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唐仲容
唐思鵬
開悟一詞可用于世間善法之上,也可用于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惡業是感叁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業是感人天福報之因而勤修,這是人天乘人在世間善法上的開悟。若于四谛法上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終得解脫,是爲聲聞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若能深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而勤修觀行,斷除無明而永得出離,是爲獨覺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
上述叁種開悟,雖皆是善,而較低級,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開悟。若人能徹底通達緣起性空的絕對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實面貌,而在生活實踐中不取不舍,真參實悟,達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見性證真,這才是至極高尚、無與等倫的開悟。這種開悟是自覺覺他、成就無上佛果的殊勝法門。《華嚴經》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方便”,“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均指此法門而言。
這種法門是“瑜伽”、“般若”中道了義教的精華,也是達摩、慧能祖師禅法的心要,它自有其隨順必然性因果規律而形成的無上妙法,是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最簡要、最精妙、最直接有力的入道方便。
可是千多年來,有不少的人卻用玄之又玄、高不可攀的玄學觀點去表诠,弄得求深反晦;更有不少的人用野蠻、粗糙、莫名其妙的神學觀點去理解和行持,弄得一無是處,唐捐其功。從而使茫茫宇宙、無邊衆生,欲求見性解脫而無門可入,長夜沈淪。
筆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悲痛萬分,而思爲文,大聲疾呼,以拯救之!本期講學四川省佛學院,星期日爲遠近前來的四衆善友宣講開示,根據佛言祖語和自身躬行實踐的的微薄體悟,就怎樣見性開悟這一問題,精心細談,指示門徑,當下座中曾有多人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今且將此講述精加整理,並補充要點數則,寫出《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一文,以張妙道,而期與天下有志于見性開悟的智者共勉。
怎樣見性開悟
善友們,今天向你們講講學佛第一重要的大事——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什麼是見性開悟?這種開悟就是大破愚迷。什麼是迷呢?人們經常把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認爲最極真實。把我們自己的身體認爲真實不虛,是個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對于自身及周圍的環境如天、地、認爲真實,這就叫“法執”。有了我執與法執,就是顛倒夢想,也就是“迷”。破了我執、法執,自然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開悟。慧能六祖說:“迷來悟度。”蕅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正是此義。真正開悟就是言忘慮絕、無執無著的見性。他在生活上、視聽言動上都合理合律,而至善至美;在心境上,內外明徹,開闊空曠,而自在超脫;在生理上氣血流暢,身體輕安而健壯有力。由斯超凡入聖,得無生忍,登歡喜地,神通自在,遊百佛土,侍百如來,上承下化,有大威力,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正是指破了我法二執的見性開悟者而言。
怎樣見性開悟?對此問題,簡要地說,應從以下叁方面入手:
(一)下大決心,拼命要求在一定時期內見性開悟,並堅決自信,定能如願以償。古人雲:“心誠求之,不中不遠”;又雲:“有志者事竟成”;俗語也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人能誠求見性開悟,自然就是其中的有志者和有心人,當然就一定會勝利地成其所爲。如來說:“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因爲下決心拼命求開悟,就會産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佛者的內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決心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促使內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沖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釋迦佛坐菩提樹下自發誓言:“若不證無上菩提,終不起此座。”結果在七七日內即成大覺,就是一件顯明的事例。筆者在多年來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此也有較深的體會。故知此段所說的下決心和堅強的自信心,是見性開悟法門強有力的敲門磚,學人慎勿等閑視之。
(二)溶小我于大我,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衆生中去。一切有情,特別是人都是互利互助而得生存,若離衆生則無自身,故衆生是大我,也可說是真正的我,而人們必須時時刻刻報衆生恩。學佛者猶須本著佛典所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的教誨,自始至終舍小全大,普度一切衆生爲事。怎樣度衆生呢?初發心時即當端正態度,不是爲我成佛,而是願一切衆生成佛。如皈依偈言:“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領大衆,一切無礙。”在平常起心動念時,必須生四無量心:即慈愛衆生而思與其樂;悲愍衆生而思拔其苦;見衆生止惡修善、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同時雖在在處處關心衆生而常知衆生如幻,安住上舍而不取相。更須在行動上勤修四攝:見愚昧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者,施以無畏,而廣行布施。來求法者,含笑先言,樂說無厭,而常修愛語;常行慈善公益的事,而修利行;時時刻刻關心衆生慧命,與之共生活,共工作,而修同事。總之,目視耳聽爲衆生而視聽;口言、身行爲衆生而言行;心意所思、手足所向,無時無處不是利益衆生,而且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衆生。若能如是修學,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福德不修而自修,智慧不積而自積集無邊。胸襟寬闊,氣度雄偉,風格高尚,基本上與佛無異,而自然有見性開悟的雄厚基礎與活動場所,又何患性之不見,悟之不開呢?若修行人不肯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則我執難破,雖終日持戒,入定觀空,而始終跳不出個人主義的圈子,只得人天利益,絕不能斷障證真,成就無上菩提。故欲見性開悟者,首須深明此段所說的重要性及其偉大意義。
(叁)在度衆生中不取不舍。《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始終修一切善法,即是修六波羅蜜。廣度一切衆生,即是不舍;在度衆生中,知一切法,如夢如幻,而無我、人、衆生、壽者相,即是不取。如是不取不舍,即是悲智等運、福慧雙修、真俗圓融,而必成佛果,故如來說爲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六祖慧能悟得此中奧義,知見性成佛必須從不取不舍的方法上用功,所以他懇切地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怎樣在度衆生中不取不舍呢?當知度衆生,首須爲他們廣說正法,在說法時首須如《金剛經》所說:“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教導,對衆生有請必說,甚至無問自說,耐心地說,反複地說,務必使衆生言下有悟,如是演說正法,即是不舍;同時應知說法者如幻,聽法者如幻,都無實體,于言上離言,于分別上離分別,而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即是不取。不僅在說法時爲然,因爲我們是活著的人,必須吃飯、睡覺、工作、學習、說話、走路,一一都須不取不舍。例如在吃飯時,當食知量,遠離欲樂、自苦兩邊,按時而吃,如律而吃,念衆生苦,思與拔濟而食,是爲不舍;同時,更應深知吃飯者如幻,食物如幻,食的動作亦如幻,轉眼過去了不可得,而心無所住,是爲不取。在睡眠時,按時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思度衆生而睡,是爲不舍;同時更應深知睡眠的人如幻,睡眠的法如幻,有生以來,年年睡、天天睡,皆一晃而過,永無蹤迹,了不可得,由是身心安詳寂靜,是爲不取。唐代龐女談見性禅法時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正是指此而言。飲食睡眠如是,在工作學習上、說話走路上不取不舍的修法,例此可知。如是在一切生活細節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自爾“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正是《金剛經》所說的“生清淨心”,清淨心的具體表現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不取),即是“無相叁昧”。在應事接物上自然會隨感隨應,直往直來,當言而言,言得如理;當行而行,行得合度(不舍),即是“一行叁昧”。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恰是《維摩诘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活生生的悟境,定慧等持的無相禅,教下稱爲登地,宗門呼爲見性。六祖對見性開悟有極生動而確切的描述,如《壇經》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爲般若叁昧。”得此叁昧,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就是見性開悟在實際生活上的真實寫照。然複當知,見性開悟所用的不取不舍的方法,必須在廣度衆生的願行中修學乃有卓效。因爲廣度衆生才能具足無邊福德,爲見性開悟的勝增上緣;同時見性開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衆生中教學相長,于境無著,才有實相智;廣見多聞,才有種種方便智。若學佛人只知頓忘人法解真空,專從不取上下手,而無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行,忘掉了不舍,則其所修,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長無明,毫無生氣,安有見性之可能?願學佛求開悟的同人,對此深思之。
(四)在現實生活上入不二法門。諸大乘人必須以大雄無畏的精神常常弘法利他,廣度衆生,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但這種入法有由理入和行入兩種。由理入主要是默識心通,離兩邊的分別執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無滯,遠離二邊,而行契中道。本來一切法無一而非內識隨因緣力之所變現,如夢而有,如幻而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說,不可分別。學人內心必須參透此理,對種種法深知其不是實物,不可認爲它是個什麼,也不可認爲它不是…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