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把它當文學境界看,那就把你蓋住了。“耶!這個東西是非空非有的呀!”我們一聽:“高啊!很妙。”而且其實拿邏輯來分析,人家會說你亂講一頓,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怎麼個非空非有法?所以,最後你只好拿禅宗來對付,禅師在這個問題上一轉身就進去了,不答覆你,因爲水桶可空也可有,不能下定論。禅宗這個辦法最好。有時袖子一拂,拂袖而去,不理你。這一下,比非空非有還厲害!再不然,他在門中間一站,問你:“我是出來,還是進去?”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禅。
修梵行當中你要做到不二心,也就是一心不亂,“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隨時在念念清淨中以善巧方便做種種事業。那拿禅宗的話來講,就是打成一片。什麼打成一片?與生活打成一片,在忙亂的生活中,我絕對是在超脫的極樂世界的境界。在最艱難的痛苦當中,乃至身上開刀,全身到處都拉開了,這個時候此心不二,非常甯靜,就在極樂世界的淨土中,要到這樣你的佛法才有希望。平常你吹的那個非空非有的不二法門,你盡管吹就是了,那個反正莫名其妙嘛!你說非空,我就說非有;你說即空,我就說即有。再不然就隨你蓋,太陽出來,好啊這是慧日當空,佛光普照。下雨了呢?沒有關系,慈雲法雨嘛!那既不下雨又不出太陽時如何?這是法雲地呀!有去不出太陽,有去沒有下雨。佛法講理要圓融,在論辯上可以給你轉圓融,引導人家去理解,但是真理只有一個,“不二心”,這是絕對要能在事實上修行,要非常老實,一步一步做到的。如果沒有打成一片,那就只有剩下兩片嘴皮了。
打成一片,你的身心完全和生活融合爲一。這個生活包括很多,譬如說你白天能夠做得了主,你做夢的時候就做不了主了;白天時我說我什麼都不要,空的,做夢時自己就會去要了。這樣便沒打成一片。你說做夢也做得了主,我到年老或生病昏迷的時候做不了主,那也是不能打成一片。還有,有些人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他能夠保持他的甯靜,這個人的人格很清明,心境很好,可是給他一個順利的環境,他就昏了頭了,他就撐不住了,這一樣沒有打成一片,沒有“不二心”。
“九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通不二,還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事理不二是佛法中很高很高的境界,理論上如此。在你們學佛的年輕人當中現在最流行的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傳,裏面講到密勒日巴他修成功了,跟別的法師辯論,他問法師:“這個虛空,依你這個佛學道理,是空的呀!我說有,我爬上去給你看。”他一下就站在虛空上睡一覺,跳舞給對方看。那地下呢?“地下你們一定認爲有,我說空的。”他就到地下,鑽下去又鑽出來,你看空的嘛!這就是說,修持隨時要合于理事不二,理到事就到。
所以,學佛必須要做到理到事到。事就是功夫,功夫不到,你那個佛法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用。反之,你假使打坐,功夫做得很好,能夠騰空變化,在虛空裏坐著,不須要坐墊了,但理不透,等于心外求法,也沒用。我見過很有功夫的人喔!年輕時我碰到一個前輩的老軍官,海軍出身的。我們年輕開始學佛的時候都不曉得他,總以爲他是個軍人。後來他看到我們就笑了:“你們學打坐幹什麼?”我說:“打坐想學道。”他說:“耶……你們年輕人搞這一套!”以後慢慢大家拉住他談過去的經驗。他當年曾到日本和英國留學,他說:“我看得多了,當年我在北京,碰到一個出家師父,他會修白骨觀。那個師父後來教了一個徒弟,能夠離地叁盡走路。”我們很好奇,圍著他問:“那你有沒有看到?”他說:“當然看到呀!”十幾年以後,我才知道,離地叁尺走路正是他本人。他是對我們扯了一個謊,轉了一個彎,方便妄語一下。不過假使你功夫到了,離地叁尺走路,那都不稀奇。理沒有搞清楚,不悟心地法門只有異能,也不是佛法。必須要“事理既全,融通不二”,事也到了,有功夫,理也透了,有智慧。而且還要使它“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這就難了。比如有人問:“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有呀!”“先生,你拿來我看看。”結果你把手一伸,說:“你看,我把西方極樂世界請到這裏來。”如果這境界是假的,你也應立刻玩得出來,然後再告訴對方神通也是假的、是夢幻。這就是“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事與理彼此套成一個。
“十圓明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觀法界是頓觀的,當時立刻刹那間便看清整個法界。法界的觀念包括了宇宙,宇宙的觀念在法界之內。法界是個抽象的名稱,宇宙則可以解釋代表無盡的空間與時間,至于有形的天體的觀念那更小了。法界的觀念是佛法特有,尤其是華嚴宗特別標舉,它概括了一切抽象的理則和具體的事物。
你要“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在一點上可以包涵了整個宇宙林林總總的境界,這是“全一全多”。所以《華嚴經》上有兩句有名的話:“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在一根毫毛,比如身上的毛掉了,那個嫩毛剛剛長出來,細得看不見,那個是毫毛。在那個毫毛的端上,“現寶王刹”,可以含藏整個宇宙、整個世界和無量無邊的佛世界。“坐微塵裏轉大*輪”,意思一樣,都是“全一全多”的道理,等于另一種說法——“芥子納須彌”。這法界可以“同時顯現,無障無礙”,頓觀得到,圓融無礙,這樣才是成佛。
我們現在報告了《宗鏡錄》所引用的這十種心,十種心就是一心。換句話說,大家現在喜歡流行講禅宗禅學,真正禅宗的明心見性,是這十種心一念之間皆具備了。理事俱全,才算明心見性,不是拿一朵花幌兩下,唉!好美哦!這樣就是禅。這十種心,就概括了唯識宗第八阿賴耶識,也將阿賴耶識的習氣完全轉過來了,這到成佛之地,才能夠完成。所以不要隨便,以爲打打坐呀,參個話頭,咚……一下,這就是禅,那差多了。
即此十心,理行具足,且無理不能導行,無行不能成理。可謂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無有一法,能出唯識之性相矣。
悟了以後的人要悟後起修,必須把唯識法相的百法明門的理事絕對地搞清楚,但不是拿這個作學者,而是拿這個觀察自己修行的心地。接著永明壽禅師又告訴我們,“無理不能導行”,理論不通,你那個修行功夫會錯的。但是,你說我光研究佛學,功夫不到,“無行不能成理”,你有理無功夫,那理也不成立了。在這裏不要失念喔!這一看文字,一下把它記住了。所以,唯識宗的學問修養,“可謂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真如代表諸法的本體,真如之理是形而上本體的道理,它要由形而下之事行證到形而上的理體,二者相即相入。想超凡入聖,達到這個境界,“無有一法,能出唯識之性相矣”。唯有一個法門,把唯識形上之性和形下之相二者搞通,那就成了。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四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