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道▪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亦不無,一切皆待因緣力,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若能如是觀,如是行,即爲隨順真實,如理稱法。

  息緣無喘,是從靜處用功,勤修四行,是從動處用功。動靜結合,禅功嚴謹,久之,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的平常心,即會脫穎而出。

  平常心的形象怎樣呢?平常心的形象可用六祖常說的“平直”二字來說明。平謂心平,直謂行直。心平行直是禅功的成熟,也就是道,也可說就是佛心。故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說:“平直即彌陀。”六祖只從平常心的行相來說平直一詞,認爲那就是道,而未直言平常心是道。後來禅宗大德于此處有悟,覺察到六祖所說的心平行直,可說就是平常心,因而有平常心是道之說。平常心有體有用,就其體相說,就是心平;就其用相說,就是行直。心平的具體情景,六祖在《壇經·付囑品》裏用“一相叁昧”來說明,他說“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叁昧。”心平則自有般若現起,通達任何一法,都無大無小,無高無低,無優無劣,無善無惡,無淨無不淨,無有少法可起分別。所分別既無,則分別心與無分別智亦無所得,而一切無分別,平等共—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淨相,相續而轉,故名一相叁昧。至于行直,其具體表現,應知即六祖所說的“一行叁昧”相。六祖說:“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由于心平,不住諸相,如如不動,與境相接,自不起思慮分別,而隨感隨應,直往直來,其心仍然是清淨無相,如如不動,故名一行叁昧。此中一相叁昧,體現心平,是從平常心的體相上建立;一行叁昧,體現行直,是從平常心的用相上建立。有以平常心體相爲實質的一相叁昧,自會有以平常心用相爲內容的一行叁昧,因而反過來有一行叁昧,也就必須有一相叁昧。這就是說: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如果用“寂照”義去理解平直義,則一相叁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叁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這兩種叁昧結合起來,就是平常心的全貌。

  學人如已戒行純熟,叁業無邪,即應以平常心爲道,隨順聖義谛,無爲無作,不修而修,修無所修;不證而證,證無所證,如是而行,自會見性,突破凡聖關。

  叁、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

  學大乘法,在因位爲菩薩,在果位爲佛。佛是修菩薩道而成,故欲成佛,必須修菩薩行。而菩薩行的主要標志,又在于發大願、起大行、作大士以廣度一切衆生。因而真俗圓融、悲智等運就成了行持上的最高准則,特別是功行較深的人,更應如是修學。 爲什麼要廣度衆生呢

  因爲衆生是福田,有衆生才會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就無邊功德。衆生是慧海,爲度衆生才會廣學五明,廣修種種法門,而成就“道種智”和“—切智智”。衆生是諸佛母,所以《淨名經》說:“諸佛解脫,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衆生是聖道根,所以《華嚴經》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 爲度衆生,必須有悲智等運之心行,有此心行才會有真俗圓融之妙用,而達廣濟之目的。所以佛說“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道行,皆依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的原則建立。六度中“布施度”所攝“財施”、“法施”“無畏施”,皆是悲的表現。“智慧度”所攝“加行、根本、後得無分別智”,全是智的表現。“兩度”結合,恰是悲智等運。其余四度,各各皆以悲智相兼爲內容。且如“忍辱度”,其中“耐他怨害忍”,是悲的表現,“法思勝解忍”,是智的表現,“安受衆苦忍”,則分屬悲智。“持戒度”其中“饒益有情戒”主要屬悲,“攝善法戒”主要屬智,“攝律儀戒”則分屬悲智。其余兩度,仿此可知。至于“四攝”,布施屬悲,愛語多屬智,利行、同事則皆是悲智交融。再若“四無量心”,其中悲屬悲,舍屬智,慈、喜則皆通悲智。菩薩所修無邊法門,無一不是悲智等運,也無一不是真俗圓融。因爲要有大悲心,才肯把自己所證的微妙離言的真實義向衆生宣說;同時也要有大智慧,才能方便善巧,以世俗法導引衆生悟入真谛。《淨名經·菩薩行品》所說“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其中“菩薩不盡有爲”,即是寓真于俗,融智于悲,以不舍世間,化度群蒙;“不住無爲”,即是融俗于真,納悲于智,以深契實相。《金剛經》說:“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河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是大悲心,隨順俗谛;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大智慧,隨順真谛。大乘教中類此所說多不勝舉,總的是教人修菩薩行,一定要在真俗圓融、悲智等運的前提下進行種種活動。 禅宗祖師直了真源,但還是重視真俗圓融、悲智等運。且如六祖說:“欲擬化他人,須自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此擬化他人是悲,有方便是智,結合起來是悲智等運。同時有方便是順俗谛,自性現是順真谛,合而觀之,就是悲智等運,真俗圓融。《壇經·決疑品》頌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這是順真谛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等句,就是隨順俗谛,教人在日常把家庭、社會等方面的人倫事務做好,把群衆關系處好。合起來講,就是真俗圓融。 真俗圓融,是空有雙彰的中道,也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運,是自他兩利的勝行,也是無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爲道,依此勝行而行,則定成佛道作“無上土”。

  四、說雖有萬般 合理還歸一

  《壇經·般若品》說:“說雖有萬般,合理還歸一”,意謂道雖對機隨緣立種種名,而其實體惟一無二,所以《華嚴經》也說:“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道既是一,則本文前面所分述的行正等叁項是道,主要是根據適應某些特定情況,而從權方便說的。克實而言,此叁道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融貫爲一的。學人于此既要掌握其各個的特殊適應性,又須通達其相互間的共通性,才能于道權實兼司,操縱自如。 《壇經》所說的歸一,究竟指的什麼?直言之,就是指的一實相真如理。此理是道之體,它遍于一切法、一切處,至大無外,所以它是“大道”。此理真實,常如不變,所以它是“真道”。同時它又是遠離二邊,不偏不倚的正中道理,所以它又是“正道”或“中道”。人若依此理而尋思參悟,便是“悟道”。悟此理而達到親證現觀,便是“見道”。依所親證的真如理爲准則,而修理心身,使身口意叁業清淨,與此理全相契合,便是“修道”。修道純熟,盡去客塵,使此真如理圓滿彰顯,便是“成道”。所以說,“說雖有萬般,合理還歸一。”同時道有體也有用,用即般若之妙用,諸佛因人施教,對機說法,建立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以及菩薩乘的種種教法,法門無量,勝行無邊,而皆統攝于一佛乘,簡稱爲“一乘法”。若攝用歸體,則此攝萬法之一乘法,亦不外一真如理。然複當知道不離心,道之全體大用,就是一心的全體大用的體現。因爲所謂道體的真如理,就是一心本淨之真性,一乘法所攝之種種法門不外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設。若以自心本具之般若,現見自心本淨之真性,即證菩提。人常“觀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見性”,見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並以此法化度衆生,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悉皆如是。這就是無上無容、惟一無二的佛道。經雲:“解一則千從,迷一則萬惑。”古德亦雲:“守一而萬事畢。”同道們,通達真如理,悟此一心吧!

  

  

  

《什麼是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談學佛要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