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拒絕世界和社會
獨處並不意味著拒絕世界和社會。佛陀講,獨處意味著生活在當下,深入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假如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將不會被卷進過去,或者被對未來的思慮所吞沒。佛陀講,如果我們不能安住在當下,即便我們生活在僻遠的莽林中,我們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獨處。他說,假如我們完全安住在當下,即便我們生活在擁擠的市區,我們仍然可以說是獨處。
佛教禅修者明白,在團體中修行是何等的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皈依僧"。越南有句諺語叫做"朋友之于修行好比湯之于正餐"。與團體接觸,向其他的成員學習,以團體爲皈依,非常重要。爲了揭示獨處于修行團體中的勝妙方法,我們需要做一些事情。
上座比丘是修行團體的一部分,但是他堅決要過獨處的生活。他信仰孤獨生活之觀念,因爲他過去曾經聽說過佛陀贊美過獨處的修行方法。于是他與其他所有的人保持距離。他獨自乞食,獨自回來,獨自吃飯,獨自打坐。他像一碗水中的一滴油,不能夠與他的道友們融爲一體。因爲這一點,其他的比丘覺得他有些不正常,于是他們向佛陀表達了他們的擔心。
佛陀非常慈悲。他沒有批評上座比丘。他只是說,上座比丘的獨處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爲有很多其他比丘在場,佛陀便抓住機會向上座比丘開示了勝妙獨處法門,依此法門,與比丘僧團保持聯系,向他們學習,以他們爲依處,仍然是可能的。
有些比丘站在上座比丘反對的一面,他們經常一小夥一小夥地聚在一起,閑聊哈斥,浪費了不少時光。他們的談話與教法無關,結果佛陀批評了他們。在很多經裏,記載了這樣的故事,佛陀規勸、斥責那些比丘行動嘈雜,不守規矩,不知道如何檢點身心,不知道如何把時間有效地花在經行、打坐、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上面。巴利藏《增支部》(AnguttaraNikayaV30,VI42,VIII86)就是其中之一,在該經中,佛陀談到了這些問題[見漢文大藏經《雜阿含經》(Samyuktagama)第1250和1251經]。
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師父給了我一本書,名叫《桂松禅師規言集》(WordsofDisciplineofMasterQuySon)。我永遠不會忘記桂松(QuySon)師父批評那些午飯後叁五成群聚在一起閑話無意義之事的修行者所說的話。桂松師父的話時時回旋在我的耳畔,不斷地警策著我。
當我們生活在修行團體中的時候,至少應當有一兩個人充當榜樣的角色。有時我們只需要觀察一下他們站立、行走、說話或微笑時心專一境的神情,我們就會堅定自己的修行。我們修行勝妙獨處法門,並不妨礙我們從上述這些人那裏獲得法益和受用。相反,正因爲我們修行勝妙獨處法門,我們才有能力去深入地觀察和欣賞他們。
交流並不意味著僅僅是同他人交談。例如,當我們同藍天、白雲、綠柳或者玫瑰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用語言來交談。我們體認和接受這些事情,並感受它們的溫暖。只要我們心中升起了信心,我們就可以從它們的存在中學到許多東西。同樣的道理,我們完全能夠從叁寶那兒、從修行團體那兒獲得法益。
假如我們修習勝妙獨處法門,我們會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默默地用于練習經行和坐禅,這樣,我們的存在將會爲修行團體做出真正的貢獻。不像上座比丘或者那些飯後聚在一起無味閑談的比丘們,我們所邁出的每一步,都爲團體的修行增加了堅定的信心,提高了團體的品質。我們就像舍利弗、迦葉,或者金毗羅等佛陀的所有弟子一樣。看到我們,佛陀會滿意地微笑的。佛陀知道,假如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過勝妙獨處的生活,那麼這個團體的生活質量會非常美妙的。當團體中的所有成員爲團體的修行品質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麼這個團體就會産生一種強大的支持力,很多人會從中獲得法益。獨處意味著生活在正念當中,而不是要把自己同社會割裂開來。假如我們明白了勝妙獨處法門,我們就可以真正地同他人和社會進行交流,並且我們將會明白應當做什麼和不應當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