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用智慧來忍解境空,心也空。但在這一階段,只略知心空,並未徹底,境空是徹底的了。印前順後心空,故名印順定,得了下品如實智,“如實”就是“名唯是名,義唯是義,自性唯是假立,差別唯是假立。”真正懂得此理,如實通達,生起決定智,就到忍位,這是下品如實智。進一步就要到“無間定”,就是世第一法。爲何名無間定?從它這裏沒有間斷,下一念就要到見道位了。就像去遊泳,已經到水池邊上了,下一步就入水遊泳了。無間定的境界是什麼樣呢?雙印二空,境也空,決定如是;心也空,決定如是。印證兩個決定如此,心境俱空。接下來就是見道位,就是聖人了。世間法到這裏最高,故名“世第一法”。接下來就出世間。在世第一法中,還有個有所得,即空相未除。如果把這個空相也空了,就見道。《解深密經》中“分別瑜伽品”有個“空空”,就是空也要空。《壇經》雲:“不存有見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著一物守空知,猶如太虛生閃電,此中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否則,就有挂礙,執藥成病,心不清淨。如實智如何理解?意爲“確實如此,絕對如此”,名與事絕對不相幹。承認這個理是真實的,就是如實,故成決定智。四尋思位無決定智,還在尋思參悟階段。這是講見性的練習,猶如學遊泳,先要學一學,練習一下,才能遊得來。《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都講了“四尋”、“四智”,但都簡略,因爲要義語簡煉,所以我才詳細反複、深入淺出地講清楚。修唯識觀方面,窺基大師還有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識:“虛”指我法二執,遍計所執都是虛的,沒有的,是外境,必須遣除,故說“遣虛”。“實”指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實有的,故說存實。依他起性是唯識相,圓成實是唯識性,所以必須把識存起來保留下來,亦即破外境,存內識。二、舍濫留純識:“濫”指境,內境和外境,內境是識的相分,因爲識變識的境界爲它所緣,是識的一部分,是識的相分。“濫”,外境內境的境有混淆,因此把易混淆的境去掉,不說境,改說識所變現的似相,是識的相分,也是識,故說唯識無境。把易混淆的“境(濫)”舍掉,只“留純”識,所以叫唯識。叁、舍末逐本識:“末”,指相分和見分,兩者都是自證分所起的用,自證分是識的體,用是體生發的,講體,自然就舍用,所以就要舍去見相二分。自證分等這些“末”,總起來就是一個識,這就叫“舍末逐本”,“本”就是識。四、隱劣顯勝識:既知只有識(不再分別見相二分),但識中還包括心所,《成唯識論》說:“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心所定隨心王,兩者都包括在識內,一個識字統攝兩者,“隱劣顯勝”。(“劣”指心所)。這樣越遣就越精越勝,只剩識了。五、遣相存性識:唯識中,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總起來都是唯識相。這個相只是個幻相,沒有實體,本性空。唯識性就是空性,把這個空性抓住,保存住。“若知空性,則見導師”。我修唯識觀,主要修“四尋思”、“四如實智”,沒有修“五重唯識觀”。照上述“五重唯識觀”修也可以,只是它總在變,不易得定。修唯識觀需要定境,最後我又依《金剛經》修,就更簡煉明了。“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要懂緣起性空,一切法都是緣起,一切法都是性空。哪裏能找到我,哪裏找得到一個法,“我法”都得不到,心裏就空空蕩蕩,“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當下真空本性就顯露出來了。就這樣快!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講,“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確確實實、真實不虛。我深信不疑,這是最簡捷,最直接了當的修行方法。難怪六祖一聞《金剛經》,就言下大悟!《金剛經》第一段,詳述了佛陀的生活起居,爲什麼

  就是要開示世人,真正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修,佛就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悟。衆生在日常生活中迷,佛就在行住坐臥中了知緣起性空,不取不舍,“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有關見性及方法的修持上,我旁征博引了《瑜伽師地論》的修唯識觀,又引了《金剛經》、《成唯識論》,又附帶講了窺基法師的“五重唯識觀”,講了四尋思,四如實智。但還有精煉之法,就是《金剛經》上所開示的,在生活實踐中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找不到真的,就空了。一下子就解脫。空了,就離言說分別,就見性。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境迷。因爲一見性,真正的般若智慧生起來了,第七識就轉爲平等性智,第六識就轉爲妙觀察智,得大自在,有大神通,真正見了性,就登初地。禅宗講見性,唯識裏就叫入見道位。修行方法很簡便,就是“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觀照方法,就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佛說得多明顯,比起觀“念佛是誰”,這一觀法要直接、簡便得多。真正修佛法,就得靠般若,“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诃般若力。”把般若抓住就行。《金剛經》講,“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爲什麼說這種人真正是菩薩呢

  他懂得我法二空,自然就解脫了。法都沒有,哪裏有個生死苦海,哪裏有個涅槃

  這樣心裏就平等,染淨就平等,當下就解脫。這是學修一體化,在生活實踐中了知一切法皆如夢幻泡影,“一空一切空,萬境自如如。”立刻就證真空本性。證了真空本性,就要保任,要守住那種清淨境界。常時保持沒法言說的真空本性,有妄念起了,就用正念把妄念打下去,打下去後,心裏讓它寂靜下來,寂靜久了,又觀一下提醒提醒。這就是六祖說的,“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就這樣修,所以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下面講正式見道。

   頌雲∶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我們都渴望見道,證道。道是什麼

  就是實證唯識性,方便善巧通達唯識相。通達唯識性,就有根本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相,就有後得無分別智。根本和後得兩種無分別智同時運用,就是佛眼,也就是佛之知見,也就是佛的心境,也就是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見道就見了佛之知見,就見了佛的真正的道。雖未圓滿,但已經見了一部分。登初地時,第六識的一部分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的一部分轉爲平等性智,就得了無上菩提的一部分。四智雖未圓滿的得到,但已得其中兩者的一部分,到七地以後,八地以前才得圓滿。見道位有一頌:“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如果此時,對所緣的境界,“智都無所得”,不但境空,智也空,心智俱空,“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心空境空,空也空,一切法無所得,無所得也無所得,這時候就住在唯識的境界中,就離了唯識相的執著,證了唯識性,“離二取相故”,離開了能取所取。到此地步,離開了的只是“分別我法二執”,還沒有破“俱生我法二執”,斷了“分別煩惱所知二障”,還未斷“俱生煩惱所, 知二障”。所以《八識規矩頌》說:“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綿。”可見,見道位斷的是“分別我法二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見道位實證的是唯識性。證了唯識性後,還須如實通達唯識相。

   見道位又名通達位。即徹底通達諸法的真空本性。它有幾個重要內容。第一,用叁心,觀真谛(非安立谛);用九心觀“苦集滅道”這一安立谛。安立谛,是佛用語言文字安立的法,如四谛、十二處、十八界等,特別指小乘觀修的四谛。依世俗谛道理,苦就是苦,集就是集,滅就是滅,道就是道,依名來求實,依名來取相。非安立谛,就是勝義谛,離名絕相,非語言文字所能诠表。是大乘人專門修的。大乘佛法在見道位時,一方面用安立谛來觀諸法的相,一方面要用非安立谛觀諸法的性。所以有兩種谛來觀。用勝義谛來觀時,有叁心,即叁種觀法:一、內遣有情假緣智:“遣有情”就是破人我執,遣除人我的假緣智,只有個語言文字相,並無實我,以此破人我執,亦即觀我空的智慧,觀我空的心,這樣就“能除“軟品分別隨眠”(軟品,即下品;隨眠,即種子。分爲“分別我法執隨眠”和“俱生我法執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內遣,就是在定境中來遣除。在定境中遣除一切法,觀其了不可得,只有假名沒有實體的智慧,就是觀法空,破法執,能除“中品分別隨眠”。叁、遍遣一切有情假緣智:亦名“能除一切分別隨眠”。“遍遣一切”,即遍遣一切法,都只是假名而無實體。有情,即我執。把一切法和我執的假緣遣除。第一,“遣除有情假緣智”,就是破人我執;第二,“遣除諸法假緣智”,就是破法執,第叁,“遣一切有情假緣智”,就是雙破我法二執。此處所謂“智”,就是心,叁種智,就是叁種心。這就是見道位觀非安立谛的心。可知見道位破分別我法二執,包含叁個階段。凡屬于修法,一定有先後次序,即使是頓悟,頓中也有漸,漸中也有頓。以頓爲主的,雖含有漸,還該屬頓法。以漸爲主的,雖含有頓,也還屬漸法,看依哪個爲主。非安立谛叁心,斷叁種分別隨眠,用此觀主要觀我空法空,也包括空空在內,斷的隨眠就是分別的我法二執和分別的煩惱所知二障。非安立谛是根本智境。它與安立谛正好相反。安立谛主要觀四谛:苦集滅道。依名求實,認爲苦就確實是苦,集就確實是集,滅就確實是滅,道就確實是道。而非安立谛卻認爲:所謂苦,即非苦,是名苦;所謂集,即非集,是名集;所謂滅,即非滅,是名滅;所謂道,即非道,是名道。恰與安立谛相反。觀安立谛有九種心,亦即有九類止觀,其中觀有八種,都是依據定,具體有法品和類品兩種觀法(亦名法品忍智和類品忍智),何謂法品忍智?比如觀苦谛,先須知道苦的內容,從內容上去觀:苦有無常、苦、空、…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