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受了沙彌戒,就已終身須持八戒,至于比丘戒,更不用說,已經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諸衆,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師之所以說出家諸衆也當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諸衆,殊少依律而行。
多數出家人,別說比丘戒或沙彌戒,連八戒也未能受持啊!
現在再錄《在家律要廣集》卷四中的〈受八關齋法〉如下,用供參考(卍續藏一○六 • 叁八○ A 至 B):
先應教受叁歸法: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
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忏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我某甲一 日一夜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如果各人自有願求,均可加入回向)
這篇〈受八關齋法〉,似較弘一大師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所錄編的還要簡要,叁五分鍾之內,就可把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並且這是將八戒與一齋,分列爲九條,稱爲“戒齋法”而不稱“齋戒法”。其實,用“齋戒”二字,是受儒家“齋戒以告鬼神”及“齋戒沐浴”的影響,依照八戒齋的次序言,應該稱爲“戒齋”而非“齋戒”。所以筆者本篇行文均用“戒齋”,徵引他文者,則隨文而錄。或也有人以爲,八戒以齋爲體,稱爲“齋戒”,那也不無道理。
另有此處是“如諸佛”受持戒齋,在《中阿含》〈持齋經〉中,則是比照“阿羅诃”受持的。
第四章受了八關戒齋以後第一節舍戒
本來,八關戒齋的受持,僅僅一日一夜,故也無所謂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該舍戒,也用不著舍戒的。但是爲防萬一,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許可:“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要從五衆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 (大正二叁 • 五○九中)也就是說:如因逆緣,或因煩惱,或以饑餓難忍時,只要向一個懂事懂話的人一說,便算舍齋。在《義鈔》中也說:“若有染心,淨欲犯戒,甯可舍已爲之,後還忏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這是說:不能守持,應舍戒,以後要受,忏悔之後,仍得再受。第二節稱呼
前面說過,八戒是七衆戒之外的頓立戒,受了叁歸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未 受叁歸五戒的人,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但是,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受了叁歸五戒的人,稱爲優婆塞(近事男——親近叁寶承事叁寶)與優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薩戒者,仍然稱爲優婆塞與優婆夷。如果不受叁歸五戒而僅于齋日受八戒者,稱爲什麼呢?《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將這稱爲“中間人”,也就是說,受持戒齋之日,稱爲優婆塞優婆夷,平日則不名之爲優婆塞與優婆夷了。
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稱爲“近住男” 與“近住女”的,這是說: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薩道的究竟)則是阿羅漢果,所謂 “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因其心樂于出離世間,故又較“近事” 優勝了一層。如《婆沙論》中說:“受八戒齋,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大正二七 • 六四八下)《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問何故此律儀名爲近住,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實際上也應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叁歸五戒的人,不受叁歸五戒,單受八關戒齋,那是很少有的。
第叁節功德
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淨,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說齋經》中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爲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大正一 • 九一一下)受持八戒,雖生天上,必將泥洹(即涅),而得了生脫死,這是多大的功德果報了!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滅。”又說:“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又說:“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釋尊)世一日一夜。”又說:“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璎珞也。”(大正二四 • 一○六叁中)
《阿含經》中說:若于六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參照大正二 • 六二五下至六二六上)
《涅槃經》中記載一個廣額屠夫,于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 夜,命終得生天上。(大正一二 • 四七九中)
《菩薩處胎經》中說:“八關齋者,諸佛父母。” (大正一二 • 一○五二上)第四節普勸受持八關戒齋
受持八關戒齋,既有這樣大的功德,八關戒齋要求雖嚴,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人學佛的目的,絕對多數是希望出離生死的,但于在家弟子,若不種下出世之因,殊難獲致出世之果。同時,受了五戒的人,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也不是一樁多大的難事,一月之中,僅六天不吃晚飯(過中午不食),那是容易做到的事,八戒齋中,主要是在此條下非時食的“齋”戒;這條守了,其他八戒比守五戒是困難不了多少的。所以大陸的在家弟子,受八戒的很多,在南傳國家受八戒的則更普遍。在今日的臺灣以及海外,受八戒的風氣很低,即使有些人受,也是不夠如法。因此,我很希望提倡這一受八戒的風氣,故而不厭其煩地廣徵博引,寫了這篇文字。但願讀了這篇文字的人,能夠響應並促成這一受持的風氣。同時弘一大師也說:“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律學要略》)
這也正如《優婆塞戒經》中所說:“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大正二四 • 一○六叁中)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