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成佛的切實依據
唐仲容老師講
《頓悟入道要門論》說:“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又問:雲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頓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實踐其說,建立頓悟成佛的一大法門,爲後來禅宗代代相承不變的宗旨。佛是出類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人。佛的成就是偉大,爲什麼可由頓悟而成佛呢?這是因爲一切衆生有情本來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來藏”等異名同實的清淨心體。清淨心體,是頓悟成佛切實可靠的依據。《涅槃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這是說明頓悟成佛是以佛性爲依據的。佛者覺也,智慧也,覺慧的性能是人人本來具有的,但爲有情迷執,覆蔽不能顯現。所以六祖就說:“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以心迷,不能自覺。”《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亦如是說:“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爲什麼呢?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又說明無漏淨智本自具有,人人能破執斷障,即得頓起現行。其他經典又以“佛性”的異名“如來藏”說明頓悟成佛的道理。《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法相備足,如我無異……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作佛事。”這裏不但說明了如來藏是一切衆生之所本有,而且也說明了如來藏是成佛的切實依據,依之修學,即可頓成佛道。六祖說:“諸佛妙理,非關語言文字。”禅宗傳佛心印,屬于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其義有二:一是突出頓悟法門,二是認爲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華嚴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維摩诘經》說:“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雜染故,有情雜染。”禅宗依據這些教義,大力倡導“即心即佛。”之說,並把這種理論體現在修持上,而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成佛與頓悟成佛是同義詞,達摩祖師從南天竺來中國,開闡禅法,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禅宗的蒼石,也是頓悟成佛的根本大法。言下頓悟,隨根性不同,悟境亦有差別。大悟者:即時見性成佛;小悟者:亦知道向心中求佛,以及入禅方便。言下悟者:無論其可悟的大小深淺如何,總是其心靈活動有著豁然開朗的景象,在認識過程上,有著由暗轉明的飛躍,故俱是頓悟。頓悟成佛,是以佛性或本心爲其切實依據。那麼爲什麼還要依善知識開示,才能實悟呢?這是因爲一法皆待因及緣而生,參禅開悟亦屬緣生與佛性是其內因,還須借善知識開示爲外緣,才能使菩提種性頓起現行,而有妙悟,這是禅宗重視參話頭的原因。但是亦有開悟而不假善知識開示者,如釋迦牟尼他坐在菩提樹下,無師開示,而意大徹大悟,直登佛地。爲什麼說頓悟同時即能證得佛果呢?因爲佛果所得諸法都是本有。如菩提即屬現成,所以說“菩提本自性,煩惱即菩提。”又如涅槃,亦屬現成。所以說:“涅槃不異世間,生死即涅槃。”那麼法身、報身、化身,亦是衆生身中所固有的,所以六祖對智通說:“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四智亦不外是本心,妙用的差別,可以說:“四智本心明。”本來一切有情的自性,非凡非聖。迷則是凡,悟則是聖。一切諸法的自性,非染非淨。迷則見染,悟則見淨。有情若迷,其心自妄,妄心所現,皆是染法。有情若悟,其心是淨。淨心所現,皆是淨法。但在未悟時,妄心包含著淨心,可以說:“淨心在妄中。”而染法中亦蘊藏著大量的淨妙佛法,所以說:“煩惱身中有如來藏。”一旦開悟,妄心轉爲淨心,如來寶藏就被打開,而本具有的淨妙法性頓起現行,所有菩提、涅槃、叁身、四智等亦同時具足。這種佛果法性均屬現成本來具有,而不是始起新生,所以頓悟本性之時,即能受用其本具之淨妙佛法而頓證佛果。因此六祖曾有偈雲:“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頓悟,頓修,頓證的頓教,一切有爲無爲功德,皆屬本有現成,只要大悟,便得親身受用而證佛果。舉例:如長途旅遊,腳踏實地,跋山涉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于慢慢地到達目的地。那麼,依漸教修者,如乘車前往,日夜飛馳,較快的到達目的地。頓悟漸修如是,直升飛機。乘長風博太空,路途之遙遠,不日即到目的地。這叁修法都是學佛的正道,依之而行,都能成佛。不過天地人生壽命幾何?黃龍禅師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雲:“跨進真如不二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此語確實真實不假。學佛的人我們都渴望見道,證道,道究竟是什麼?就是實證唯識性。方便善巧通達唯識相。通達唯識性就有根本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相,就有後得無分別智。根本、後得兩種智慧同時運用,就是佛眼。也就是佛之知見,也就是佛的心境,也就是“佛道誓願成。”見道就見了佛之知見。就見了佛的真正道。雖然沒有圓滿,但已經見了一部份。登初地時,第六識的一部份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的一部份轉爲平等性智,就得了無上菩提的一部份。四智雖然沒有圓滿的得到,但已得其中兩者的一部份,到七地以後,八地以前才得圓滿。見道位有一頌:“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意思就是說此時,對所緣的境界,“智都無所得。”不但境界空,智也空,心智俱空,“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心境俱空,空也空,一切法無所得,無所得亦無所得,這時候就住在唯識的境界中,就離了唯識相的執著,證得了唯識性,“離二取相故。”離開了能取所取,到此時離開了的只是“分別我法二執。”但是還沒有破“俱生我法二執。”斷了“分別煩惱所知二障。”還未斷“俱生煩惱所知二障。”所以證了唯識性後,還須如實通達唯識相。頓悟一詞就是迅速覺悟的意思。佛的含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此,學佛首先要在求“覺”。而尤其迅速覺悟,覺悟是智慧之用,而智慧有聞、思、修的差別,在聽聞正法中,能迅速通達人生宇宙唯一絕對真理的緣起性空。能深知自覺覺他的總持法門,這就是聞慧中的頓悟。在思慧中,能迅速思維出人生宇宙絕對真理的緣起性空。能深知自覺覺他的總持法門,就是思慧中的頓悟。在修慧中運用總持法門,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當下就實證人生宇宙唯一絕對真理的緣起性空,這就是修慧中的頓悟。《中論》上講:“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既然包括世出世間染淨諸法都從因緣生,自無實體,刹那生滅,無有定法,哪有什麼實法可得呢?既無實法可得,又有什麼實我可得呢?如能隨時隨處用緣起性空去觀察,自然會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頓入不二法門,而自得解脫。因此,頓悟一詞不是一定指成就了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圓滿的覺者。而是說抓住人生宇宙的實相,自然會以一貫萬,一通百通,而迅速入道。《金剛經》上講:“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心經》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量義經》講:“一相無相,是名諸法的實相。”這也是叫我們抓一,抓速。“一相”:一就是少。一相:萬法都只有一個相。一個什麼相呢?一個沒法分別言說的幻相,一個不真實的相,夢幻泡影的相。緣起性空的相,相有體無的相,這些都是爲了使無量衆生皆能用一相。“無相”:不是說沒有幻相啊!幻相還是有的,無相就是我們心裏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心裏沒有分別執著它從哪裏來的呢?從因緣所生法上來的幻相,因爲幻相就沒法分別,幻相就是實相,幻相就是真如,幻相就是無爲法。大家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佛說這些都是爲了使無量衆生皆能用頓悟的道理和方法修學。迅速達到頓悟成佛。《華嚴經》上講“以少方便,速證菩提。”這些都是教我們抓一,抓速的頓教法門。爲什麼要教我們抓一呢?《無量義經》上講:“宇宙間只有一法。”什麼一法呢?《解深蜜經》上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就是這個“一法。”悟一則千從,迷一則萬惑,通于一而萬事畢。抓一也就是抓頓,頓就是快,快就是速,就是這個道理。說千道萬,一句話人生壽命幾何,就是爲了使衆生迅速達到頓悟成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