一起去散步。
被稱之爲"叁業清淨(brahmafaringlife)"的出家人的生活能導致對所有事物存在的無生無滅之本性的覺悟。這種覺悟是解脫的真義。這就是爲什麼在《迦旃延跋地羅谛偈經》(KaccanaBhaddekarattaSutra)中強調獨居修行是出家人清淨生
活之基礎的原因。它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