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容:在現實中成佛的精要法門
緣起性空是大乘的一實相印,在緣起法上觀實我實法之不可得,即是最具體的大總持法門,離此就沒有真實的佛法可言。而緣起法包羅萬象,大至宏觀的人生、宇宙——現象界,小至微觀的因果關系——甚深緣起,無一不爲緣起法所攝,而緣起法最具體的、最貼切的表現,就是現實生活!故在現實生活中觀我法空,是修學佛法的下手落足之處,這也是般若要典——《金剛經》的思想核要。這裏有幾個要點,略述如次。
一、觀一切唯是心識所現 皆是如夢如幻的影像
1、《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釋尊依之成佛,並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以之教慈氏曰:“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慈氏依之成佛,並以此義在《分別瑜伽論》中教諸大菩薩曰:“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轉引自《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故“觀一切唯是心識現的影像”,是十方叁世諸佛展轉相傳的心印,當謹依之修學,不可絲毫變更。
2、唯識所現的影像即是甚深緣起,這裏包括有依他起相與圓成實相的相互融合,依此甚深道理而建立甚深緣起。故所說“緣起”者,包括了依他起相與圓成實相的兩方面,而以依他起相爲主。所說“性空”者,就是說在此二者上所執的實我法性空,並不是依圓空。而恰恰正是由于明白了我法性空,所以才能真正通達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這一點非常重要!一般的情況是由于迷依他起相的事,即執事爲實有,才昧了圓成實相的真理,所以說以依他起相爲主,而建立甚深緣起。若能通達甚深緣起,即能見依他起相之事實——唯是心識所現的影像;能見唯有幻事——影像,就能遠離我法二執,則必然會同時悟得圓成實相的真理。
3、唯識主要是在顯示“一切法如夢如幻的所以然之理”,觀一切皆如夢如幻,唯是心識所現的影像,是般若所講的“所當然之行”,兩者彼此不可分割,本來就同屬一體。若能抛棄割裂聖教的宗派執見,于此善巧通達,結合實際的止觀修行,則必能契入非常微妙的中道正行。通達唯識所顯示的甚深緣起,就能生起般若智慧、換掉我法二執的種子;依此般若智慧常起觀照,就能伏滅我法二執的現行,不造有漏染業;如是正見、正行兩相結合,必得契入菩薩願行。故二者不可須臾分離,分則俱損,合則互成,凡真學佛者,依之遵之,必將獲得真實受益,功不唐捐。
二、怎樣來觀一切都是心識現的影像
1、必須不取不舍兩相結合。慈氏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中說:“不于實無起增益執,不于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爲善取空者。”立足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不舍;觀一切都是心識現的影像就是不取;在現實生活中了知一切唯是心識現的影像,不取實我實法,觀我法二空,就是對瑜伽所說的“善取空”的具體實踐。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般若品》中也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如是聖言,不勝枚舉。
2、如《金剛經》所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不取),修一切善法(不舍),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中無我等,主要是隨順諸法實相斷執、離障、證真,修一切善法者,則是隨順染淨二法因果規律,將染分依他起轉爲淨分依他起,二者密切結合就是真正的大乘正宗。如果把握住了這個修行的宗要——核心,就一定會獲得無上的菩提佛果。但是,對于此中所說的“一切善法”,在這裏有必要加以甄別一下相似之義。什麼是“善法”?若不從概念上給予這個名詞以准確的定位,就會有人認爲外道所講、民間信仰所講的勸善文也是佛法所講的善法,實則不然。根本的區別之處就在于,佛法所講的善法,是隨順因果關系而言的:從世間因果上講,隨順了舍棄下界而升趨上界的要求;從出世間因果上講,則隨順了舍棄世間而獲得出世間的要求;並且,無論是講世間因果,還是出世間因果,始終沒有建立常、實、我、法等,尤其在出世間因果上,更始終是以遮遣常、實、我、法爲其宗要核心的。所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是建立“善法”的先決條件。外道或民間信仰所講的“相似善法”都不出常、實、我、法的巢穴,是以“常見”爲先決條件的,或爲客觀唯心主義的上帝、大梵等,或爲主觀唯心主義的真我、靈魂等,而這正是重要的邊執見。是諸學人于此不可不加以簡別之。由此也不難看出,只要沒有建立常、實、我、法的邊執見,而講的善法,都是佛法所講的“善法”所攝。
3、又如《心經》雲:“照(不取)見(不舍)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說,在“五蘊上”照見了無我法之可得——五蘊皆空,就能度脫一切苦厄。五蘊皆空是指:五蘊上皆無實我法性,而不是說連五蘊的蘊相都沒有,如果說五蘊上有我法性,就是增益執,反之,如果說連五蘊的蘊相都空,就是損減執。“照見五蘊皆空”主要是就斷除常見的實法執,以證入二空所顯的諸法實相而言的。五蘊也就是緣生法,也就是人生宇宙,也就是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的五蘊相上,觀實我實法之本來就空,了無一法可得,就是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的具體修行。
叁、在什麼地方不取不舍
1、不取是隨順實我實法之非有,不舍是隨順因果宛然之非空。非有,則無論世間或出世間皆屬緣起性空,皆非有實我法性之可得。非空,則無論世間或出世間皆因果宛然,故須舍棄世間而進趣出世間。故一方面需要觀生死本空,一切凡情本來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則,無生死之可得,故能大勇無畏,長劫度生;既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無涅槃之可得,故能不見一法,遠離一切有相所行,而得無住涅槃。同時,另一方面又要善巧觀察染淨因果,知染分之種種過愆而遠離之,又知淨分之種種功德而修學之。如此兩相結合,就是不取不舍的妙道。由于無論是觀實我實法之本空,還是觀染淨因果之幻有,乃至修離染趨淨之正行,都不可不以緣生法爲廣大的所緣境,故和我們最貼切的緣生法——現實生活,就是我門修習不取不舍菩薩正行的安足之處,因此,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從事實踐。從穿衣、吃飯、行路、工作、學習、休閑、睡眠等,由家庭生活乃至到社會生活等,就在這些現實生活上來觀一切皆是心識所現的影像,以實踐不取不舍的妙道。
2、《解深密經·序品》的“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一切行”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現實生活。《金剛經》卷首把釋迦的穿衣、持缽、行路、化緣乃至吃飯、收衣、洗缽、洗足等,一切生活的身教寫在言教之先,都是在教導學人必須在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藕益大師也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意即凡夫在穿衣、吃飯乃至工作、學習、休閑等生活中迷,都認爲有個我(我執)及我所(法執),修行就是要在凡夫處處生起迷執的現實生活上,處處觀我法空,破我法執,進行不取不舍,才是對症下藥之處,而功到自然成,必收修行的實效,得到真實的法益。
3、《大慧普覺禅師法語》卷二十中講到龐蘊家人坐而論道,龐公說:“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意思是說:諸法的真實相——法的自性,其理極爲甚深,隱微難知,故以“十擔麻油樹上攤”爲喻。其夫人龐婆則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意謂:諸法實相雖然極爲甚深、隱微,然不離緣生法之幻相而得顯了,故說容易也容易,如觸目、聞聲等,一切都不外是緣生法,若于緣生法上見其了無實我法性,而安住二空真理,如如不動,不取一相,就能親見諸法實相。且以“百草”爲喻,如知百草之唯有如幻之生滅,即于百草上見無實法可得之實相,百草如是,一切緣生法亦爾,皆有諸法之實相顯露。其女兒靈照又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睡。”意指:若知下手立足之處,也說不上難或易,只要在具體現實生活中的吃飯、睡覺等方面,進行靈活參悟,知一切法緣起性空,而不取不舍,就能親證諸法實相——真如。明代王陽明亦有詩雲:“饑來吃飯困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見《王陽明全集》卷二靜心錄之八、外集二中〈答人問道〉。後半句爲“于說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也是從方法論說,于現實生活中真參實悟,躬行實踐,是爲取得修行實效的下手立足之處,可資參考。
四、爲什麼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修行參悟決定成佛
就此中原因有叁要點極爲可靠
1、因爲頓悟是唯一的修行入手之處,不講頓悟就沒有真實的修行可言。雖然成佛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漫長修行,但從開始到所有的中間過程,都不外乎是從當前的現實生活入手:躬行實踐的時間,唯是當前,破迷開悟所緣的境界,主要是現實生活。所以,要頓悟就得抓當前、抓現實生活。若能明白此中道理深義,真的可以頓超大劫,決非虛言!反之,若不明白此中道理,把希望寄托在未來,而從他世、他方尋求理想和希望的實現,就只能等待下去,等上多少劫也不一定,一直到翻然悔悟、不再等待時才能上路。更有甚者,非但不知自尊、自重,甘以薄地凡夫而自許、許人,反誹謗勇猛實踐者爲自不量力、不知深淺,實可悲哉!
2、隨順諸法實相,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而不取,就生實相般若,隨順淨分依他于一切善法如實實踐而不執著,就是方便般若。有此兩種般若,就是聖者,能圓滿者就是佛。乃至菩薩在未入聖位前,也就是說賢位的菩薩,在積集福智資糧及加行二種無分別智時,所有的一切,都不能離開現實生活——修行參悟的所緣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悟得和契入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就生實相和方便二種般若,故一定能成就偉大的菩提佛果。《金剛般若經義疏》卷叁引《大品》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
3、若有般若智慧——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當下就能在現實生活中證得涅槃,成就菩提華果。所以,佛法常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又常說:“當體即空”、“現法樂住”。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機緣品》中也說,有了般若則“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這些都是說在現實中修般若觀而證得菩提涅槃、成就佛果的。
此精要法門系十方叁世諸佛用一切智智通達,反複實踐、宣授之所勘定。仲容據《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修習止觀有緣“無量總法”的原則,反複將經論、對此所說進行研究實踐、總結,實獲益匪淺。茲公諸于世,使天下上根利器見而受持,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在現實中成佛的精要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