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稱爲苦,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舍受是行苦,行苦雖然當時沒有什麼感覺,但它當時就在醞釀未來的苦因。我們在街上看見一個婦女,十分漂亮,心裏馬上就覺得好看,生起了樂受。因爲快樂就貪戀不舍而生起貪心,有了貪心就産生汙染的念頭,隨意業一動,身業、語業也動,就會做出不符合戒律的事,說些不符合戒律的話,就會造染汙業,感染汙果。所以受就有愛,受緣愛。樂受有愛,苦受也有愛。怎麼愛呢?常時恨那個境界,我又在那裏吃了虧的常時都記住,愛那個苦的境界,始終記在心裏舍不得丟掉。所以愛就緣取。對境界執著不舍,有執著就有行爲,所以取就緣有。有了感來生之因,自然而然就有生,有生就有死,所以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順觀十二緣起的因果規律。那麼逆觀十二緣起呢?我們要如何才能沒有生老病死呢?要沒有老死,就要沒有生。又怎樣才能沒有生呢?就要不造業,就不要有有。怎樣才能沒有有呢?就要沒有取。怎樣才能沒有取呢?先要沒有愛。怎樣才能沒有愛呢?先要沒有感受。怎樣才沒有感受呢?先要沒有觸。怎樣才沒有觸呢?先要沒有六根。怎樣才能沒有六根呢?先要沒有名色。怎樣才能沒有名色呢?先要沒有異熟識。怎樣才能沒有異熟識呢?先要沒有行。怎樣才能沒有行呢?先要沒有無明。所以,出世間逆觀十二緣起首先要對治無明。怎樣對治無明呢?就是要明白一切法的因果律和無我律,也就是要有般若智慧。無明和般若都是認識,錯誤認識是無明,正確認識是般若。不懂得因果律和無我律就是無明。懂得唯識,才會懂得因果律和無我律,順觀十二緣起是生死流轉之因,逆觀十二緣起是出世解脫之因。順逆觀十二緣起就能悟入唯識。佛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叁界一切都是心造,萬法一切都是識變,看你怎樣認識就有什麼樣的因果。順逆觀十二緣起時,既不取世間相,也不取出世間相;既不執著哪些是世間因果,也不執著哪些是出世間因果。一心安住在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的一真法界之中,這就是我們的行持境界。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下面有兩種出世間的境界,先講出世間小乘的境界。“無苦集滅道”,是對小乘法不起分別執著。聲聞修的苦集滅道,稱爲四谛。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滅、道二谛是出世間因果。苦谛有四行相: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苦谛是世間之果。集谛有四相:因相、集相、生相、緣相。集是指集積身口意所造諸業,它是生起世間苦果之因。滅谛也有四相:滅相、靜相、妙相、離相,滅谛指的是出世之果的涅槃。涅槃就永無召感世間苦果之因,所以叫做滅谛。小乘的涅槃與大乘涅槃含義不同。小乘涅槃叫寂滅,要把有爲法的五蘊滅掉,只要無爲法,沈空守寂。大乘的涅槃叫圓寂。修六度萬行,而感得無住涅槃之果,這種寂靜叫圓寂。道谛也有四相:道相、如相、行相、出相。道谛即叁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支共叁十七法。叁十七菩提分法爲大小乘共學,但是他們觀的方法、內容、範圍、深淺都有不同。道谛是感出世間涅槃之因,“無智亦無得”就是說大乘對菩提涅槃的觀照也不起分別執著。對菩提不認爲它是菩提,也不認爲它不是菩提,對它如如不動。對涅槃不認爲它是個涅槃,也不認爲它不是涅槃,如如不動。《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要去分別菩提是無漏智慧,就犯了增益執,你認爲沒有菩提,就犯了損減執。所以對菩提、涅槃都不去分別執著,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佛就是這樣做的,佛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嘗說一字。”雖然說了四十九年,內心依然如如不動。唐朝義玄禅師說:“心體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著,在足運奔,汝若無心,隨處解脫。”汝若無心,就是叫你心裏不要理它,不起執著,你若理它則心爲境轉,不理它,境就被心轉,境就不起作用了,心常時都安住在如如不動上面。所以叫“無所得故”。因此,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無實體可得,出世間小乘法也好,大乘法也好,無實體可得。由世間轉向出世間的法,也無實體可得。我們觀法的人,要把一切都當作夢看。晚上是夢,白天同樣也是夢啊。夢與白天有四點相同:第一、有相無體。晚上夢中有山之相、海之相,日月星辰、江河大地之相也有,社會現象也有,但是哪有個實在的體呢?如晚上做夢,我們爬峨眉山,山又高又大,但只是個幻相,沒有個真正的峨眉山。又如我們夢到海邊,又寬又大的海,一望無涯,醒了什麼也沒有。白天所見的山水時時在變,前後迥異,也是有相無體。第二、變化無常。夢中一時夢見這裏,一時夢見那裏,沒有停止過變化;白天也是一樣。昨天的境界今天就沒有了,剛才的境界現在也沒有了。第叁,昏沈顛倒。我們常時都把夢中的悲歡苦樂執爲實有。遇到悲苦的事情就難過,垂頭喪氣,有時還哭醒。遇到歡樂的事情就得意,哈哈大笑,有時還笑醒。白天也是一樣,把可喜的事,傷心的事都執爲實有。所以夢中與白天同樣是迷而不覺。第四,畢竟空寂。夢中的事一晃就過去了,白天的事也一晃就過去了,都終歸空寂。如:文化大革命時,你鬥我,我鬥你,妻子鬥丈夫,兒子鬥老子,學生鬥老師,下級幹部鬥上級幹部,而今安在?都成了空寂。又如:香港回歸時,電視裏一幕一幕的畫面激動人心,全國人民歡天喜地,我也曾賦絕句:“香港回歸豈偶然,神州萬裏歌聲傳,英明領袖率華衆,七一紅旗升碧天。”而今安在?也歸于空寂了。古人有詞雲:“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現在賦此詞者也同樣在今人笑談中,而終不可得。所以白天的事當夢看是完全正確的。
五、般若的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是梵文音譯,簡稱菩薩。菩提翻譯成中文叫覺,薩埵翻譯成中文叫有情。菩薩是自覺覺他的人,故稱覺有情。由于他具備了到涅槃彼岸主要力量的大般若,所以經中言:“依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六度之一,也是直接到彼岸的偉大力量,其余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諸波羅蜜多是協助般若到彼岸的有利條件,故亦皆得以波羅蜜多見稱。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徹底破除了我法執著,內心無有牽挂及障礙,徹底知道生老病死諸苦皆是迷而不覺所生,完全是空,故無有諸苦的恐怖。他知道就象做夢一樣,夢中在生,實在沒有生;夢中在死,實在沒有死;夢中在老,實在沒有老;夢中在病,實在沒有病。所以對生老病死不生起絲毫的恐怖,故而“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什麼是顛倒呢?我們要懂得,佛法是講實事求是的科學,主觀認識要與客觀絕對真理相契合。而顛倒呢,就是我們的認識與客觀絕對真理相反。遠離顛倒夢想,就證究竟涅槃。涅槃有叁義:1.寂靜;2.寂滅;3.圓寂。涅槃寂靜指自性涅槃,它是一切法本來清淨的實性,衆生皆具,而未能證。寂滅,指有余依、無余依涅槃,聲聞、獨覺證了果,滅了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而徹底超出輪回,當余依身體存在時,所得涅槃名有余依,當身體不存在了,所得涅槃名無余依。圓寂即大乘聖者功行圓滿所證的無住涅槃。《攝大乘論》講此涅槃有多頌。初頌雲:“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諸菩薩舍妄,一向顯真實。”諸凡夫不達圓成實性,就有遍計所執,諸菩薩舍妄,就去了遍計所執,而證圓成實性。次頌雲:“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轉依即解脫,隨欲自在行。”菩薩舍了妄,就把真正的圓成實性顯了出來,這時就徹底證得涅槃的轉依,而解脫了六道輪回。再次頌曰:“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菩薩對生死涅槃起平等智,作無二無別一樣的看待,這時就用般若現觀實證到涅槃沒有在生死之外,又不舍生死。最後頌曰:“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這時雖不舍生死,而已證涅槃,即不住生死;同時,雖已證涅槃,而未舍生死,即不住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故曰無住大涅槃,這是徹底的大解脫,也就是此中說的究竟涅槃。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所得的果,雖有菩提、涅槃兩種,而以菩提爲主,因其發心是專求菩提。有了圓滿般若的大菩提,而涅槃自在其中,故對般若果的大菩提,若欲作守約施博的解說,必須從下面四方面加以闡述:
1.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釋名。“阿”字漢譯爲無,“耨多羅”漢譯爲上,“叁藐”漢譯爲正等,“叁菩提”漢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漢語,也就是如來一切智智的集中表現。覺的含義主要是要認真徹底通達人生宇宙唯一的絕對真理,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如夢如幻,有而非真,遠離分別言說。這是乘如實法而來的覺雄成就的真實依據,是人們做人處事、建功立業的頭等大事。
2.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形成。菩薩學佛必須在一切視聽言動的活動上,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取不舍、六度齊修的修持上,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要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生起最極究竟、最極偉大正確的般若波羅蜜多,來掃除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由相解脫達到粗重解脫,把阿賴耶識中的二取習氣、有漏業習氣排除,使本識轉爲無垢識大圓鏡智,第七末那識轉爲自他平等、染淨平等的平等性智,使第六意識轉爲通達諸法自相共相、一切有情根性勝劣,以便對機說法、廣度有情的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佛廣度有情的成所作智。同時,在轉八識爲四智之際,也一定要各各有清淨的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清淨的欲、勝解、念、定、慧五別境,清淨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的十一善法,以及各各的自淨識共二十二法爲相應心品以作助伴,故無上菩提就是四智相應心品和合而成。
3.四智轉依的先後位次。《六祖壇經》雲:“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七兩識于見道初地同時俱轉爲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但未圓滿,直至第七遠行地最後勤修加行以及第八不動地修無功用行,才能使二智圓滿俱轉。大圓鏡智一定要在成佛入金剛喻定時才一下俱轉,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後,有了報身的無漏五淨色根,無漏五淨識,才能使五識轉得成所作智。
4.四智相應心品所起的作用。須知無垢識及大圓鏡智主要是變現佛的法身及自報身,及二身所依之土;平等性智主要是示現他受用身及土以度濟十地中的聖位菩薩;妙觀察智主要是協助佛的他受用身及化身,廣爲衆生說法濟世之用;成所作智主要是現叁類化身以度有情。所謂叁類化身,一是現千丈大身,爲地前加行位菩薩說法;二是現丈六金身,爲地前資糧位菩薩,以及聲聞、獨覺、人天大衆說法;叁是現隨類化身對叁塗有情而行拔濟。
六、般若總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古印度婆羅門是頭等貴族,它信奉梵天,迷信色彩非常濃厚,所以特別相信咒的威力。在它的影響下,古印度人民迷信咒的情況也非常嚴重。佛陀反對封建迷信,很想把印度人民崇拜神咒的邪信轉變爲崇奉般若波羅蜜多的正信,所以在此經總結般若波羅蜜多的偉大時特意把群衆所信仰的咒相配來講。意思是說,般若波羅蜜多是有最大神威的咒,最光明無比的咒,是至高無上的咒,也是沒有哪一等與之相等的咒,因爲般若徹底能拔除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一切無常五取五蘊的衆苦,真實不虛,切實可信,故隨即說鼓勵之詞以勸導之曰:“揭谛揭谛”,去啊去啊!“波羅揭谛”,到彼岸去啊!“波羅僧揭谛”,大衆都到彼岸去啊!去做什麼?“菩提薩婆诃”,去成就般若智慧圓滿的無上大菩提啊!
二000年叁月二十五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