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五乘婚姻觀概說
五乘人中,其實只有人乘、天乘的一部分(六欲天)和菩薩乘有婚姻家庭,聲聞、緣覺乘人因厭惡男女情欲,一般皆遠離婚姻。
在佛教裏面,聲聞緣覺乘講究離欲,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欲,而是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一、人乘的婚姻觀
佛法認爲:愛欲、婚姻爲欲界衆生輪回之根,但除少數出家僧尼外,絕大多數人則應按照佛法及社會法律、道德,合理地處理好婚姻生活。
人乘佛教又可名爲“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它主要講如何度過合理人生,獲得現世安樂幸福,並在來世再生爲人的道理及方法。
人乘的婚姻觀的內容包括:學會處理好婚姻、居家生活;以及如何擁有健康的情感生活;管理好家庭財産;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
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基本單元。人類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互相關懷照顧,努力合作,才能成爲一個和諧的社會。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男女間沒有夫妻的分際,也沒有家庭的倫理,一定會製造許多的亂源。人間佛教,就是希望大家能組織美滿的家庭,“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但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家和萬事興”,家和國家才安甯。
雖然佛陀說法教化的主要對象是出家僧尼,說法內容側重斷欲去愛,了生死、證菩提。但仍有相當部分是爲在家人而演說的,如《善生經》、《佛說玉耶女經》、《六方禮經》、《法句經
吉祥品》、《維摩诘所說經》等。在經中,佛陀爲在家人說明了如何立身安命、合理的居家生活等。
如何才能過好合理、道德的世俗生活呢?佛教對于社會大衆,其基本要求是:
● 要求人們要順應、接受現實,以中道的精神,合理的安排、過好世俗生活;
● 要求人們要有覺悟的心,學會節製自己的行爲,不要沈溺在五欲 之樂中,更不要使欲望無限膨脹;
● 要學會轉化欲望,逐漸地把低級的欲望(本能),轉化爲高尚理想,不再爲欲望所製約。
●要有慈悲利人的心,在世俗生活中服務社會,服務大衆,爲衆生作楷模典範。
二、天乘的愛欲與婚姻
天乘是五乘之一。如果在這個世界上奉行十善 ,積善積德,命終之後,就能生于欲界六天;如修十善同時又修禅定,命終後可生于色界、無色界之諸天,是名天乘。
如果有人不眷戀這世界,可是對妻子的恩愛又舍不掉。如《楞嚴經》雲:“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但又努力修行積善,像這樣有相當修養的人,命終後,可以超越這個娑婆世界,往生到欲界中的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壽命比我們人類長太多了,而且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痛苦、煩惱。他們福報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修禅定的人往生。因爲沒有離開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六欲天皆不離淫欲,而淫相各異。雖未離欲念,但已將欲念升華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六欲天的婚姻與人類大致相同,如《阿含經卷第二十》言:“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人類靠兩性關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時,性行爲的方式,比人類要高尚許多,甚至男女根(性器官)不必接觸,就能産生後代。
如在欲界六層天中,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與人間相同,但夜摩天則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執手”成淫,樂化天以男女“對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層天(即他化自在天)則男女以“相視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進入色界天就沒有淫欲存在。我們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層欲界天衆生,已經進化到只有“心淫”沒有“身淫”了。
如《起世經卷七》雲:“四天王天、叁十叁天行欲之時,根到暢適,亦出風氣,夜摩諸天,執手成欲;兜率陀天,憶念成欲;化樂諸天,熟視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語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並得暢適。成其欲事。”。
六欲天以上,則進入了色界、無色界天。此二界天人,因已離男女貪愛,沒有了婚姻家庭,故省略不述。如經雲:“四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皆有婚娶,略說如前。從此已上所有諸天,不複婚嫁,以無男女異故。”
天人出生方式——往生到天道的人(天人),其出生方式與人間完全不同,既不用十月懷胎,出生時也沒有人間的血汙與痛苦。可以說是非常輕松而奇特的:生産時猶如耍魔術一樣,瞬間就變化而出,出生處並非一定在産門,而是可于肩上、頭上、或于兩股之間生産子女,最妙的是天子、天女均可生産,真是意想不到的男女平等。
如《瑜伽師地論卷五
本地分》雲:“一切欲界天衆,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衆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懷中,如五歲兒歘然化出。”
《起世經卷七
叁十叁天品》雲:“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處或兩膝內,或兩股間忽然而生,初出生時,即如人間十二歲兒,若是天男,則在天子坐膝邊生,若是天女,則在天女兩股內生。”
叁、聲聞、緣覺乘的離欲觀
聲聞乘: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緣覺乘:不必親聞佛陀之教說,系獨自觀察十二因緣之理而獲得覺悟者,稱緣覺乘。
一般而言,聲聞、緣覺乘行者是遠離婚姻家庭的,故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僅僅是向讀者介紹這二乘人的基本理念。
佛陀爲要衆生速得解脫生死,超脫叁界之輪回,故在大小乘諸經中,很多地方都強調“女色”對修行之障礙,例如在《增壹阿含經》中,佛陀說:“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于八難” 。
在《長阿含經》中,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相見,莫與共語。”阿難言:“設若相見,共語當如何?”佛言:當自檢心。”又如大寶經:“我觀一切千世界中,衆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于女色所纏縳故,于諸善法多生障礙。”
其它還有很多佛經論中,都有诃責女色之言論,如在《四十二章經》中,竟有十九章說到女色與情欲的危害。有的讀者也許會覺得佛陀似乎很輕視女性,其實不是如此,佛經中佛陀會诃責女色的危害而少談男色,其最大的原因是,當時印度社會修行人絕大多數是男性。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條件而言,女性對男性的誘惑力,遠大于男性對女性的誘惑力,基于這兩個理由,佛陀在當時對大部份的修行人強調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誡修行的男衆,要隨時提高警覺,不要掉入淫欲的陷井中,但並沒有輕賤女性的意思。
聲聞、緣覺乘行者與人、天乘法不同,視“叁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對于男女、婚姻、家庭均看作苦難的陷阱,故急切地發厭離心,精勤努力的修行,以求速速解脫。
《起世經卷第四》雲∶“諸比丘。有叁天使在于世間。何等爲叁。所謂老病死也。”《法華經
譬喻品》:“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四十二章經》 雲:“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大寶積經四十四》曰:“當知婦人是衆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系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
佛陀說聲聞、緣覺乘的出世間法,是適應隱遁與苦行根性的,能夠幫助這批人迅速取證阿羅漢 、辟支佛 果位,了脫生死,超出叁界,證得涅槃。
四、菩薩乘的婚姻觀
對于以在家人爲主體的漢傳佛教而言,菩薩乘行者的理念最爲親近、最易下手,也最契合時代。菩薩乘亦名大乘法,即以大悲心爲上首,以方便度化無量衆生爲已任。而當今的時代特點,人們不僅是現實的,而且還是戀世的。故菩薩的入世作風,在現代的常人看來,是非常親切的,而以急于了生死的聲聞、緣覺乘教法,則相對來說,一般人反而從敬畏以至害怕。大乘菩薩與自我解脫不同,他的精神博大而堅強,能以“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大乘法中,在家菩薩占絕大多數。他們常在城市鄉鎮,人煙稠密的地方,利益衆生,造福社會,弘揚佛法。如《華嚴經
入法界品》、《維摩诘經》等,都記載許多在家菩薩,在社會上現身說法種的種種情形。
菩薩乘的婚姻觀,有如下特點:
(1)從空性的立場來看婚姻:其實婚姻當體即空性、即涅槃。婚姻當體即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的;如龍樹菩薩說:“諸法從本以來皆涅槃相。”;
(2)從大悲的立場來看婚姻: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即“與樂拔苦”。慈——即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與樂),悲——即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衆生之苦(拔苦)。《涅槃經》卷十四雲:“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爲根本。”菩薩永遠與衆生爲眷屬,慈悲的精神可以突破那種占有的愛、自私的愛、個人的愛,並由此升華爲一種對所有衆生的愛。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溫暖,有煩惱有痛苦就需要指引如何解脫;所以,婚姻當然也是菩薩利生度世的場所。
(3)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婚姻:古德雲:“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獲得一切智寶。”困難的環境,使人遭逢無邊苦惱,但對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將意志鍛煉得更堅強,獲得到更多的人生經驗;婚姻的生活雖然不免因爲兩個人的長期相處而産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學到度化衆生的經驗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薩乘的立場來看婚姻——婚姻不僅不是禁锢的牢籠,反而是親近衆生、化度有緣的絕佳場所。
當然,一般人要達到這個臺階,還是需要艱苦努力的。不然,就會眼高手低,說得好,做不到。