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容:試論《壇經》的偉大優點與學習
一、本人學習《壇經》的先後經過:
仲容十六歲失明,以耳代目,聽學唯識,晝讀夜思,五年不眠,依聞思慧通達其義,也寫了不少這方面的論文發表,唯于經叁大阿僧祗劫乃能成佛之說,心有疑慮;常思人生天地,壽命幾何!現生若不開悟,又待何時?“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他生是否能生善趣,能聞佛法,屬未知數。因之,對禅宗頓悟成佛之說,生起濃厚興趣。于是取《六祖壇經》進行修學,反複多次未入堂奧,便自發誓:“此生若不掌握見性頓悟禅法奧秘,甯舍生命。”是後,百倍其功,精究笃行,終至豁然,在學修上竟能取之左右逢其源,繼後思古人有:“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所得斯下”的名訓,認爲六祖依《金剛經》開悟,我應取六祖開悟的教理背景《金剛經》精研細參,隨發誓言:“若不于此經鑽深、鑽透、鑽徹底,甯舍生命。”學修未久,竟基本上掌握其精微,曾寫《金剛經》贊雲:
“悲智等運,真俗圓融,觀空遣相度生中,
福慧兩無窮,法樂重重,佛果攀高峰。”
複寫一絕句雲:
“何是如來真實義,觀空遣相度生中,
自從深解金經後,自覺覺他道日宏。”
深達《金剛經》奧妙後,即知叁世諸佛成佛心要,同時,也于《六祖壇經》有更深入的通達和受用。這時,再將《金剛經》、《壇經》的悟境反觀唯識,不禁妙境天開,通達和嘗試了如《解深密經》所說“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的妙義和妙味。
近年在四川省佛學院講學,今期暑假,省內外善友群集一堂,禮請講授《六祖壇經》,歡喜允諾。在開講前複取《壇經》囑人爲我通讀,再進行一次重溫與精究,深感《六祖壇經》所講學佛成佛的要法,既直切而又了當,最精微而又平實。學人若能于此寶典精究細讀,信解受持,定能用力少而成功大,曆時短而見效速,蒙益無量,實難思議!今特寫《試論〈壇經〉的偉大優點與學習》一文,以飨舉世之學佛者。
二、《壇經》的偉大優點
《六祖壇經》內容豐富,舉其殊勝要義,略有叁點,茲特一一顯示之如次:
(1)言下明徹,通用無滯的頓悟見性法:《壇經》序品引五祖教神秀雲:“無上菩提,須于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般若品》六祖自稱雲:“某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又引《維摩诘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六祖又常教示學人“言下自見”。如是諸言,都是六祖說明見性開悟常在讀佛經時或聽大善知識講授諸佛心要時一聞言下豁然,內外明徹,洞達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故稱“頓悟”。六祖時常說“道由心悟”。從而一再反對坐禅閉關,義即在此。
爲什麼見性的行相都是頓悟呢?因爲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是緣生,緣生諸法皆有生住異滅,故稱有爲法。有爲諸法隨因緣生、隨因緣滅、隨因緣變異,自無定性,亦無實體,抓不住,無所得,故《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出世間染淨諸法,既都如夢幻,無實體可得,故言語分別都實無對象可施,由斯一知如幻,就自然會理解到無法可說,無法可分別執著,而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故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或出世間,都是本性空寂,如來依此建立“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一乘法。大乘依此一乘法而觀而修,即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即時于世出世間染淨諸法都無迷執,而能所俱忘,性相一如,即是見性,生清淨心,得實相般若,故佛依此立“大乘一實相印”。以故見性的行相必是頓悟,是全由貫通世出世間諸法的空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一相無相之實相所決定,法爾如是,絲毫不由主觀所改轉。
頓悟的道理已如上說,頓悟成佛的道理又怎樣呢?這是主要指見了性于一切時“內外明徹,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而心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證自性涅槃。故《壇經》雲:“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同時應知諸法實相,即是緣生如幻,我法本空的真理,悟此二空真理,于時內不見我,外不見法,打破能所對立,而在理境上就自然展現出整個宇宙與我人融合爲一體,這時心如虛空,亦不見空相,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自證得清淨無相的法身。此法身是無爲功德空理的體現。所謂頓悟成佛即專指見性時當下即證二空真理的涅槃和法身而言。然複應知,證得法身境界的當下,即生實相般若,般若之用,即是覺慧,亦是遍知,有此覺慧和遍知,即與佛無異。只不過初見性時只能自覺覺他,而未達到覺行圓滿;在菩提方面只是正等正覺,而未達到無上。但是就其大體來說,有般若即是佛,故《般若經》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壇經》亦雲:“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往無住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學人更應知道據《解深密》了義經講成佛有兩種解脫:一是“相解脫”,二是“粗重解脫”。在見性時于相而離相,實證我法二空真理,本無生死衆苦可怖,亦無常樂涅槃可求,而自然解脫,此謂之“相解脫”。在證得“相解脫”時深達法義,自必“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而廣度無邊衆生。在長期自覺覺他的修持中,自然有福德智慧兩種殊勝正行熏習第八阿賴耶識,集積無量善根,也就是無漏淨種。無漏淨種增一分,賴耶識中本有的染種減一分;無漏淨種,增之又增,至于圓滿;有漏染種,減之又減,直至消滅。即會轉阿賴耶識爲無垢識和大圓鏡智,而成就大菩提,這就是“粗重解脫”。學人只要見了性得“相解脫”,廣度衆生就自然會達到徹底改造人生宇宙的大轉依,而成爲覺行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故學佛者必須通達此中所說的真理,而不可對六祖頓悟成佛之說有絲毫懷疑。
頓悟成佛之說,是六祖一人獨有的見解,還是其他佛典中亦多有此類的文句呢?有的。叁世諸佛都必須首重見性,而見性形式必須是頓悟,故許多經論中,常有類此的文句。《華嚴經》雲:“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無量義經》佛告大莊嚴菩薩雲:“菩薩若能如是修一無量義法門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瑜伽師地論》雲:“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少用功力,得無量善根。”“以少方便,得無量果。”如是等經論所說,都意謂頓悟成佛之義。在六祖依之開悟的《金剛經》亦有類此的同義語,如雲:“于當來世頗有衆生,聞說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此等聖言,亦是說明頓悟本性,即便成佛。
宇宙萬有皆屬對待,故《緣起經》雲:“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在大乘行持豈能獨有頓悟,而無與之相待的漸修呢?大乘修行堅持中道,故常是頓悟與漸修兩相結合,並行不悖。以唯識言,雖主張五位十一地,成佛必經叁大阿僧祗劫,但是實質上還是漸中有頓、頓漸結合的中道修持法。因爲唯識以法相爲依據,法相有自相共相之別。以自相言,宇宙萬法皆各有其不同的因緣所生,因緣不同,其所生的法行相業用亦千差萬別,必須一一通達其特有的行相業用,進行各種不同的修治,這就必須經過極長的時間,運用較多的精力,才能有較全面而正確的收獲,也就是說,修行上有漸修的必然性;但是從諸法的共相上講,世出世間染淨諸法同是因緣所生,緣生之法同是無有定性可得,遠離分別執著。故從其同有的共相上看,都不外同一性空,了不可得,而一悟一切悟,一空一切空,頓見一真空本性,這就說明頓悟的必然性。以唯識言,亦有性相之別,唯識相即諸法相,宇宙之內,品類萬殊,一一通達和修治,必須循序漸進,故在修行問題上,主張叁大阿僧祗劫的漸修;可是從唯識性來講,包括識在內的一切諸法,皆從內因緣及分別勢力所變現,如夢如幻,有而非真,故在時間上亦無定法可得,《百法明門論》把時間列入不相應行的假法中,正是此義。時間既是假非實,安有長短之可言?故叁大阿僧祗劫成佛之說,是就唯識相而言;若就唯識性講,則是所謂叁大阿僧祗劫,即非叁大阿僧祗劫,是名叁大阿僧祗劫,故漸修中有頓悟是必然的。因此,唯識講修行亦是主張頓悟漸修兩相結合的中道,況且唯識祖師無著大士,在其名著《集論》中一再強調“煉根”,認爲先由軟根煉爲中根,再由中根煉爲利根,利根即屬頓悟,據此,唯識不但不反對頓悟,而且還是非常重視頓悟的。
那末,《六祖壇經》是不是專講頓悟,而廢漸修呢?不然。因爲六祖是傳見性法門,圭峰禅師說:“理可頓悟,事必漸修。”諸法自性,本屬我法二空的真理,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同一此空理,故一悟一切悟,一空一切空,而自屬于頓。同時大乘修行先須自覺,才能覺他,要在長期的自覺覺他中,才能覺行圓滿,而證佛果。若不從事頓悟,則不能迅速自覺;不能迅速自覺,則不能善達法義以度他,而學佛無由開步,更不能成就覺行圓滿的佛果。因此,在大乘修行中,頓悟見性是重要最重要的部份,關鍵最關鍵的環節。以此兩點原因,所以六祖在《壇經》中特別強調頓悟的重要性,而加以突出。可是,他雖突出頓悟,而實質上並未截然廢除漸修,因爲他所本的《金剛經》亦主張速成正覺的人,必須往生多劫積累善根才行,如雲:“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六祖本人也非常重視大悲度生,如雲:“若識衆生,則識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既重視大悲度生,當然就會有漸修在內;並且他在教誡學人見性用功方面也常說“終身堅持,定入聖位”,這也意味著說,頓悟之後也要久久行之,堅持不懈,才能漸入聖位。諸學佛者,莫聞《壇經》專講頓悟,而不重視頓悟與漸修同時進行的中道,因爲一切法皆是在動的基礎上…
《試論《壇經》的偉大優點與學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