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笑而笑,猶如流水,任決東西,隨彼所說,認爲實在而隨轉耳。”如果對聞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認識,對于惡知識所說的“善和不善的思惟都是分別,應該舍棄”之類的話,就不會受到影響了。因爲我們知道,佛法典籍中並沒有這樣說,善知識也沒有認可這些說法。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進行抉擇,只是對佛法有一點點信心,很可能聽到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看到別人哭,你也跟著哭;別人笑,你也跟著笑。就像流水一樣,跟著別人所說的,一會兒以爲是東,一會兒以爲是西。因爲不知分別而以爲都是正確的,就會沒有主見,隨著這些說法而轉。
“修學慧時,具足六度者,自住慧已,安他于慧,是爲慧施。余者如前。”慧的圓滿成就,還是要配合六度來修。如果自己能夠成就智慧,也能夠幫助他人成就智慧,就是慧的布施,其他也是同樣。學慧而能不犯戒,是慧戒。學慧而不懼苦,是爲慧忍。學慧而精進不已,是爲慧進。一心學慧,是爲慧定。學慧而了達叁輪體空,通達無我,是爲慧慧。
七、學行四攝以利他
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一、布施者,如前說波羅密多學處時所說。二、愛語者,于所化機宣說諸波羅密多。叁、利行者,于如是宣說諸義,令其起行,或令正受。四、同事者,諸余安立于何義利而自住于彼,與彼相順修學也。
《莊嚴經論》雲:“施同示彼令受持,自亦隨行之諸義,是即許爲愛悅語,及爲利行並同事。”何故于四攝而決定耶?爲令徒眷于善修行,故于攝受中,首須令彼歡喜,此亦必待以財施已,于身饒益而後歡喜。如是喜已,爲令入道,先須令彼知如何行,故亦須以愛語而爲說法。由棄舍不知及疑惑已,爲令無倒受持義故。
若如是知已,以利行而令受善。苟自不修,于他教誡行止須如是作者,彼即诘雲:“汝且未行,何故教他?汝今猶須爲他所教也。”即不受教。若自修者,彼即念雲:“令我所行之善,彼自亦住彼行。若修此者,于我成就利益安樂。”以是而新進修,諸已修者亦堅固不退,故于彼中須同事也。
此是諸佛說爲成辦一切所化諸義利之微妙方便,故諸攝受徒眷者,須依于此。頌曰:“諸攝徒眷者,于此當善依,成辦諸義利,善方便極贊。”
彼等于定動中,雲何修習之法者?如阿底峽尊者雲:“菩薩廣大行,六波羅密等,出定之瑜伽,堅修資糧道。”受菩薩戒之初業菩薩,住資糧道者,無論定動所作,不越六度。六度有于定中修,有于後得中修習,謂靜慮體奢摩他及慧體毗婆舍那于定中修。前叁度及靜慮般若之少分,于後得中修。精進者,通于定動之二。忍之一分,于甚深法決定思惟者,亦于定中修也。
阿底峽尊者雲:“于出定諸時,如幻等八喻,觀諸法而修,定後修分別。學方便爲主,于諸等引時,止觀分平等,常應相續修。”如是希有難行,諸未修習聞之心生憂惱者,當知諸菩薩于最初亦未能受持,但由漸修爲願求之境,後則不待努力,任運而轉,故于修習最爲切要。
若見不能實行,即棄舍彼等淨心之修習,則于清淨之道極爲遲緩。《無邊功德贊》雲:“若有聞已亦于世間生損害,然汝自亦長時未能身受行,諸行以汝串習後時成任運,故諸功德若不修義難增長。”是故諸受菩薩戒者,無不學行之方便。諸未以儀軌受持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若于所行增長勇悍而受律儀者,極爲堅固,故應勉焉。
已釋上士道次第中淨修願心及于菩薩行總修學之道次第竟。
最後是四攝的內容,即攝受衆生的四種方便,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相對六度而言,四攝比較偏向于利他。
“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學習四攝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引導衆生、成就衆生、幫助衆生,令衆生善根成熟。
“一、布施者,如前說波羅密多學處時所說。”第一是布施,這在之前關于六度的修學中已經做了介紹,就是對衆生施以財、法、無畏的布施。爲什麼四攝以布施爲首?因爲這是和衆生廣結善緣的最佳途徑。如果不結善緣,怎麼度化衆生呢?
“二、愛語者,于所化機宣說諸波羅密多。”第二是愛語,這裏的愛語是有特定內涵的,是根據衆生根機,爲之開示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也就是說,愛語是要以真誠愛護衆生之心,開示菩薩道的修學法門,令衆生真正受益。
“叁、利行者,于如是宣說諸義,令其起行,或令正受。”第叁是利他行,對于所說的佛法,能夠讓衆生依此實踐,依此修行,使他們從中得到真實受用。
“四、同事者,諸余安立于何義利而自住于彼,與彼相順修學也。”第四是同事,當我們給衆生開示佛法時,自己也能和衆生一起修行,而不是言行不一。
“《莊嚴經論》雲:施同示彼令受持,自亦隨行之諸義,是即許爲愛悅語,及爲利行並同事。”《莊嚴經論》說:布施同于六度中的施度。示彼,以大乘佛法開導他人。令受持,引導對方依法實踐。自亦隨行,自已也要以身作則。這裏就包括了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
“何故于四攝而決定耶,爲令徒眷于善修行,故于攝受中,首須令彼歡喜,此亦必待以財施已,于身饒益而後歡喜。如是喜已,爲令入道,先須令彼知如何行,故亦須以愛語而爲說法。由棄舍不知及疑惑已,爲令無倒受持義故。”爲什麼要從這四個方面攝受衆生?正是爲了使衆生走上修行正道。所以在引導他們時,首先要使他們感到歡喜。這就需要先以財物與之結緣,使他們因得到利益而歡喜。有了歡喜的前提,就便于引導他們走入佛門,爲他們開示佛法,使對方舍棄對佛法的無知和疑惑,如實接受佛法的真實內涵。
“若如是知已,以利行而令受善。苟自不修,于他教誡行止須如是作者,彼即诘雲:“汝且未行,何故教他?汝今猶須爲他所教也。”即不受教。”當他們聞法之後,還要進一步加以引導,通過利行使對方受到善法的熏陶,這就需要以身作則。如果自己不去修習,或對所開示的法根本沒有經驗,反而教導他人應該怎樣去做。對方很可能會覺得沒有說服力,而責問道:“既然你自己都沒這麼做,憑什麼教導別人呢?你現在還需要別人教導呢。”所以就不會接受你的教導。
“若自修者,彼即念雲:令我所行之善,彼自亦住彼行,若修此者,于我成就利益安樂。”如果你自己也在這樣修行,對方就會想到:他勸導我們所修的善行,自己也在努力實踐。如果我們依此修行的話,就能得到利益,得到安樂。
“以是而新進修,諸已修者亦堅固不退,故于彼中須同事也。”這樣的話,他們就會開始修行。而那些已經開始修行的人,因爲有你作爲榜樣,也能堅固不退,所以我們要和衆生一起修行。當然,這樣做還要具備相應的實踐經驗,才能帶領大家一同修行,而不是一廂情願地以盲導盲。
“此是諸佛說爲成辦一切所化諸義利之微妙方便,故諸攝受徒眷者,須依于此。”這是諸佛菩薩爲我們開示的,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利益的方便,也是攝受衆生的方便。作爲菩薩道行者,我們要依此而行。
“頌曰:諸攝徒眷者,于此當善依,成辦諸義利,善方便極贊。”正如偈頌所說的那樣:我們要攝受衆生,應當依四攝法門行事,才能達到良好的利他效果,這些方法是佛經中極爲贊歎的。
“彼等于定動中,雲何修習之法者?如阿底峽尊者雲:菩薩廣大行,六波羅密等,出定之瑜伽,堅修資糧道。”那麼,怎樣在定中和動中修習六度四攝?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菩薩道的廣大修行,主要是六波羅蜜等,包含座上和座下的禅修,這是成佛必須具備的資糧。
“受菩薩戒之初業菩薩,住資糧道者,無論定動所作,不越六度。”受持菩薩戒的初發心菩薩,在資糧道的階段,不管是定中還是動中所需要做的,不外乎就是六度。
“六度有于定中修,有于後得中修習,謂靜慮體奢摩他及慧體毗婆舍那于定中修。前叁度及靜慮般若之少分,于後得中修。”六度的修行有在定中所修,有在出定後所修。比如說止和觀,是在定中所修。而前叁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以及一部分定和慧的修行,則是在座下所修,也就是在利他過程中修行。如果沒有定的力量,沒有空性慧的體悟,我們很容易陷入事相,陷入與此相應的情緒。如果保持定和慧,不管做什麼,心都是和空性相應,和智慧相應的。所以定、慧不僅是在座上修,同時也應該在座下修。
“精進者,通于定動之二。忍之一分,于甚深法決定思惟者,亦于定中修也。”精進,則是貫穿于定中和動中兩個階段的修行。忍也有兩種,對于他人傷害或惡劣環境等,需要在動中修,而對空性的體悟,無生法忍,則是在定中修。
“阿底峽尊者雲:于出定諸時,如幻等八喻,觀諸法而修,定後修分別。”阿底峽尊者說:我們怎樣在定中和動中修行?就是在出定時,要根據經中所說的如幻、如夢、如水月、如響、如陽焰、如乾闼婆城等八種比喻,觀照一切都是無自性空。對空性有所體悟後,就容易看到這一切的虛幻不實。所以,出定後還要以智慧觀照。看到一切的顯現,但不會住在相上;了知一切無自性,但又不住在空上。
“學方便爲主,于諸等引時,止觀分平等,常應相續修。”除了修空觀之外,還要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些方便。在禅修過程中,對止、觀輪番修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可以進入止觀雙運。總之,是要時時修習。
“如是希有難行,諸未修習聞之心生憂惱者,當知諸菩薩于最初亦未能受持,但由漸修爲願求之境,後則不待努力,任運而轉,故于修習最爲切要。”前面講了關于六度四攝的修行,也講到定中和動中的修行,有些沒有修過的人聽了以後可能會心生煩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修行。但我們要知道,菩薩最初在因地修行時也同樣是做不到的。但隨著修行深入,能力隨之提高,從有功用行到無功用行,最後無須刻意努力也能任運自如。所以,老實修行是最重要的。世間任何一種能力也是同樣,剛學時覺得很難,逐漸就熟能生巧了。從難到不難是心的訓練過程,不訓練的話,永遠都是難。只要方法正確,再加上精進,沒什麼事不能成功。
“若見不能實行,即棄舍彼等淨心之修習,則于清淨之道極爲遲緩。”如果感到自己做不到,就舍棄這些清淨的修行,那麼我們在修行路上肯定進展遲緩。有些人說,我也修學佛法,可總是難以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爲什麼?問題就在于沒有認真實踐,或是方法不對。
“《無邊功德贊》雲:若有聞已亦于世間生損害,然汝自亦長時未能身受行,諸行以汝串習後時成任運,故諸功德若不修義難增長。”《無邊功德贊》說:有人雖然聽聞佛法了,但他還是做出損害衆生的事,原因是他並沒有把法落實到自身心行。如果能把法落實到自身心行並努力實踐,最後在心相續中也能任運生起。所以,如果不修的話,功德就難以增長,就不會有所成就。
“是故諸受菩薩戒者,無不學行之方便。”所以受了菩薩戒之後,沒有不學、不行的方便之道。換言之,受戒之後必須學習菩薩戒的種種規範,必須按照這些規範行持,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可以取巧的途徑。
“諸未以儀軌受持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若于所行增長勇悍而受律儀者,極爲堅固,故應勉焉。”行心,行菩提心,即菩薩戒。那些沒有依儀軌受菩薩戒的修學者,也應當對菩薩戒、菩薩行努力生起想要修學的發心。如果我們本著對菩薩行的猛利希求而受持儀軌,就能得到堅固的戒體,我們應當這樣努力。
“已釋上士道次第中淨修願心及于菩薩行總修學之道次第竟。”至此,關于上士道修行中淨修願菩提心和修習菩薩行的次第已經講述完畢。
《道次第》中,上士道之後就是“止觀”,我們的學習暫時告一段落。其實,在關于《道次第》的修學中,止觀不是到這裏才開始出現,而是貫穿于全論,如“道前基礎”就有相關說明。此外,叁士道的每一步應該怎麼認識、怎麼實踐,都是建立在止觀基礎上,都是通過止觀來完成心理引導。這種引導又是圍繞“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薩品質”進行,從道前基礎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帶領我們一步步從混亂的凡夫心走出。然後通過菩提心和菩薩行的修習,成就佛菩薩那樣的慈悲和智慧品質。從這種建構來看,《道次第》的確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的法門,而是建立了一整套階梯式的修學體系,讓任何根機的學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修行的入手處。
修行的過程,就是調整心行的過程。如果在我們的一生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更多經論,我認爲,只要把這部論學好,修行上就基本夠用了。因爲本論概括了佛法的核心要領,告訴我們:修行究竟要解決什麼?我們要成就什麼?又該怎樣去做?
目前,佛教界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就在于修行上不去,也不知如何用力。很多人修學多年,或是廣泛涉獵而不得要領,經論看得很多,但浮光掠影,難以受用。或是一門深入但偏執一端,以爲一個話頭或一聲佛號就能萬事大吉,卻不知怎樣來參透這個話頭,怎樣來念好這聲佛號,雖然他們在修學上可能多少會有受益,但因爲修學內容不完整,進步必然有限。
《道次第》的殊勝在于,爲我們提供了完整的修學要素及次第。不管你現在是什麼程度,只要按這個引導次第來走,假以時日,都能走到終點。“一超直入如來地”的圓頓法門好不好?當然是好,但對很多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頓悟也不是見性就了事,因爲這只意味著你能見到空性。可我們要知道,見到空性並不難,難的是通過空性來瓦解凡夫心,掃除二執二障,這需要有一個艱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沒有相應的方便,很可能一見之後就再也見不到了。
我覺得,不論對任何宗派來說,《道次第》都是非常好的基礎建構。所以,希望大家把本論涉及的每個問題都搞清楚。包括每一法如何運用,如何落實到心行,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標准。如果每一步都能這樣修習,修行必然能夠落到實處,穩步向前。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