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使俱生我執消滅于無形,此時此位平等性智即圓滿轉得,故曰“無功用行我恒摧”。此智的妙用怎樣

  即如來以此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土,爲十地菩薩對機說法,故曰:“如來現起它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如來的報身名自受用,受用自己所應有的廣大法樂,對十地菩薩示現種種與自受用身近似的身土,使地上菩薩易得受用與佛近似的殊勝法樂。故名“他受用身”。什麼是十地

  菩薩見道破分別我法二執,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得部份妙觀察、平等性二智,受殊勝法樂,又有堪能廣化有情,故初名“極喜地”。次修淨戒,令戒行圓滿,叁業清淨,遠離犯戒塵垢,故二名“離垢地”。次修種種禅定,命定學圓滿,能發出種種殊勝智光,故叁名“發光地”。次修菩提分法,智慧火焰猛烈,焚毀種種煩惱,故四名“焰慧地”。次修出世離欲,同時又悲濟有情,不舍世間,能使世出世道並行不悖,實屬難能可貴,故五名“極難勝地”。次修種種緣起,深達法性,能令殊勝的無相般若現前。故六名“現前地”。次于一切巨細諸法平等觀照,勤用功力,使無相智殊勝圓滿,用功修行到最後邊,故七名“遠行地”。次修無功用行,隨緣任運,觀法化衆,心常不動,故八名“不動地”。次修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辯說無礙解的四種智慧,說法利生,方便善巧,故九名“善慧地”。最後功行圓滿,大法智雲蘊含無量叁摩地門、陀羅尼門,具無邊慧、無邊功德,如大雲層蘊含無量微細水珠一樣,故十名“法雲地”。如是十地一地比一地勝進,一地比一地廣大,層層深入,終至覺行圓滿。在此長期過程中皆由如來現種種相應的微妙身土,說種種相應的微妙正法,領導地地菩薩依次前進,最極究竟,至佛果位。如是一切皆平等性智的妙用。 五、阿賴耶識頌 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隨它業力生。 此中上句言賴耶識的性是無覆無記;相應的心所是遍行。阿賴耶識沒有我法執著,沒有障蔽,又不造善惡業,故其性是無覆無記,由此無覆無記性就附帶顯示出它的量是現量,境是性境,故頌中不別顯它的量與境。賴耶識只有自性分別,不造善惡業,故不與善心所及煩惱心所相應,又與意識關系疏遠,不緣名言,故不與別境心所和不定心所相應。因此,它的心所只是五遍行。 下句言賴耶識的界地。賴耶識于欲、色、無色叁界皆有,不僅全通叁界,而且叁界九地皆是它隨有情善惡業力之所變現。有情造業有善惡兩類,皆能熏習成種。惡與善業皆有上中下叁品。惡業下品感傍生,中品感鬼趣,上品感地獄;善業下品感修羅,中品感人趣,上品感天趣,故欲界六道所有的根身器界皆是賴耶識,隨有情造業熏習成種之所變現。至于色界無色界皆是有情修世間離欲道所有定業熏習成種,賴耶識隨定業力的高低勝劣不同,而變現出種種差異的界地。頌中所言“界地隨它業力生”,即是顯賴耶識通于叁界,而且世間所有界地皆是賴耶識隨有情業力之所變現,無賴耶識則無界地可言。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 二乘謂聲聞獨覺二種小乘。前者聞佛聲教才能成道正果,是爲下根;後者在成道生中能無師自悟,證離系果,是爲中根。此二但求一己解脫,無大悲利濟群生的願行,故通稱小乘。佛陀對此二乘但講我空,不談法空,講前六識,不講第八賴耶識。故《阿毗達摩經》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此中勝者指殊勝的大乘人。大乘人能通達世出世間深妙的緣起正理,能圓證我法二空的諸法實相,故佛陀必須向彼開示一切法所依的阿賴耶識。小乘人不爾,不能接受此殊勝妙法;若向彼開講賴耶緣起,則不唯無一,而反有害。以故《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一般人只有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爲我的俱生我執,並無第六意識執八識爲我的分別我執。若向大惑不解的凡夫和但求自了的二乘愚者說阿賴耶識,則彼等將會在意識上用名言分別,執賴耶爲我,從而增添其我執,助長其無明,故佛陀于小乘法中不談阿賴耶識,而于大乘法中處處宣說此識。因之,大乘講阿賴耶識時,小乘便起而反對,認爲“大乘非佛說”;大乘人爲了破邪顯正。不得已而與之進行強烈的爭辯。如《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皆多有破小乘反對阿賴耶識之文。故此中頌文有“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之說。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 此二句言阿賴耶識具能藏諸法種子、諸法種子爲其所藏、第七識執藏識爲我的叁藏義而得名,並顯此識浩瀚無涯,藏種無量,如大海水因風擊動而萬波俱作,不可窮極。《楞伽經》雲:“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正是此中“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之義。“七浪”者:謂七轉識及彼心所的種子,因境等刺激而起之現行。現行複熏成種,如海波降而爲水;由諸識種遇緣複起現行,如海水又因風擊而複生波。由是種現熏生,輾轉往複,猶如海水與波輾轉往複,而無有停息之期。此正阿賴耶識集起名心的具體概況。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兩句言阿賴耶識的作用。八識之中前七轉識爲能熏,第八賴耶具有“可熏性、無記性、堅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四義,故能受熏;既能受熏,即能持種;賴耶識隨引業力由內四大種變現根身爲正報;由外四大種外變器界爲依報;至于有情生命前後相續,死此生彼,全由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公。如是五用皆爲賴耶所獨具。由斯宇宙萬物生生化化,無窮無盡,皆是賴耶識的功用,故此獨名“所知依”。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此四句總顯第八識轉依相。菩薩在第八不動地前修,無功用行,推伏俱生我執,第七識不執藏識爲我,故曰“舍藏”。初成佛位住金剛喻定,頓斷第八識中一切最微細的煩惱,所知二障習氣,及續生業習氣,永除世間有漏生死苦果,故曰“異熟空。”由斯第八識染分賴耶全部消除,而淨分執持無漏菩提種性的無垢識與大圓鏡同時現起,由大圓鏡智證得清淨法身,現起至極莊嚴的報身及自受用土。同時此圓鏡智妙用無邊,普于十方塵刹,協助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土,協助成所作智現無量化身土,教化無量有情,故曰“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八識規矩頌》講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