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明照。菩薩修行中是怎樣觀的呢?《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以觀字開頭,《金剛經》以觀字結尾,都在說明觀字在修持上的重要性。觀照就是一種最高級、最偉大、最正確的認識,而此觀字就是唯識在佛法行持上的運用,也就是四依四不依中的“依智不依識”。佛法重認識,不僅表現于觀字,《大般若經》雲:“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這裏的知字也是認識義。你認識緣生,什麼緣生呢?一切都是內因緣生法的緣生,懂得這點,就知道法性是空的。因爲一切都是心識現的影像,哪裏有個法呢?由此就懂得空性了。懂得空性就見導師,就見佛了。見什麼佛呢?你生了般若智慧,心裏清淨,你就是佛。因此見導師,著重是見你自己成了佛所作的導師,所以要你自己成佛才靠得住。我在講佛法時,特別注重叁真。哪叁真呢?一是真才真學,二是真知灼見,叁是真參實悟。這叁真著重是指般若對境界的觀照,也就是對境界的徹底認識。佛經上常用的分別二字,如《華嚴經》講“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維摩诘經》講“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兩處的分別也都是認識義。《金剛經》上講:“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通達二字,也是認識的意思,它和“知”、“分別”等詞一樣,都是觀字的變相運用。梵典上直接用觀字的地方多不勝舉,例如《華嚴經》雲“汝當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在講觀。在叁十七菩提分法裏面:“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首先講的四念住,就以四個觀字來說明。龍樹菩薩《中論》二十七品,每品都以觀字貫徹,《十二門論》也是以觀字貫徹始終。因此,以認識爲內容的“觀”,在佛法上運用非常廣泛,也顯得非常重要。《心地觀經》雲:“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所以觀字就是叫你觀心。宇宙萬法的實質是什麼?就是心;宇宙萬法的規律是什麼?就是心的活動,宇宙萬法都是心識現的影像。我們初學佛聽聞正法時,是用聞思智慧進行觀察,在修行方法上,就要觀察,就要想爲什麼如夢幻泡影,要把爲什麼找出來。怎樣如夢幻泡影呢?這必然就要講唯識,我們的身體是阿賴耶識的內四大種爲因,引業力爲緣所現的影像;我們的器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阿賴耶識的外四大種爲因,引業力爲緣所現的影像,所以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的所以然在理論上就找出來了。用唯識的道理和《金剛經》所講的如夢幻泡影相配合,恰恰就是大乘一實相印。如果我們既觀諸法如夢幻泡影的實相,又觀諸法變化無常的表相,依“如夢幻泡影”從實相上觀,就找不到實體,依“如露亦如電”從表相上觀,就找不到定法,既無實體又無定法,語言文字又往哪裏安,分別執著又往哪裏用呢?我們這樣觀的時候,就與佛的心、法二印相契合,也與《金剛經》的聖言量不相違背。在觀的階段必須把一切法無法分別言說所以然的道理觀深、觀透、觀徹底,然後把這個無法分別言說所以然的道理住在心裏,在見色時,以住在這個道理上的心境去應對;在聞聲時,也以此去應對;嗅香、嘗味乃至觸塵,都以此道理去應對,就叫做菩薩的住無所住。住此境界怎樣才能夠真俗圓融、福慧雙修呢?這就必須依《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不舍,雙管齊下,這就是修觀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六祖說的:“言無念者,于念而離念。”在念頭上離念。這個無念是什麼呢?“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有了正念正見住在你心裏,就是龐蘊所說“如來若悟空,妙理空中住。”這樣學佛才不會落空,才有實效。佛法是特別重視現實的,如言開悟必須在大善知識講法的言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成佛必須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徹大悟。這裏所講的開悟和成佛非常重要,其中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生般若智慧,從觀察到觀照的過渡階段也非常重要,不可忽略。《攝大乘論》講根本無分別智初生和成就的階段,說有喜足、無顛倒、無戲論叁方面。什麼叫做喜足?主要是說聞思智慧到達了頂點。要由聞思智慧先到達成熟階段,才能夠生起修慧,修慧要以聞思慧爲基礎,喜足代表聞思慧的成熟。還要無顛倒、無戲論。什麼是無顛倒、無戲論?主觀認識要完全與客觀絕對真理如如相應。如手板打手板,現對現。我們用語言文字進行分析,就不是現觀,有語言文字在中間障隔。照就要離開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自然起明照之用。就在見色上見而無所見,就在聞聲上聞而無所聞。穿衣服,就在穿衣服上證涅槃,走路就在走路上證涅槃,蹲廁所就在蹲廁所上證涅槃,處處都是佛法,處處都能成佛。《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心不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是人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你把無法分別言說的道理思維成熟了,你的心住在這個道理上,就是根本無分別智;在正式應事接物上,了了分明,如理如量,就是後得無分別智,自然而然就是無功用行,不用力,自然如此。這就是無顛倒、無戲論的意思,以上是依認識來講觀字的大致內容。
至于自在義,佛法講有十種:1.壽自在,2.心自在,3.資具自在。這叁種自在是施波羅蜜多圓滿得。施波羅蜜多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法施感心自在,無畏施感壽命自在,財施感資具自在。4.生自在,5.業自在,這兩種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得。持戒造的是善業而非惡業,故得這兩種自在。6.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得。忍有叁種:耐他怨害忍、安受衆苦忍,這兩個忍字當忍耐、忍讓講,還有個谛察法忍,這個忍字當忍解講。對一切法難通達的地方,我們認認真真、詳詳細細地去思維,自然就能夠通達。7.願自在,精進波羅蜜多圓滿得。願能強化心靈,提高勇氣,巧化我們與一切衆生、一切諸佛菩薩的關系,還能夠優化我們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各方面的關系。諸佛菩薩又沒有與我們同工作、同生活,我們怎樣與他們結緣呢?恰恰就要在發願上結緣,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與諸佛有緣,生生世世與大善知識結緣,生生世世修菩薩行廣度無邊衆生,自然而然就結上了緣,自然而然就會遇好緣。這樣生活中不調和的夫妻不會有,不孝順的兒女不會有,壞的朋友關系也不會有。8.神力自在,定波羅蜜多圓滿得。定即靜慮,有安住靜慮、引發靜慮、成所作事靜慮。引發靜慮就專指引發神通的靜慮。9.智自在,10.法自在,這兩種自在由慧波羅蜜多圓滿得。什麼叫做智自在?菩薩思維道理,不思則已,一思即通,不用力。還有個法自在,是指對佛所說的教法一聽就懂,就如孔子所說“六十而耳順”一樣。以上是由六種波羅蜜多而得十種自在。菩薩能得自在,最關鍵是要善于觀心。一方面觀心的實質,一方面觀心的運動規律。萬事萬物的運動相似相續、非斷非常,如同長江大河裏的波浪,第一個波浪不是第二個波浪,第二個波浪又不是第叁個波浪,但是一個二個叁個波浪都是連在一起的,斷也不斷,常也不常,這就是事物的運動規律。而心的實質,就是心現的影像,如果把這些道理分析得詳詳細細、透透徹徹,用起來自然恰到好處,恰恰適當。初地到六地這個階段,般若的現起有時間性的限製,有時候般若生起,有時候俱生我法執起來作障礙,般若又間斷了,七地時,般若才不會間斷,但還需用力加行,使無相觀相續不斷,所以七地又名遠行地。八地以上不需用力,般若智慧也能常時現前而不間斷。觀自在菩薩是超過八地以上的等覺位菩薩,更能使觀照般若常常現起,永不間斷。
照見五蘊皆空。什麼叫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法。色有廣義、狹義兩種。狹義的色就是:眼所見的青黃赤白的顯色,長短高低的形色,以及搖唇鼓舌、手腳曲伸的表色。廣義的色呢?一切物質,太陽也好,星球也好,虛空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極樂世界八功德水也好,池中蓮花大如車輪也好,總之萬事萬物都是物質都稱爲色,都屬色蘊。蘊是聚集義,也是歸納義。色蘊的色,不管是眼所見的,耳所聞的,鼻所嗅的,舌所嘗的,身所觸的;現在的色,未來的色,過去的色,人的色,微生物的色,這一切色都歸納攏來,就是色蘊。受蘊,受就是感受。不管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過去的感受,現在的感受、未來的感受、人的感受、其他動物的感受、佛的感受(佛還是有五蘊,他是無取五蘊,衆生是有取五蘊),一切感受歸納攏來,就是受蘊。想蘊,想是人的思維、分別、想象,是意識的意言境界,不管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想,庸俗人的想,還是君子的想,小人的想,乃至其他低等動物低級的想,一切想歸納攏來,就是想蘊。行蘊,行是造作義。口裏說話,手上做事,意識起心動念,乃至一切低等動物的造作,歸納攏來就是行蘊。識蘊,識指一切有情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舌、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以及與八識相應的五十一心所有法,歸納攏來,就是識蘊。識蘊包括精神現象,色蘊包括物質現象,由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的結合,就産生受蘊、想蘊、行蘊的社會現象,這樣五蘊二字把人生宇宙就包括完了。蘊字除開聚集義外,還有和合義。因爲每個衆生的生命都是由五蘊和合而形成的。例如,人身上的四大就屬于色蘊,人前五識的感受就屬于受蘊,第六意識的思維分析活動就屬于想蘊,身、口、意的造作就屬于行蘊,整個精神活動就屬于識蘊。五蘊拆開就沒有人了。因此佛說五蘊是破衆生的自性我執,使衆生不執著有個實在的我。
五蘊皆空的空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五蘊本來就空,二個是觀空當下就解脫。五蘊爲什麼本來就空呢?它是心識現的影像,怎麼不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