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精要前言

  唯識精要前言

  佛法之理論非宗教非哲學,非一般科學,然而是超一般宗教、一般哲學、一般科學之最卓越最偉大的理論,亦可名之爲最完美、最偉大、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這種特殊科學只能是最真實的佛法──一乘法的唯識,始足以當之。這種特殊科學的唯識內容至極豐富、至極精粹。略而言之,有五殊勝特點:

  一、正確而偉大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唯識談人生和宇宙,均有世出世間染淨兩方面的闡述。其在世間,則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方面。色界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其人有物質性的根身、器界。無色界有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界,此四界沒有物質性的根身和器界,但有精神性的物質體,故曰無色。它比欲界、色界輕松一些、高尚一些,然而不足之處亦多,故大乘菩薩不修無色界定,亦不生無色界。在欲界內,由有天趣、人趣、阿修羅趣叁善道,亦有地獄趣、餓鬼趣、旁生趣叁惡道,鸠摩羅什譯爲六道,玄奘法師只稱五趣。五趣中的有情有飲食男女之欲,故曰欲界。色界有情雖有根身、器界,但無飲食男女之欲,故名色界。在出世間淨法方面,有證得六道輪回解脫的下根阿羅漢、中根辟支佛,亦有證得無上大菩提、無住大涅槃的如來法王,在其因位名大士菩薩,在其果位稱爲佛陀。這就是唯識所談盡善盡美,至極全面周遍的人生宇宙之形態,可謂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

  二、唯識在理論方面,既主張有客觀的一真法界、絕對真理,又主張主觀必須各方面與絕對真理相符合的實事求是。在談法的本質上,有有爲、無爲兩大類;在談谛理上,有聖義谛和世俗谛;在談總的定律上,有無我律和因果律。同時又講法從因緣生,而主張自性緣起和業感緣起兩相結合的賴耶緣起。在講緣方面,有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大類,同時又依四緣建立語、領受、習氣、有潤種子、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隨順、差別功能、和合、障礙、不障礙依處的十五依處;又依依處談隨說、觀待、牽引、生起、攝受、引發、定異、同事、相違、不相違因的十因;同時又依十因建立等流、異熟、增上、士用、離系五果。其所講理論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

  叁、在知識方面,唯識是講一切皆可知,而反對不可知論。成佛必須成就一切智智,學佛的人重在講見性開悟、見道登地,成佛者必須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正等正覺,通達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與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的真實事理;在教化衆生方面,必須令其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的四依四不依來成就最極正確的真知灼見;在對一般的學佛者,必須令其徹底通達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的五明,以此爲基礎,使之成就實相般若和方便般若。在鼓勵學佛者方面,常講若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的不正確認識,即非菩薩;若徹底通達無我法者,方名真實菩薩。常常教人從知、見、觀想、觀照、分別、通達,充分發揮認識能力,以滿足知識的需要與追求。由此可見,唯識對知識方面的要求和成就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

  四、行持方面,在世間則講修十善斷十惡。在身業方面:愛物放生而戒殺,廉政好施而戒盜,離諸色欲而戒淫;在口業方面:說誠實語而戒兩舌,說莊重語而戒绮語;在意業方面:少欲知足而戒貪,慈悲愛人而戒瞋,明達事理而戒癡。在出世淨法方面,聲聞羅漢必須修苦集滅道四谛,獨覺辟支佛必須順逆觀十二緣起。在學大乘的菩薩,必須起大慈大悲憫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的四無量心;在團結衆生方面,必須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在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方面必須修法施、財施、無畏施的施波羅蜜,必須修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戒的戒波羅蜜,必須修耐他怨害、安受衆苦、法思勝解忍的忍波羅蜜,必須修披甲、加行、無喜足無怯弱無退轉精進的精進波羅蜜,必須修安住、引發、成所作事靜慮的靜慮波羅蜜。尤必須修聞思修叁慧,在修慧中尤須修加行、根本、後得叁無分別智的般若波羅蜜,由此可見唯識在講世出世間的行持方面,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

  五、理想方面,處世間必須身口意叁業清淨,爲英爲雄、爲聖爲賢;在出世間方面,一則隨順根性:定性聲聞、獨覺,令其證有余無余依涅槃,解脫六道輪回之苦;至于上根利器的如來種姓,必須成就無上大菩提與無住大涅槃以解脫輪回的纏縛和法的纏縛;同時還要對不定種姓,千方百計,盡量教導,使之舍小轉大,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脫的佛果。總之,唯識的大前提是講轉依,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以達成佛的終極目標。其總的理想可謂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

  世間人爲無明所盲,顛倒夢想,起我法執,生貪瞋癡,常時追逐名利,不求解脫。即或有些邪教雖欲求解脫,但是邪知邪見或執斷見、常見、苦行、自然、大自在天,宿命論的六師外道,到處皆是。印度從前外道就有九十六多種,中國原有的儒釋道,儒道比較正確,與佛法相通之處較多,道家老莊或講玄學,或主自然,根本談不上解脫。至于後來依照佛教外貌借用老子之名建立的道教,主張守丹田,運呼吸,更加顛倒、大錯特錯。後來許多外傳的教派以及新興的異端邪教,亦複不少。或講玄虛空洞,或講封建迷信,或講低級庸俗,錯誤嚴重,不值一談。至于佛法一乘教法的唯識,其經藏在各寺廟、叢林束之高閣,少人顧問。六度四攝的正確修持,乏人涉及。一般教徒大多安住在自見取中,名目是大小乘法,而宗派林立,似教猖獗,對真正佛法的唯識也很少有人研究修學。即或偶有一些主張修持者,但都是講唯識宗,不足之處頗多。千多年來,很少有人對真正佛法的唯識鑽深鑽透,達其頂峰。故本人現在講唯識只按佛的一乘法來講解修持,而不主張唯識宗。因爲佛常說回頭是岸,心外無法,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解深密經》說「 法是一乘,種姓有別」,《楞伽經》說:「法是一乘,種姓有五」,《華嚴經》說:「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故本人寫詩雲:「何幸此生通唯識,大雄無畏濟群生,轉依成佛等閑事,不迷當前大覺人」。最近又題詩雲「覺聖釋迦阿彌陀,十方叁世法王多,成佛只有一條路,六度齊修破二著。」此中「六度齊修破二著」也就是唯識學佛證果的堅決主張。故《攝大乘論、彼入因果分》言之頗詳。維摩诘在他室內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其中第四,即「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本人現在有感于世間學術理論之正確偉大莫過佛法,而佛法之真實究竟,莫過佛陀所講的一乘法的唯識,這就是當前本人年八旬有余,而發奮忘食,百忙抽暇,寫作《唯識精要》一書之所以然也。這個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一乘佛法的唯識,通過開顯弘揚,將如東升的朝陽,放出金光燦爛,朗照全球的曙光。無量有情見此曙光將會照破長夜沈迷的黑暗。大批大批的志士仁人將會沾此曙光而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速得大自在大解脫而爲菩提薩埵,乃至成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大聖覺雄。

  一、唯識釋名

  唯識釋名,略有叁種:

  1. 唯識無境,深入心境俱空,故名唯識。

  《解深密經》雲:「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厚嚴經》亦雲:「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據此聖言量可見境由識變,亦屬于識,識之外別無有境,但有內識,無諸外境,故名唯識。若細推究,不但相分之境是識所變,而且變境之識亦是所緣,同屬識變。故《辨中邊論》頌雲:「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解深密經》講能緣之識也是所緣。據此則所謂唯識,但有如幻諸相,若執唯識實有,亦是法執。唯識之義,唯有幻相,無有實體,由此徹底遣除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而證得心境俱空的一真法界。《現觀莊嚴經論》雲:「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無二真法界。」據此精義成就最極豐富的唯識道理,建立唯識,故名唯識。

  2. 一切諸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成唯識論》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八識)故,識相應(心所)故,二所變(色法)故,叁分位(心不相應行法)故,四識性(無爲法)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據此所述,一切諸法無論有爲無爲,法性法相,皆不離識。也就是心外無法義。一切諸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3.法無定法,但隨認識之正確與否爲轉移,故名唯識。

  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無定性,但隨有情認識之正確與否爲轉移。若知一切皆是心識所現,如夢如幻,便是最極正確的認識,其宇宙是出世間,其人即是佛。故《維摩诘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若不達人生宇宙是心識所現的影像,如夢如幻,便是無明,其宇宙即是有漏世間,其人即是凡夫。故《華嚴經》雲:「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這個定義與《壇經》所說「一念迷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旨趣相同,據此則唯識立名主要依心識的偉大作用 ──認識立名。與前二種立名有別。彼二皆依唯識的體相立名,而此主要依唯識之作用立名。因爲人們的認識決定一切:認識正確,行爲正確,得果正確;認識不正確,行爲不正確,得果不正確;認識高尚,行爲高尚,得果高尚;認識低級,行爲低級,得果低級。有我法執的認識就是顛倒夢想,必得沈淪生死之苦果;無我法執的認識就是般若,便能出離生死,解脫諸苦而爲如來。故《金剛經》有「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之聖言。…

《唯識精要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怎樣突破凡聖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