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將此二攝爲速修,則作叁法亦可。念死一事雖亦于此有關,恐繁且止,于下當說。

   如是令心起變動故(如是爲欲轉變心故),如上所說由種種門而思惟之。若未能者,則可觀察如何是暇滿自性,及于現近與究竟門中義利重大,並從因果門中思惟難得。如何逗機,即于前所說中取而修之。

   彼中因門難得者,謂就總而論,但能得一樂趣,亦須作戒等一種淨善。若特別欲得具足暇滿者,則須以淨戒爲根本,施等爲助伴,以無垢願欲爲間隙等(以無垢願欲爲結合彼等)之衆多善根焉。修如此因者頗爲稀少,事實甚明。由是推之,可知就樂趣果若總若別而觀,此閑暇均爲難得也。果門難得者,對于異類諸惡趣觀之,但屬樂趣已較爲少有。即就同類樂趣而觀,特勝之閑暇者,則尤爲寶貴。

   此如噶當格西多把雲:“若于此(大義與難得)殷重(殷勤)修習,其余諸法皆能由此引生(則余門更易入)。”故應勉焉。

  這一段是通過對人身難得的思惟來加深認識。之所以難得,一方面是因爲它意義重大,一方面也是因爲它難值難遇。

   “《戒經》雲:“人死之後,墮惡趣者多如大地土,生樂趣者少如爪上塵。”此謂人身爲善惡二趣中之極難得者。”《戒經》告訴我們:人死之後,墮落惡趣的數量,像大地上的塵土那樣無量無邊。而投生善道的數量,則如指甲中的塵土那麼少之又少。也許有些人對此不以爲然,因爲我們看到的人確實太多了,幾乎是人滿爲患。但多和少是相對的,十幾億的人口似乎很多,但和動物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僅在一個小小的蟻窩或蜂窩中,就居住著衆多生命。而在浩瀚森林和占地球面積百分之七十的海洋中,更生存著數量驚人的動物。除了這些我們可以看到的動物外,地獄、餓鬼兩道還有難以計數的苦難衆生。因此,佛經將得到人身的機會喻爲“盲龜鑽木孔”,概率微乎其微。

   “彼何故如此難得耶?如《四百頌》雲:“人中大多數,執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定多趣惡趣。”此謂人等多數造十惡業,以是而墮惡趣故。”異生,凡夫的別名,因凡夫輪回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爲什麼說人身如此難得呢?正如《四百頌》所說:人道中的大多數都在造作不善業,因爲這個原因,必然墮落惡道。業力是推動生命走向的動力,人天善道之因是受持五戒十善。但現實又是如何呢?在當今社會,不少人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了道德底線,不僅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也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以說,人身難得的真正原因,正是因爲擁有善心和具足善行的人太少了。

   “複次,于菩薩前若起嗔恚,隨其一一刹那,須經一一劫數處無間獄。”此外,如果對一個已發菩提心的菩薩生起嗔恨,每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將墮落無間地獄長達一劫。在無盡生命中,我們所造的罪業數不勝數,其中的每一種都足以令我們長期沈淪。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一旦因緣成熟,這些業力必然會招感果報。

   “而此身中現有從多生所積集之諸罪,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對治壞滅,必須多劫處于惡趣,此何待言。”我們身上已有多生積累的業力,既然這些業力尚未招感果報,也不曾通過修學來對治。那麼當這些業力成熟時,必然使我們多生累劫處于惡道中,這是沒什麼可商量的,正所謂“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若能忏除舊惡,防止新造,則生善趣不足爲難。然能如此作者,實爲極稀有耳。倘不如是作,則一墮惡趣,便不能作善,恒造諸惡。于多劫間,雖樂趣之名亦不得而聞。此《入行論》中所說也。”如果我們忏除以往所造的惡業,同時精心防護,不再造作新業,那麼要想生到善道也並不是多麼困難的。可這樣做的人極爲罕見,如果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改過,一旦墮落惡趣,就會失去行善機會,只能長時間造作種種惡業。乃至多生累劫中,連善趣的名稱都沒有機會聽聞。這是《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

   “博多瓦常雲:如某莊麗之第爲仇所劫,經久頹敗。有老者因此深懷痛惜,後聞人言,彼第失而複得。雖無行走之堪能,杖矛徐至,喜曰:此第之得非爲夢耶?”大德博多瓦經常說:就像某地有座豪華宅第,卻被仇人侵占,時日已久,破敗不堪。有位老人因此深懷痛惜之情,後來聽到別人說房子失而複得。雖然他年事已高,行走困難,卻仍拄著拐杖前往舊宅,高興地說:得回這一房子不會是做夢吧?類似的經驗,很多人應該都會有。比如某件心愛之物忽然丟失,四處尋找而不得,等到終于找到時,喜悅難以言表。又如某個家庭想生孩子而未果,天天求神拜佛,尋醫訪藥,後來果然如願,也會欣喜若狂。這些歡喜之情是和期盼程度成正比的,期盼越是強烈,歡喜也就越是強烈。

   “于此獲得暇滿,當如彼之歡喜而修法也。如是之心,于未生得時,當勤修之。”對于我們得到的暇滿人身,也應該以同樣的歡喜之心觀修。當這種心未曾生起時,必須勤加修習,務必令這一心行生起。同時更想到,有暇之身一旦失去,來生不知去向何處,或許就會長久失去修行機會。這種感受是需要通過反複觀修來強化的,比如人道和惡道比較,暇滿和無暇比較,圓滿和不圓滿比較。通過優劣對比,加深對已有身份的認識,從而生起珍愛之心。

   “又若于有暇身,欲生起一具足求受心要之念,須修四法。”心要,即叁主要道,包括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這不僅是本論的心要,也是整個佛法的心要。得到暇滿人身,未必就能生起修行之念,希望全身心地發起求受佛法心要的意樂,還需要通過以下四項修習:

   “一、須修法者。思一切衆生皆唯是求樂而思離苦,然真能得樂離苦者,亦唯有修行正法,乃得自在故。”第一點,認識必須修學佛法的原因。我們要想到一切衆生的生存目的都是求樂避苦,真正令我們離苦得樂的途徑,唯有修習正法,由此才能得大自在。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有極大提高,但今人的痛苦並不比古人少,甚至遠比他們活得更累,更迷茫。因爲人們的妄想特別多,煩惱特別熾盛。我常說:今天不是文明時代,而是無明時代。雖然人人在盡力逃避痛苦,但並不知道根源在哪裏,爲之付出的努力往往適得其反。唯有依佛陀揭示的苦集滅道四谛,才能從源頭解決痛苦之因。

   “二、我能修者。既具足外緣,有善知識;亦具內緣,已得暇滿故。”第二點,認識到我們能夠開始修行的條件。一方面,需要具足修行的外在條件,有善知識指引;另一方面,還要具足修行的內在條件,那就是已經得到的暇滿人身。此外,“我能圓滿生命最高價值”的信念非常重要,必須對此深信不疑。如果沒有這樣的擔當,修行是不會成就的。

   “叁、于今生即須修持者。今生若不修,衆多生中暇滿難得故。”第叁點,認識到今生必須修行的原因。如果今生不修,大好機會失去後,未來將很難得到這樣的有暇圓滿之身。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對修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反正輪回中的衆生多得很,即使下地獄,也有的是同伴。須知,墮落後再想得到暇滿人身,遠比千年等一回更漫長,更無望。這一等,可能就是千萬年、億萬年。既然現在擁有堪能修行的暇滿人身,必須牢牢抓住,勿令空過。

   “四、現時即須修持者。何日當死,漫無定期故。”第四點,認識到現在必須立刻開始修行的原因。因爲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死去,那是沒有一定時間期限的。如果今天不修,總以爲未來還很長,明日複明日地推诿,很快會將一生耗盡。在下士道的“念死”中,對相關問題闡述得非常深刻。因爲死期不定,所以修行要立刻進行,不能有片刻等待。

   “此中第叁者,能滅向後推諸他生再修之懈怠。第四者能滅是念,謂雖當于此生中修,而來年來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設將此二攝爲速修,則作叁法亦可。念死一事雖亦于此有關,恐繁且止,于下當說。”所修四法中,第叁法能滅除等到來生再修的懈怠想法。第四法則能滅除這樣的懈怠想法——雖然意識到應該在今生修行,卻覺得以後再修也來得及。如果將這兩點攝爲“速速起修”,那麼四法也可合並爲叁法。念死無常雖然與此有關,但因爲擔心內容過多而暫止,將在後面下士道的章節中另行講述。此處,宗大師爲我們指出了修行中的一個通病,那就是修行不必急于一時,且將世事安排妥當後再作考慮。須知,暇滿人身難可值遇,且生命危脆無常,稍有不慎就會失去修行機會,不可掉以輕心。

   “如是令心起變動故,如上所說由種種門而思惟之。若未能者,則可觀察如何是暇滿自性,及于現近與究竟門中義利重大,並從因果門中思惟難得。如何逗機,即于前所說中取而修之。”種種門,即暇滿、義大、難得。我們想要轉換心念,就要像以上所說的那樣,通過對暇滿、義大、難得的思惟來轉化。如果還沒有使心念轉變,則應反複觀察暇滿的優越特勝之處,以及對我們眼前及究竟的種種重大利益。並根據因果規律思惟人身難得(善業少而惡業多)。如何確立這些認識?就要根據前面所說的那些內容修習。在思考過程中,轉變我們的價值觀,從追求財色名食睡,追求色聲香味觸法,轉而追求生命的究竟利益。

   “彼中因門難得者,謂就總而論,但能得一樂趣,亦須作戒等一種淨善。若特別欲得具足暇滿者,則須以淨戒爲根本,施等爲助伴,以無垢願欲爲間隙等之衆多善根焉。”獲得暇滿之因是非常困難的,總的來說,想得到善趣身,至少應該修習持戒等一種善行。如果想得到圓滿有暇之身,那麼就必須以持戒爲根本,布施爲助伴,並以純正的發心修習各種善業。叁個條件不可或缺,因爲布施能培植福田,否則,即使得到人身,也會因貧窮多病等逆緣失去修學機會。而發心不正的話,同樣的布施只能感得染汙的福報,未必是修道助緣。

   “修如此因者頗爲稀少,事實甚明。由是推之,可知就樂趣果若總若別而觀,此閑暇均爲難得也。”修習以上這些善因的,在修學者中少之又少,這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就可以知道,無論從總體或個別的因緣觀察,有暇之身都是極爲難得的。具備暇滿之因,才會有暇滿之果。我們有幸得到暇滿人身並非偶然,也是經過累世修行而得。如果不加珍惜,不再培植暇滿之因,善緣結束之後,惡趣業力將很快現前。

   “果門難得者,對于異類諸惡趣觀之,但屬樂趣已較爲少有。即就同類樂趣而觀,特勝之閑暇者,則尤爲寶貴。”從果門而言,暇滿也是極爲難得的。觀察種種惡道衆生,得生樂趣的有情極爲罕見。即使在善道中,有暇圓滿的殊勝之身也是寶貴而難得的。

   “此如噶當格西多把雲:“若于此殷重修習,其余諸法皆能由此引生。”故應勉焉。”正如噶當格西多把所說的那樣:如果經常以殷重心對暇滿、義大、難得進行思考,那麼出離心、菩提心等善法都能由此生起了,所以應當對這些勤加修習。

   在本論“道前基礎”這一部分,是以思惟暇滿、義大、難得作爲重點。藏傳佛教的很多大德在開示中,也往往會以這部分內容作爲說法前導,以此策勵大衆的修道之心。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