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因果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在迷而不覺的人其行多惡,有時爲善亦常爲我法二執所支配,雜而不純、不是究竟的正行。只有得了無漏覺慧的聖者,離我法執及諸煩惱,所有諸行,才是純粹無疵。但是此八支正道是最標准的生活正行,未入聖位的學人,亦應以此爲准則而行,行之即久,自能在戒定慧的道業上,轉有漏爲無漏,絕不能認爲此聖道支惟是聖者之所修學。

  一般人爲什麼迷而不覺、長淪苦海呢

  這是因爲人有“無明”,于不淨身執以爲淨;于世間苦,不知其苦;于總攝諸行的心是幻化無常,而執以爲常;于緣生諸法,其性本空、中無實我,而強執有我。因此,對人生宇宙的實相顛倒妄想,迷而不覺,續生貪、嗔、癡等煩惱,造種種染業,招不淨身、受生死等苦,而沈淪世間,沒有出期。人們若欲變下劣的不淨身爲淨身,跳出生死苦海,而進入自在解脫的樂國,則非把原來顛倒了的再顛倒過來不可。也就是要舍迷執而求覺悟,對于不淨的身觀其爲不淨;生活感受是苦。觀其爲苦;幻化無常的心,觀爲無常;諸法緣生,無有實我。觀爲無我。這樣徹底通達人生宇宙的實相,才能獲得無漏智慧的覺。這種無漏覺慧恰恰蘊蓄于叁十七道品之中。因之,勤修道品,即能求覺而得覺,可以破迷執、止倒想、斷煩惱、除染業、出離世間,而進入永遠自在解脫的理想領域。所以說:欲求解脫之果,當修道品以爲其因。

  

  五、大乘與轉依

  

  乘是運載義。大車巨船,能載許多人物,或由近及遠,或東西去來。大乘佛法的威力,能將人類由生死苦厄的此岸,運載到永無生死、自在解脫的彼岸,好象大車巨船一樣,故名大乘。

  學大乘佛法的人稱爲大士,它具有廣大的心量,宏大的志願,偉大的行爲,並獲得遠大的果報,是真正的大丈夫。佛陀希望人們都成大士,宣說種種大士所應有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殊勝法門。這些法門統稱爲大乘佛法。

  所謂心量廣大,即佛法所說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謂慈愛,大士對任何人都極熱愛,有高度的責任感,見無樂者,必與以樂;悲謂慈愍,對任何人都有高度的同情心,見有苦者,即撥其苦;喜謂歡喜,與人以樂,而人得樂,拔人之苦,而其苦得拔,便大歡喜;舍謂不取相,任何人都是一些變化無常的幻法所聚積而有,其體空虛,無有實我,故不取其相,也毫不于彼追求報酬而生貪著。由具四無量心便能舍去個體小我:而攝受一切衆生、或一切人以爲自我,處處關心,休戚與共,真正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而使之同入于最極微妙的究竟涅槃,這就是學大乘人的內心世界,也是大乘佛法教人應有的淨秒心靈。

  所謂志願宏大。即佛法所說的“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宏誓願。對于貪求無厭、損人利已的貪心,惡言傷人、打罵行凶的嗔行,不追求真實、迷惑顛倒的癡心等,是煩擾身心,惱害自他的惡劣意識,必須下決心徹心斷除;對于一切有情或廣大人民,常下決心,予以化導,使之永離諸苦;對于佛陀所說一切善巧法門,下定決心,精勤修學;對于至高無上、圓滿無缺的佛道聖境,決心勤修,令其成就。如是四方面的決心追求,就是在成己成人,立德立業的偉大事業中,樹立雄心壯志,是學大乘者的先決條件,也是大乘佛法教人奮鬥的宏偉目標。

  所謂行爲偉大,即佛法所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六度的精神主要表現在自覺覺他和自利利他的行動之上。見群衆生活上有困難,就施之以財物;對群衆顛倒夢想,迷而不覺,就施之以正法;見強淩弱、衆暴寡,就以大雄無畏的精神來抑強扶弱,除暴安良,使群衆能解除精神上的恐懼,這就是“布施度”。即然對群衆能用積極的手段來拔其苦而與其樂,當然更不會對他人有絲毫摧殘損害的思想,縱然遇著橫逆以不禮貌文明的行爲相加,也只能逆來順受,犯而不校,修習“忍辱度”了。布施、忍辱二度主要是從覺他利他的角度所表現出的偉大行動,但是覺他必先自覺,利他自會自利,首先要自己有高度的修養,使精神集中,寂靜安樂,有一種殊勝的微妙受用,也就是有“禅定度”。有了禅定,自能如理作意、正確思維,而升起一輪光芒萬丈的慧日,把煩惱業障的雲煙照得消散無余,這就是“智慧度”。禅定、智慧二度就是自覺自利的殊勝行動。至于守好淨戒.以莊嚴身心,廣攝善法,饒益有情,這又是悲智等運的“持戒度”。常常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在自他平等的基礎上精勤不倦地修習一切善法,這就是“精進度”。如是六度能有徹底的覺悟而度出迷網,能解除苦厄而渡過苦海,所以又名以到彼岸爲義的“六波羅蜜”。即行六度,爲什麼又修四攝呢

  因爲大乘佛法自然是講自他平等,但其總的精神是在于化衆利群。首先是要關心他人或廣大群衆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困難,而行“布施”。他人感受到布施的實惠,就能建立深厚的友誼,故進而爲群衆含笑先言、愛講開示、樂說正法,而使之不迷不惑,生起正確的覺悟,這就是所謂“愛語”。學大乘佛法的人,必須表裏如一,言行相顧,故應常以利群爲事,或勤怍社會公益,或常興慈善救濟,或興學育才,或排難解紛,總的要爲社會多作貢獻,這就是所謂“利行”。人是社會動物,必須共做大家有益的事。在敦品立行上,當同作止惡修善的事;在開悟求覺上,同作破妄顯真的事;人當愛國愛民,當同作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在一切有意義的進步活動中,只有共生活、同工 一作,領導者才能言傳身敦,群衆也方能耳濡目染,從而使作的事有較大的成功,這就是所謂“同事”。

  學大乘佛法,具備“四無量心”,發“四宏誓願”,修習“六度”、“四攝”,具備這些盡善盡美的因,應當得什麼樣的豐碩成果呢

  這種豐碩成果,用佛法的話來說就是“轉依”。從轉依的深遠意義上講,世間是“唯識”,眼、耳、鼻、舌、身、意、未那、賴耶八識,是世間所依的根本,出世是“唯智”,它是以“成所作、妙觀察、平等性、大圓鏡”四智爲其所依的根本。通過長時期的修學,轉識成智”,舍去了世間所依的根本,轉得了出世所依的根本。同時也舍棄了無常、苦、空、無我的世間,轉得了永離生死的常樂我淨的涅槃,這樣就從人生宇宙的本質上得到了徹底的變革,是爲轉依。若從轉依的現實意義上講,人們通過四無量心、四宏誓願、六度四攝的精勤修學,就會斷除貪、嗔、癡、慢等煩惱,消滅身、口、意叁方面染業,而有著美妙的環境受用,從而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此文明生活中,人與人間、相親相愛、相敬相讓、社會安定,天下甯平。同時遵照佛法所號召的學習“五明”,人們對于外論中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努力鑽研,以改造自然,從而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在此文明生活中,人們都能食甘美之食,衣精美之衣,住高大壯麗之房.走光明平坦之路。這樣人類在精神物質兩種生活方面,都享有較高的水平,而人間的現實就變成了理想天堂。方便地說,這就是人類共修大乘佛法之善因,所獲得的轉依碩果。

  佛教探索出自然的因果規律,區分出各種因果規律的類別。它是健康身心,提高人類素質的有用理論,是建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有利條件。這些就是佛教因果觀的真實內容和價值。

  

《佛教的因果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